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妈妈都有一个变得“唠叨”的阶段,其实妈妈小时候也免不了听自己的妈妈唠叨。所以当你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就变得不再那么“听话”,也就感觉妈妈越来越“唠叨”了。
关于唠叨
“你别再……了!”“怎么还磨磨蹭蹭……!”“我刚说的……你怎么就是不听呢?”这些话看似表明立场,但实际上,妈妈这样说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好吗?事实上,每一句饱含负能量的“唠叨”,都在给孩子的性格形成上“减分”!
1.从早到晚的负能量
“一大早,7岁的小明就被妈妈喊醒,“赶快穿衣服,不然会着凉,会打喷嚏,感冒很难受的,要去医院打针……”迷迷糊糊刚坐到饭桌前,妈妈又说“快点吃,饭都快凉了,一会肚子受凉了,闹肚子怎么办?”
“上学路上,4岁的小叶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妈妈跑上前说道:“说了多少回了,路上别乱蹦乱跳,会摔倒,你就是不听,看,摔疼了吧。”“晚上9点,二年级学生小敏还在对着作业抓耳挠腮,妈妈走过来,“别发呆,快点做,再磨蹭下去十点前又睡不成觉。早上起不来,第二天又没精神。”类似的这样的话语是不是很熟悉?几乎是这类语言构成了大多数家长养育孩子的日常。每天因为起床、睡觉、吃饭、穿衣、做作业等等事情,很多家庭都在不停上演拉锯战。年幼的孩子也许懵里懵懂,“为什么大人们总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为什么我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就会有那么多严重的后果?”而年纪稍大的孩子,有的会无奈地执行着家长的指示,内心却想“知道了,真啰嗦。”有的就会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不利于今后的成长。家长朋友有时候很困惑,为什么我苦口婆心的“善意”提醒,孩子非但不领情,还经常跟我对着干呢?想想问题出在哪?你那些所谓的“善意”提醒真的说对了吗?冷静下来一算,从早到晚从你口中到底给孩子传递了多少负面信息?语言暗示的力量大大超乎你想象!
2.摧毁孩子性格的负能量
孩子想尝试某件事,你开始阻挠:“别那样……”“别不听话啊……”孩子玩得正开心,你开始命令:“会摔倒”“别弄湿衣服”“别玩坏了”
孩子不及时穿衣服,你开始吓唬:“会上火”“会肚子疼”
“感冒、发烧、打针”多年养成的习惯、工作生活的压力、紧张的人际关系,都会让家长变得焦虑,各种负面信息一掺杂,就很容易脱口而出,传递给孩子。然而,这些负面、否定性的语言背后,却一直隐藏着极其严重的后果:
(1)告诉了孩子:你是不对的,你是错的,你不该这样,你不听话……孩子慌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的感觉深深笼罩;
(2)家长只阻止孩子的行为,而没有从正面告诉孩子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这样,孩子除了会更多模仿家长的语言,也变得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外。而且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更有可能变得逆反,从而走上人生不良性格形成的不归路。其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比“你不可以做什么”更有效果,更为有益!
(3)说“你可以做什么”更有效
家长们爱孩子的动机都没错,但是往往“祸”从口出,这就需要反思,平时一定要多练习、多积累。家长积极的言行能激发孩子积极的言行。平时和孩子沟通时,家长不妨多给孩子指引和建议,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穿好衣服吧,穿上就暖和了,可以开心地出门找同学玩啦。”“摔倒了不怕,我希望你记住:以后注意路上的石子,慢点走。”“我建议你用完玩具、书后及时归位,下次再找就容易了!”“抓紧时间做完作业/吃饭/洗澡等,我们就有更多时间可以去……”“我知道电脑和手机很有吸引力,从现在起,咱们互相监督,都在规定时间使用,我相信我们都能做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不配合、“不听话”行为必然层出不穷。可是,家长首先要用正面的思想填满自己,不断磨练意志力和耐心,冷静看待孩子的问题,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再用积极的言语去做正面的建设,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努力,多思考。同样的事情换种说法,收获的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效果可谓四两拨千斤。
此外还需要如下几点日常育儿技巧,让你和孩子的沟通更加有效:
1.不随意打扰孩子
家长要知道该何时叫孩子,要细心观察孩子在做什么,尽量不随意打扰,尽量在孩子活动间隙和他沟通。
2.用适当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注意
让孩子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你,再和他讲。否则,很多时候孩子沉浸在做事情中,真的会没听见你的话。
3.给孩子指令后,让他复述。
孩子的思维发育还比较弱,有时不能很快完全接收到你的信息。这时,你需要在给孩子指令后,让他复述一遍,以确认他真的听到并理解。家长要孩子二次确认,有时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复述指令时,一定要更加具体、清晰、简洁。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可以逐渐提高指令的复杂程度,锻炼孩子的听知觉能力。
4. 耐心等待反馈
下指令后,给孩子一些时间。你要在心里至少数到10 ,这时细心观察,找到问题所在。现在,当我喊女儿做某事时,她常常加快节奏嘴里喊着:“好了好了,马上马上!”这时我会稍微等待。
5. 生活中谁也不能随时处于起跑状态
有的家长习惯喊“1、2、3”,这个方法偶尔管用,经常用就不灵。生活中谁也不可能随时处于起跑状态。只要有需要倒计时的时候,家长就有必要反省一下:孩子为什么没有行动,是否事情做到一半无法停下,是否没有看到全局,我可以怎样改进。比如,事先谈好,把这件事情交给孩子自己管理。赶走负能量,给孩子正面、积极的每一天,孩子才能欣然接受,主动改掉不良的坏习惯。“唠叨”只是功能性的,只起了短期作用,只有树立乐观的言语,孩子才真的能体会到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