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睡前做2件事,孩子会受益终身! 第一件事儿:跟孩子聊天 开始可以纯粹跟孩子闲聊,一般聊20-30分钟,就睡了,都聊些什么呢?就聊些他白天的情况,聊聊他在学校一天都干了什么,玩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读了什么书,或者聊聊白天跟爷爷奶奶去了哪里啊等等。最初也就聊些这些,但聊着聊着就会发现孩子往往能跟吃喝连在一块儿。 跟孩子聊天的时候,孩子的思维非常跳跃,一不小心就会把你带偏了,但是这是家长应该愿意看到的,因为它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1.孩子是在用平等的姿态和家长对话,他没有隐瞒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2.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思考和表达的逻辑,也敢于表达出来。 很多时候,一般家长都是等到孩子问题爆发了,想去解决问题,才迫切地希望能与孩子沟通,苦口婆心说了很多,反倒没有什么效果。 原因是多数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 在家长眼中,孩子每天都有变化,但孩子生下来后看到的我们却一直就这么大;我们和孩子生活在一个家里,眼里和心里却是两个世界。这种的“差异感”会造成孩子潜意识里的距离感,如果我们不能够一开始就打开孩子的心扉,之后我们跟孩子进行沟通出现问题是必然的,特别是到孩子10多岁有了更多主见的时候。 孩子需要的不是每天你跟他讲大道理,而是真正的能跟他交心。所以如果家长想要更好的教育引导孩子,要先改变的是家长自己,作为父母要在家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孩子才愿意和家长对话。怎么做呢?很简单,家长就像朋友那样和孩子聊天。白天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回到家可以睡前进行交流, 认真地和孩子聊一聊看法,这样可以启迪孩子的智慧和想象力、让孩子的思维更有条理,也能培养他的表达能力。 这种睡前聊天谈心,就让孩子跟家长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家长可以及时发现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疏导,就不会等到问题集中爆发,到时候束手无策。 每天晚上睡前聚在一起的聊天,家长要忘掉父母的的身份,忘掉孩子的身份,将心扉完全敞开,以此来理解彼此心里真正的感受。这样的聊天时间不在于聊的是什么主题,可以谈一谈一天的收获,形成习惯后,给到孩子的是持续的关注,孩子会觉得:哇,爸爸妈妈这么忙还这么关心我。 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要想聊天聊得有效果,也就是可以在孩子的行为上表现出来,得有沟通技巧。. 第二件事儿:表扬和鼓励 做好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他当天表现比较好的地方特别郑重地说出来——也就是“重点表扬”。 比如,“妈妈今天要表扬你哟。因为今天妈妈看到你脱衣服时把脱下的衣服叠的很整齐,样妈妈就轻松多了。”“你今天和小朋友的比赛虽然后来输了,我看你本来想发脾气的,但后来又没有,是不是因为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是男子汉了,所以就不能随便发脾气了呀?”“是呀”。“今天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看见你把你的积木和玩具全部都收到箱子里了,你是不是也不喜欢家里面乱七八糟的呀?“是呀,我还把所有的故事书全都放到书柜里了,这样书也不会乱七八糟了。” 每天晚上睡前跟孩子做这2件事儿,对家长来说,是一种低成本的教育方式:无需耳提面命,不用费尽心力,只需用心关注和关心一下孩子每天的言行就可以——其实,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的家长。 就这样,家长坚持下来,会慢慢发现孩子每晚都会带着满足的笑意入睡,他身上的毛病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自信。 如果家长经常和孩子有这样的“互动”,那么亲子关系双方,遇上任何事情第一时间就可以把彼此的思想频率对接,及时接收到对方智慧的滋养。坚持每天睡前做好这2件事情,会激发孩子内驱力、自省力,逐渐地孩子会学会自主思考人生、自助式成长。他,渐渐地成长为了家长想看到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