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应该怎样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来,社会不断传来某中学接二连三有学生跳楼的负面报道,这引起了社会、家长、老师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不管这些孩子选择走极端有什么原因,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他们的心理都不太健康,都需要适当的心理辅导。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怎么样,关乎他的成长、学习和生活。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所以,幼儿园、家长、老师都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培养孩子与人交往,悦纳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地成长。 我们首先看看幼儿园及老师应该怎么做?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发挥了,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教师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 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在休息时间,有的老师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有的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内向,不爱交谈,而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还有的教师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3.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家长和老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4.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