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老师 于 2019-7-24 19:01 编辑
家有少年初长成…… 12岁对于**而言,是一个特别的年龄分水岭,他们开始慢慢告别童年,进入青春期,所面对的环境也日益复杂。作为父母,记得提前告诉他们一些生活的道理,帮助**更好的成长。 1.学习不是为父母 很多厌烦学习的**,总是想着外出赚钱,以为去赚钱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可是,**们并不知道,只有努力学习,长大才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在本该努力的年纪选择了放弃,长大了只能过“被逼无奈”的生活!龙应台曾经在文章中写道:“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所以,**们,不要再说什么:“学习太苦了,我不想学了”。你不是在为爸爸妈妈学习,而是为了你自己。 2.世界不会围着你一个人转 大多数的**,被家人保护得太好。要不是爱得太多,要不就是爱得方式太偏颇,小时候在家里,大家都围着他转,他能轻松地获得一切,长大了出门在外,他也以为谁都该让着他。然而事实是,复杂的社会中,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无条件迁就他,他也会遇上很多的麻烦,父母搞不定,只有靠自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W·古德在《家庭》一书中说过: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记住让**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会承担责任、体验行为后果!教育**,不仅仅要让他处在一个被爱的环境,也要给他机会成长,懂得体谅他人。 3.好好说话是你人生的必修课 蔡康永曾在说话之道里写:“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所谓好好说话,意思就是:我坦诚说出自己的观点,不强迫对方接受。同时,让对方也说出他的观点,允许自己被对方说服。有教养的**说话礼貌得体,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没有教养的**说起话来让人难堪,把毒舌刻薄当伶牙俐齿,把口无遮拦当童言无忌。有句话说:最好的教育不是拥有高分数,而是刻进骨子里的教养。同样地,最成功的教育,并不是培养**进名校,而是教出一个好好说话的**。否则,纵使有天才般的才智,家财万贯的背景,也不免要为嘴上的放肆而付出代价。 4.管得住自己,人生才能变得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哄骗**“乖乖听话”的语言,你是否也经常说过呢?“晚上不能喝酸奶了,明天早上爸爸给你拿。”结果到了第二天就选择性失忆,装作没有说过,**很生气。**为什么会变成完全不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样子,正是因为日常的受骗经历告诉他,“现在吃到肚里的才是最保险的”。他体会不到自控力的价值,自然也就不会接受等待的煎熬了。也有很多家长觉得这都是小事,过几天**就会忘了。但其实这些成人视角看起来的小事,在**眼中都是“世界末日”般的大事。很多事情虽然当时被忽悠过去了,但是那种期望落空的委屈、不快和遗憾感仍然会在他们心里留下印记,影响未来面对诱惑时的每一次决定。 5.失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当**遇到挫折,父母首先必须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在遇到困难或者出错的时候,谁都难免会难过、沮丧。此时指责**会让他们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而故意对结果轻描淡写也无法帮助他们学会面对自己真实的情绪,从而学会调节情绪。对于**来说,父母只在情感上表示支持还远远不够。由于**管理情绪的能力尚未发展完善,他们评估自己,评估事物,权衡利弊以及决策的能力也远未成熟,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因此,父母还必须在认知上给与**支持。父母需要让**认识到,失败和错误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失望和伤心也是我们经常经历的情感,关键是怎么去对待失败或者挫败感。要培养**能够应对挫折,父母要提供支持,只有得到全力支持的**,才能做好面对挫折的准备,具备应对挫折的勇气和策略,顺利渡过难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些生活的道理应该告诉**,以帮助他们成长得更好。比如,**需要对学习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应对日益繁重的学业压力;**需要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做事不能只考虑自己,也要体谅他人;**应该懂得尊重别人,好好说话,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白这些道理,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