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诺坛演讲受到礼遇油感 周 元 桂 2015年12月7日下午,屠呦呦在瑞典首都卡罗林斯卡学院与日本、美国的诺奖得主共同进行了一场颁奖前的演讲。这次演讲会的主持人是诺奖评委会委员、著名科学家安德森教授,屠呦呦是第三位上场演讲的诺奖得主。当她上场时,主持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会议筹备中犯了一个错误,三位演讲者都乃高龄人,怎么能让他(她)们站着演讲呢?前两位已经讲过了,没法弥补,绝对不能再让第三位在站着讲了。 于是,年近六旬的安德森教授搬来了一把椅子,恭敬地让屠呦呦坐着演讲,并将麦克风架子喏向屠呦呦身边。可是,电线绳子太短,距离屠呦呦太远,放在架子上的麦克风根本起不到作用,于是主持人就一只手拿着麦克风,另一支手从后面扶着屠呦呦,双膝跪在地面上,示意演讲开始。 屠呦呦的演讲进行了30分钟,主持人始终保持着一种姿势一动不动,聚光灯下清晰地看到她的脸上渗出密密的汗珠。演讲结束后,有人问安德森教授:“那么长时间的演讲,您可以找一个凳子坐下啊?您对老人真是太尊敬了,对工作太负责了”,安德森却说“和这些杰出而敬业的科学家相比,我必须跪下去,这不仅仅是对老人,更是对科学的最高礼遇”。 这一情景使我油然联想起一些与之相悖的灰色现象。诺奖乃科学界最高成就奖,它标志着诺奖得主在本学科取得了最高科研成果,礼当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科技职称。然而,屠呦呦在国内国既未评上工程院院士,更为科学院院士。原因是她属于“三无”科学家,即:没有教授头衔、没有博士头衔、没有出国留学深造过。对此,人们不得不愤而发问,华罗庚(因腿有残疾)只有初中学历,没有影响他冕上“中科院资深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家”的头衔。华罗庚去日本讲学时,受到高规格的礼遇。也正是在讲学期间的一次演讲会上,因**病突发而不幸逝世。 说到底,屠呦呦未评上院士,纯属现今的科学界学术风气不正,嫉妒、排挤,弄虚作假等恶劣做法层出不穷,令人不屑一闻。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不无忧虑的说:“现在我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特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此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请问某些尸位素餐的院士、教授们,你们对钱老的振聋发聩之问有何感想?还是不愿意想,而只想的是桂冠、待遇、地位?应该说,“冒不出杰出的人才”,现今的大学和学术界责无旁贷也! 真正的高科人才,都是尊重科学的,上述的颁诺奖主持人安德森教授礼遇屠呦呦的情景,即为最好的例证。国人有着尊重科学、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想当年著名新闻记者徐迟,一篇关于数学奇才陈景润的感人报道,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温家宝总理去慰问钱学森,并昭示了“钱学森之问”(而非置若罔闻),这也昭示了党和国家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然而如今的科学界的“双尊”风气,反而每况愈下,这是个不可忽视的不良兆头,令人感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