来安人基本上没人听说过这个学校,不过的确是非常好的地方,出来的学生很厉害,有想法的家长可以查查相关信息
微博上一则“中国211所顶级中学”令一贯低调的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成为焦点。 在这份网传是由北大选出的211所顶级中学的榜单中,国华纪念中学是佛山唯一一所上榜的中学,也是广东仅有的七所高中当中的唯一一所民办中学。此外,这所中学还有若干个全国唯一——11年前,这所中学是国内惟一一家纯慈善、全免费的学校。十一年以后,它仍然是唯一。再比方说它是全国唯一一所能够兼有民办和公办学校办学优势的特殊学校、全国唯一由省教育厅批准面向全国招收优秀贫困学生的学校。 这所学校还有几个指标令人不得不感叹它的神奇:该校的本科上线率达100%,重点本科上线率达91.8%,它的学生进了校门,不用花费一分钱,从17套校服、书包、内衣、鞋袜,到词典、计算器,零用钱都由学校免费发。这所高中还从2012年开始拥有北大“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资格。 在国华,投放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成才费用大概在20万元以上,而学校为此每年开支4000万元。而这所桃李遍布清华、北大的慈善中学,当下却不得不面临一个几乎匪夷所思的难题——招生艰难。 做慈善不易 几乎从每年3月开始,顺德国华纪念中学就要筹备新学年的招生。眼下已是6月,距新学年选拔新生的考核还有一个月,但校长季德华还是摇头:“很艰难,做慈善真的不容易”。 而招生艰难,几乎是从2002年该校创办之初就已经初有体会,只不过越往后越难。 在这所中学的教学楼前矗立着一块校碑,上面写着一行文字——“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困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困而失学,不因贫困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这是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为了纪念他的兄长杨国华而创建的慈善学校,坊间传闻杨国强自幼出身贫寒,最穷的时候穿着草鞋去上学,他对求学的渴望却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贫瘠深有切身体会。正是这份“不忍”,杨国强投入3000万元,每年投入4000万元兴建了这所全国唯一的免费学校。 事实上,如果仅仅是捐钱帮扶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而不是自己建校的模式,每个孩子只需要花费6000元,而这种独特的模式却令花费在每个孩子身上的培养经费超过20万元。这种“杨国强式”的慈善方式至今仍是全国仅有的,但要入读国华,也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 其中第一条就是“成绩非常优秀”,报考的学生必须在初中升高中考试成绩排名位于县(市)级所有考生的前2%名次内,必须达到县一中或地市级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第二是“家庭非常贫困”,无力供养学生求学。此外,“毕竟是远离父母独自在外求学,”还要求学生的身体健康、品行端正。 对真正贫困的学生而言,选择国华几乎获得了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学校不仅承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切生活、学习费用和回乡探亲的车费,男生、女生每个月还获得40、60元的零用钱,而上大学后继续深造的所有费用,也将由国华承担。该校学生处主任尹春霞举了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有一个从广东偏远山区来的孩子,连行李都没有带,直接拎着一瓶矿泉水,身上揣着5元钱就过来了。 按照杨国强的意思,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获得这个机会,希望每年能够招收200个学生。而目前每年花费近百万的招生费,却往往连150个学生的招生名额,也要大费脑筋。成立之初,国华往往是通过当地教育部门要求招生,但无论如何解释慈善的本意,仍得不到信任。 从全国各地来参观碧桂园的地、市级领导也有很多,每每必要参观国华学校,“就在这个接待室,我前后接待了几十位省、地、市、县级领导,大家听了我们国华的介绍都答应说要给国华推荐生源,但事后真正帮我们联系的也就只有3个人。”季校长甚至还跟杨国强开玩笑说“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在国华的时候很感动,离开以后就不感动了。” 还有一次,季校长到某个省的教育厅介绍国华中学,9个地级市的教育局领导听闻后答应推荐300个学生参加考试,结果到了笔试的那天,真正来的学生只有20多个,而参加过学校的文化考试后,没有1个学生过关。为何如此?季校长解释说,“他们根本不愿意把优质的生源给你。” 你们有什么理想 而一些真正贫困的家庭,往往在面对现金奖励和国华的培养模式中选择前者。家长甚至还认为国华要招收优秀学生是为了给该校增加名声,直接与季校长明码开价:“我们当地的一家高中说了,我的孩子过去就奖励3万元,你给多少?” 这样的想法往往令季校长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的学生从高中到硕士、博士,只要是一直求学,费用都由我们承担,这样算下来我们在每个孩子身上投入20万元以上,他们不算这笔账,反而是算你给我多少现金?” 还有一些更偏远的省市,没有听过碧桂园,也不知道杨国强是谁,对于这样一所学校的资助模式更认为是绝不可能。“他们会认为违背了当下的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哪有那么好的事?”该校2013届高三毕业生秦政告诉记者。因此,尹春霞形容2002年第一批愿意来到国华的学生“实在是家里真的非常非常贫困,几乎是冒着被卖猪仔的风险来的”。 由于信息不对称,该校的对外宣传也极为罕见等诸多原因,学校的招生一度举步维艰。到了2011年,难度更加大。国华还被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指责为“抢优质生源”并遭受到多样阻挠,甚至传出国华每招收一个学生就要支付3000元的“招生互动费”,被认为是“花钱买生源”。正是为了应对“抢生源”的质疑,学校及时调整了招生策略,一方面在全国各地挑选学生设置“国华班”,资助学生在当地完成高中学业,学生上大学同样继续享受奖学金的待遇,另一方面从已经考上高中的学生中选拔学生到国华培养2年,高三返回原籍地参加高考。“回去参加考试就算当地的高考成绩了,我们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培养学生。” 如今全国已经从5个学校中选拔学生到国华“留学”两年,根据协议,学生高三必须回到原籍地参加考试,就算是学生自己两年以后自愿留下,也不得不回去。而湖北黄冈中学,也有30名国华班的孩子接受资助。 而对于某些地区推脱不给国华推荐的原因是因为国华的考生录取率低的问题,季校长也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某些省市仿照“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方法,设置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由当地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直接免试通过笔试、面试关,进入第三关参加夏令营。仅仅是去年,通过这种实名推荐的方式直接进入第三关的学生有30人。 但尽管调整的方法很多,但实际上招生仍是困难重重。季德华曾经与当地一名教育官员理论:“他问我你有什么企图,我们一所慈善学校能有什么企图呢?如果说真要有什么企图,就是为了让那些很优秀的孩子得到帮助,让他们不要为自己的成才而担心。”季德华说,也许这种帮助对于你我而言没有多大的意义,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贫困孩子的天堂 在全国招生看似范围很广,实际上却似打游击战。季德华数次往返多个省市总算是找到愿意帮助学校招生的领导,“过了几年他换了一个岗位了,新上任的领导又不帮你招了”。为了绕开这种障碍,目前国华往往直接联系当地的扶贫部门或扶贫基金会,但真正的一二流学生往往仍要被当地教育部门截留。在多个省市,还常常是省级领导全力支持,一到市县级要直接对接教育部门时,遭遇到重重阻力。 现在国华每招收一个学生,被形容为比“过五关斩六将”还难。甚至在顺德当地,尽管国华校方曾给教育局写信要求支持也得到了回应,但学生家长也有各自的想法。去年国华在顺德当地希望招收10个学生,但真正报名的学生只有6个,到了面试只来了三个。而这三个学生中,一名学生参加军训以后认为“学校管理太严格”而选择放弃,另外两名学生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符合国华招收的第一条件“成绩非常优秀”,按照招生标准,第一条升高中考成绩必须达到县一中或地市级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即必须达到当地顺德第一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最后录取的两名学生均没有过线,其中一名学生的成绩甚至只能上镇属中学。但斟酌再三,由于学生家庭确实贫困,最后被录取了。 在全国其他地区招收的生源在成绩上不得不“降低门槛”的也比比皆是。有的地区教育部门直接跟季校长表示:“你们是经济发达地区,我们不可能把最好的学生给你们。”最后过来的,往往是当地三到四流的学生。以至于国华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参加顺德区的统考,“排名只是在中上。” 某些偏远地区的孩子,受到教育及师资水平的局限,某些科目非常弱。有的孩子甚至没有见过电脑,而大部分的孩子一张口说英语,老师和学生都甚至无法互相交流。“顺德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有些地区从初二才开始学英语。”而更加普遍的状况是,某些地区甚至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如政治、历史、地理等,“不考的就不教”。因此教刚进入国华的学生尤为困难,“别的学校都在学高中的新内容,我们的老师不仅要学新,还要帮助这些孩子补习初中遗漏的知识,从头开始教。” 这种情况在2005届第一届毕业生中尤为明显。“师生之间的感情真的就像是父亲母亲对孩子一样,新招收的年轻老师居多,一门心思全扑在教学上,用各种方式把孩子们的成绩补上去。”在国华,现有53个老师,480个学生,平均一个老师带8个学生。 因此,尽管不是最优秀的生源,但进入国华以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最优秀的学生。而国华并不是唯考试成绩至上,学校几乎每周都会举办学生活动,而该校的学生活动完全把权力交回给学生手中。学校每年举办各种各样的趣味运动会、科技节等,从裁判到司仪,再到选手全是由学生自己全部完成。一次学生组织辩论赛,该校一名老师收到一张制作精美的请柬,被邀请担任比赛评委,结果她到了现场一看,5个评委中学生几乎占了一半,老师全程不需要参与任何指导工作。 今年,国华培养的第二届硕士毕业生已经毕业,而第一届博士生也正在求学中,2002年入学的第一批学生当中,有50.3%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求学深造,从创办至今,已有10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办学使命。而国华也兑现了承诺,只要是学生们一直在求学的路上,将一直供养这些孩子直到参加工作。就在今天,从山东菏泽来到顺德国华求学的秦政也正在参加高考,举止自信、沉着稳重、成绩优异的他事实上已经获得了2013年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上北大资格,他说,是国华改变了他的命运。 ■解密“最牛”中学是怎么炼成的? 微博上流出的全国顶级211所中学的名单尽管最后被业内人士解释为是2012年北大确立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名单,但国华纪念中学被评为“最牛”中学,实在当之无愧。本科上线率达100%,重点本科上线率达91.8%,大大超过广东省的重点本科率。如果仅仅按照高考成绩来计算未免太过于肤浅——国华的学生,不仅成绩优异,在品行、能力等各方面都非常优秀。 进入国华的孩子首先要经过三关,第一关是材料关,首先考核孩子的家庭状况是否真实。“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去查孩子的家庭,必须真实是家庭贫困的孩子,决不能让官二代或是富二代的孩子混入国华。”国华中学学生处主任尹春霞说,曾有某个孩子的父亲是当地民政局的局长,为了进入国华上学而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对口供”,联合起来伪造家庭贫困的证明,后来查验后被直接退学处理。“属于贫困孩子的珍贵的慈善资源不能被冒领。” 第二关是考试关,考试不仅仅是考取日常知识,还会有一些思维类考题。“当时我初中时学了一些奥林匹克的竞赛题,在国华的入学考试中又碰到一些。”来自广东湛江的陈小茹告诉记者,考题不会很难,但“很考能力,不是死记硬背。” 第三关则是进行为期一周的夏令营,在7天里,校方安排各类的活动和考试,包括面试、跑操、讲座、表演,重点考察学生独立生活以及团体协作的能力。“我当时一参加夏令营就感觉这里就像是温暖的大家庭,每个人之间相互关心,感情特别好,我就愿意留下来了。”陈小茹当年正是通过了严格的夏令营“考核”,最后由校方进行综合素质全面考评被录取了。在此期间,她还分别直接与校长季德华以及创始人“杨叔叔”直接面谈,这种面谈方式,不仅为了了解孩子过往的经历,人生的态度以及形象气质是否自信、举止是否得体等,还为了发现孩子家庭中是否会有一些亟待需要解决的困难,以便及时给予帮助。 经过三关重重考核下的选拔出来的学生只占70%,“我们更注重孩子求学的欲望是否强烈,”季德华告诉记者,事实上一些成绩上相对落后一点,或者身体素质上相对差那么一点点,都可以通过后期的培养补上去,只有孩子求学的欲望强烈了,才能通过国华改变一生的命运。因此,最终每年被选拔出来的150名孩子,内在动力都非常强,非常刻苦。 因此,老师们严格要求学生定时定候从课堂中走出来。每天下午,学生绕着操场跑4圈,每周六下午男生参加万米长跑,女生参加8000米长跑,相当于绕操场25圈,每年寒假后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80华里远足”,相当于从学校步行到广州南站,还要绕着南站走几圈。此后,孩子们每学期要参加一次为期一天的生活观察、体验活动。 而每到暑期,学校也要分组布置10天的社会调查,学生提交万字以上的调查报告。此外,国华的学生都要参加学生干部素养培养班,每名学生必须担任半个学期或以上的学生干部职位,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管理及领导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在国华,学生的品行考核也非常重要。饭堂全免费提供饭菜,但不允许学生浪费,“吃多少打多少”;学生每天早上起来必须将被子叠成“豆腐块状”,男生女生都统一留短头发,男女生不允许谈恋爱,“谈恋爱是一票否决制,一旦发现立即开除。”尹主任表示。此外,每个国华的学生书桌上都配备电脑,一旦发现学生用电脑打网游,将进行警告处理,再发现则将开除。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成熟自信,稳重大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创始人杨先生又将携家人与毕业生一同合影,他曾说过,即使做泥水匠,也要做最好的自己。而在国华这所最牛中学,每个孩子都在做着最好的自己。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陈芷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