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老师 于 2017-10-3 14:14 编辑
我是怎么来的? 在我们生活中,多少遇到过被爸妈说“你是捡来的”。相信这句话的人,还真有不少人呢。3至5岁的孩子最爱问这个问题,父母该怎样回答呢?许多父母为了省事,先编一个故事,煞有介事的告诉孩子:“你是马路边捡来的”,“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是别人送到咱家门口的”…… 孩子稍大一点,想问的详细点:“您是从哪个马路边捡来的?”“我是从哪块石头里蹦出来的?是不是孙悟空出世那块大石头?”“是谁把我送来……” 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常常瞠口结舌,不能自圆其说,后悔当初不该编出这样离奇的故事。更为难的,每个孩子会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往往这些问题出现的形式,常常出乎你的意料。 事实上,这样的回答对于妈妈来说,也是草率的。准妈妈在为胎儿进行胎教时,目的便是为了早日形成母子间的纽带关系。想想看,当孩子知道他不是父母所亲生,而是从马路边捡来的,血浓于水的亲子关系从何而来呢?母子连心就会受到质疑了。听到这样的回答,孩子的潜意识里会产生失落感,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减弱。这些不利于孩子快乐成长。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简明扼要,以实相告,而且要循序渐进。回答:“我是从哪来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应有不同的回答。 有个3岁的男孩问妈妈这个问题,妈妈讲了很长的一个故事,中心思想是告诉孩子,“爸爸肚子里有许多种子,种在妈妈肚子里了,种子长大了就变成宝宝了。”第二天,儿子郑重其事地对妈妈讲:“妈妈,你说的不对,爸爸肚子里根本没有种子,全是饭!我看他吃进去的!” 这位妈妈就操之过急了,一次给孩子讲这么多东西,他就会觉得糊涂。其实回答3岁小孩提出的问题,要像孩子提问时那么简单明了就行了。没有必要把父母间的肉体接触行为,准确地告诉三四岁的孩子,他提问时根本没想那么多。他很容易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你可以说:“宝宝长在妈妈身体里一个特殊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子宫。”你暂时告诉他这些就足够。孩子大一点,如果会问:“宝宝是怎么进入妈妈身体的?他又怎么出来的?”你再说:“宝宝是由一颗种子长大的,而这颗种子一直待在妈妈的肚子里。” 孩子长到四五岁,你再告诉他:“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到足够大的时候,就会从一个专门的通道钻出来,这个通道叫阴道。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通道既不是肛门也不是尿道。”回答有关生活真相的问题尽量要自然,满足他的好奇心就行。孩子有着对生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一般相信自己听到看到的东西。 对于男女性别之差,幼儿园的孩子是从男孩站着尿尿,女孩蹲着尿尿来判断,低年级小学生看到的是:男生上男厕所,女生上女厕所。有的孩子是通过养小动物来观察,不同性别不同特点的。 有一个小男孩,以前很爱打架,把女同学、小同学打哭了他就特别高兴和得意,觉得自己很有能耐。一年暑假去农村,看到表弟和小伙伴在斗蛐蛐儿。表弟捉的蛐蛐个儿头虽小,却斗劲很凶。于是,他捉来两只,也想要斗一番。不曾想,他的那两只蛐蛐儿蔫答答地根本不斗。表弟笑着告诉他:“你那两只蛐蛐,都是母的,当然不斗啦!”于是他扔出一只大的,换了一只小的,可它们还是不斗。表弟又说:“一公一母也斗不起来。”当他把两只都换成公的时,两只蛐蛐儿劲头十足地斗了起来。他感触很深,回家后写了一篇日记,总结了一句话:“公蛐蛐都不斗母蛐蛐儿,我老欺负女同学,我还不如蛐蛐儿。”老师把他的日记在全班读了,大家哄堂大笑。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想,在动物世界里,还有没有同样的现象?”大家七嘴八舌地举出了大象、狮子、老虎等最凶猛的动物保护异性的例子。男生们大受启发,自觉地把以前专门欺负女同学的“敢死队”转变成专门保护女生和弱小同学的组织,又在班里发起了“爱在我们中间”的活动。同学们明白一个道理:保护弱者、保护女性,才是男子汉力量的表现。 对孩子进行性、性别教育,不能只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去解释,要把性、性别与理想和精神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