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元桂 于 2020-6-19 15:55 编辑
读毛泽东少年诗作“咏蛙”油感 周 元 桂 近日,于报端偶见伟人毛泽东少年诗作《七绝﹒咏蛙》。未见则已,一读惊艳。读后,则不思量,自难忘!总觉得这首别具特色的小诗,虽直白但气正涵深,耐人寻味。列其原诗以下,与读友们共享。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该诗是至今所知毛泽东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诗。其成诗背景是,1910年秋,少年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毛泽东一反当时流行的作文内容,趣写七绝《咏蛙》一首,以托物言志。借题妙喻,以青蛙自比:虽是小人物,也有龙虎之姿,也当雄奇立世,也须有顶天立地的非凡气慨。“咏蛙”,寄寓了作者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怀。形象地表现了少年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主宰意识。 这首七绝诗, 鄙人连读三遍,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有所领悟。读后,眼前便出现了诗意幻化的景境:作者于考试的前一天来到一池塘边,春色撩人而触景生情。忽然一阵微风掠过,池水顿生涟漪。静水纹动之诗情画意的景象,使作者遐思渺渺而诗情越千载,名诗佳句翩翩然于脑际。首先,由池塘中涟漪想到了五代南唐著名词家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之千古名句。由之而诗兴大发。移眸处,忽见一蛙“独坐”于池畔绿荫树下,正守望着害虫而虎视眈忱。作者慨然凝视,转瞬成诗。于是,七绝《泳蛙》悄成于脑际,并于次日的考场内问世。 凝炼的《泳蛙》,只轻松数语,就写得霸气、幽默、形象、豪放。《泳蛙》的风格,既朴真肃正,又摇曳多姿,更兼栩栩然生动。以通俗的语句聚映岀磅礴气象;以“虎踞”神态力显气呑山河之气势。读来,让人讶然振撼! 全诗只二十八字,力透纸背,内涵千钧:隐含着大鹏展翅的立世心声,彰显着必将横空出世之自信。池塘虽小,境界宏大;意象浩瀚,志存高远。历炼数十载,果然秀于众萃于伍。于是,文韬武略,天降大任于其肩,峰峰然终于成就女娲补天之殊业。 年少的作者,何能锦心绣口,才情横谥?何能形象思维独特而借喻妙成诗?何能于春来醒蛙池边即兴立题,于蛙无声处酿成豪放之诵咏?让人不得不惊讶作者的神来之笔!连琐之问,答案只能是,乃作者天赋使其然也! 绝句合律而遵平仄(仄起平收);出句似乎词常语俗,但却有烘云托月之功力:句叠意增,语并蕴成。从而显得短小华精,色彩斑斓、格调雄浑。 小诗朴外秀中,若读不经心,则不以为重。看似童言肆语,实乃稳重雅正之作。一旦读出诗的亁坤味,必然会诗艺与修为兼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