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大”道“小” 周 元 桂 中国人对“大”与“小”的心结,百转千回,十分在意。“大”与“小”不仅身材相貌不同,且秉性和架势也迥异。“大”一出场,便向空中一“横”,着实霸道,其一撇一捺更是目不他顾,尽情伸展。而“小”却低调谦逊的多,其一竖微勾,露出十足的顺从样。两个点儿,也都大头朝下,怯怯然不敢高视远望。 自古,人们便有着“好大恶小”的心结。古人把走仕途、吃俸禄的各级官员称为“大人”,而把田间劳作、忙碌营生的百姓称作“小民”。由之而形成的尊卑意识,根深蒂固,时至今日,依然顽固地盛存:做人要当“大人物”,办事要有“大手笔”,讲求“大排场”,治学祈望成为“大家”等等,不一而足。好像唯有如此,方显出自己横空立世之万丈豪情丶志在鸿鹄之非凡气势。 其实,就本意而言,大,象征着广袤辽阔、壮丽强盛、浩瀚恢弘。与“大”相关的词,也多含褒奖和喜庆。如大公无私、大义凛然、大功告成、大快人心等,不胜枚举。大,还用来形容种种吉愿,如:个体奋斗追求大成绩、家庭生活讲求大团结、社会经济力求大发展、国家注重大一统等等,都力显了正能量之蒸蒸然。 反之,“小”就不那么讨人喜欢了,诸如小肚鸡肠、小人得志、小手小脚等等,都显得庸琐浅薄,难入堂煌之境。然而,细品味,“小”胜过“大”的情形也多不胜数。如小巧玲珑好于大腹便便、短小精悍胜过粗大笨拙、小心谨慎优于粗心大意等,都突显了“小”之精巧厚蕴。 此外,“小”同样具有艺术欣赏价值:首先,从外形上看,“小”的两点儿不正像一对翅膀,若奋力一跃,不亦能振翅高飞吗?同时,“小”的形状,非常像身材曼妙的女子行走在微风中,两侧裙摆轻舞飞扬,仪态万千。再听,“小”字的读音,很像戏台上女歌手婉转缭绕的唱腔,别有婉音律韵。 “小”的事物,往往韫藏着“大”的存在意义:一颗露珠能折射日月光辉,能雨、能雾、能雪、能冰。在液态、气态、固态间转化,因时而赋形,展现丰富多变的自然属性。一茎春草,能汲山水之灵气,冲破土埋冰封,顶开坚石重压,萌其芽,韵其绿,发其华,结其实。经冬且枯,逢春又生机盎然,应时而变,年年如斯。 更值得一提的是, 事物在其小时,都单纯、稚真、净美。人在婴幼时,目光无比的清纯,其哑哑学语之音,金声玉振,一如天籁。其一走一爬,一俯一仰,感觉之新奇,欲求之简趣,都盈溢着发乎天性的真善美。人长“大”了,一切都变了。目光里掺和了睥睨,声音里揉进了杂质,微笑里裹入了虚伪。这里的“大”相对于“小”,则愧愧然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埃粒之小,乃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水不厌小流,才能成江海之大;山不厌掊土,才能成入云之巅。总之,我们不要把目光一味地投向“大”,致使心沦为“高大”的奴隶。要懂得事体之大与小的合适裁定。要明乎自认其小,低调做人,像鲁迅先生那样,敢于榨出皮袄下藏的“小”来。也即,不妄自尊大的人,才能让人敬其高而仰其大。 作者住址:安徽省来安县三中 电话:18955029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