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老师 于 2017-7-5 20:37 编辑
不要让“心情式育儿”毁了孩子 “心情式育儿”最典型的特点就是“高兴了怎么做都行,月亮都可以给你摘下来,不高兴了一言不合就又打又骂。”而且这类父母常常有一个这样的神逻辑辑:“你是我生的,就要听我的!我爱咋咋样,你都得听”于是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努力把孩子“宠物化”。给他最好的事物,昂贵的玩具,还用心照料,看上去满满的都是爱。我高兴就逗你玩,你就要跟我摇尾乞怜。我不高兴就请离我远点,小心我踢你。对孩子也是这样,我高兴的时候,抱起你一顿猛亲,乖宝宝乖宝宝的叫着。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只为了庆祝自己的好心情。而不高兴的话,就三句话开骂,甚至直接开打。 一次一群朋友聚会,不少的孩子都聚在一起。有一个妈妈偷闲在玩手机麻将,小孩就在沙发上蹦来蹦去。好几次蹦到他妈妈的身上,所以得到了好几次的警告。看得出她手气不行,一直眉头紧锁,好几次还怒气冲冲地骂着。一般这个时候是没有人会去惹她的。可是孩子们可不管,没人注意到她的表情。所以当她儿子再一次蹦到她背上,手机差点掉地上时,她发怒了。这时把手机一放,对着小孩屁股噼里啪啦地打下去。要知道还在半个小时前,她还抱着孩子又是哄又是亲的。这反差也太大了。 打了过后,她应该是火气渐消,面对抽泣着的孩子心生疼爱。 又抱过来又亲又哄。问孩子愿不愿做自己的乖宝宝,给你买那个玩具。 算是一种补偿吧。但这是爱吗? 你如果爱孩子,就请尊重他。因为孩子不是宠物,而是有独立思维和意志的人。是一个完整的跟父母一样的小小的人儿。如果你只是希望有一个玩物始终顺从你,依赖你,任你摆弄的话。请不要生孩子,喂养一只听话的宠物就够了。 我们给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内心的滋养,而不是淡单纯的喂养孩子。小小的孩子一直在观察着父母的言行举止。母亲温柔的抚慰是爱的滋养。父亲坚定的支持也是爱的滋养。可是,多少次在情绪失控的时候,父母做出一些极端的事。甚至把孩子的生命安全都置之脑后。 记得今年一条新闻提及一位年轻的妈妈带家人去自驾游时情绪失控了。旅途中,她与母亲吵了几句嘴,她一气之下将车停在高速路加速匝道上,反锁车门扬长而去,车内有自己的老母亲和自己1岁多的孩子。此时,室外的温度在30度左右,车内的温度更是很快升高。母亲和1岁多的孩子被闷得大汗淋漓、满脸通红。母亲拨打着这位妈妈的电话,她却一直没有接听。好在高速交警及时的赶到,在联系这位妈妈失败之后,果断的用锤子砸碎了车窗,把困在车内2个多小时的老人和孩子救了出来。孩子“脸被闷得通红,头发完全湿了,眼泪已经流干了却还在哭着。”幸好交警最后还是联系到了孩子的妈妈,这位妈妈了解了整个救援过程,她自责不已,连声对交警表示感谢。不知道她是不是跟自己的孩子说了一声对不起?你生气了,就不爱孩子了吗? 孩子在童年里得到了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才会拥有安全感。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害怕被父母忽略。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者违背了父母的主观意识,就得到威胁或者指责。“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不会再要你了,你给我滚出去!”“你总是这样做,不要再在我面前出现,我不喜欢你。”当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话,内心是什么样的?不管父母是因为一直以来的控制意识作祟,还是因为一时的怒气难忍。总是会在孩子心里埋下恐惧的种子。 很多孩子长大了为什么会躲开自己的父亲?往往是跟自己父亲之间的沟通断裂,而且曾被伤害,彼此也没有去好好修复。孩子是有自己感受的,从他们出生时开始就一直在。比如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你对着他笑,他也对着你笑,感受到你的善意和爱。当你凶巴巴地瞪着他,就算不说话,孩子也会被吓哭。因为他感受到了不安和害怕。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会一直伴随我们。有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真正成熟的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持久而稳定的。而非被自己的情绪或者外在的一些评论影响而波动。这是送给孩子的一份宝贵的礼物。绘本《我永远爱你》中有这样的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你犯了错,我会平和地接纳你的错误。我会要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我还是爱你。并且“我永远爱你”,跟我的情绪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