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发生争吵、争执,产生矛盾与冲突,甚至动手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语言表达欠缺。比如有个小朋友,他不爱说话,体质也不好,见到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也想一起玩,就用手去触一下人,想引起小朋友的注意,谁知被触的小朋友以为他无辜打人,于是问也没问,还手打了一拳。这件事就提醒家长和老师:要告诉小朋友自己有什么愿望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其他小朋友知道,并要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合群性。 2.幼儿日常行为和思维过程常常受到自己需要和情感的强烈影响,很难离开主观感情去客观判断、理解,和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冲动性大,所以经常在游戏、娱乐、学习等方面因意见看法不同而产生冲突。 小孩没有隔夜仇。幼儿的冲突并非都是坏事,幼儿通过冲突,才能明白互相尊重、互相谦让的重要,才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用友好方式解决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之间发生磨擦、冲突后,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很快就会和好如初。因此,老师和家长不要争当幼儿矛盾的“裁判者”,而需做“观察者”或“引导者”,尽量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解决。 如果 孩子们一时解决不了, 老师和家长可适当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学习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或放弃自己意见顺从对方,或学会说服对方,使自己为别人所接受;或教小朋友学会“合二为一”,将双方意见有机综合而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 作为家长,千万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不考虑别人,更不能意气用事,一看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有矛盾了,就认为自己孩子吃亏了,就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把问题复杂化。俗话说得好:“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想,就不会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了。如果能把别人的孩子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处理起问题来就合理公平多了,多想想如果是自己的两个孩子打架了自己会怎么处理。俗话说得好:“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家长要给孩子们足够的宽容和谅解,要给孩子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处理自己的问题。如果即将出现伤害,恰当的干涉是必要的,但事必躬亲往往会封杀孩子们锻炼能力的机会。孩子们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请相信我们的孩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