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高考了,家长该提供什么心理支持? 自从孩子进入学校,家长就开始有了对孩子的期盼,希望他们经过中考进入理想的重点高中,再顺利走过高考,去探寻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高考不仅是孩子的重要关口,也是家长的重要关口。 随着中高考的临近,家长们的心情随着孩子起伏跌宕,希望在这个时间能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助力,助攻他们一举夺魁。那么怎样做才能有效地为孩子提供支持呢?我们不妨从这几方面来关注: 1 .孩子考前的状态怎么样 家长的紧张、焦虑几乎都与孩子有关,我们非常在意孩子的考前状态,那孩子的考前状态是怎样的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理想的状态和现实的状态。 理想的状态是对自己充满信心,我们可以用这些词来形容:按部就班、胸有成竹、胜券在握、顺其自然等等。我们都希望孩子能以理想的状态,顺利的度过这个难关。但是“理想的状态”可能不是孩子的真实状态,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考前的孩子还有一种“现实的状态”,例如:计划执行不了,感到混乱,乱了方寸;明知有所欠缺,但缺乏动力,不能安心学习;因高考压力,产生焦虑,心烦意乱;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好好学习,但行动上做不到,感到无力和失落;因心情紧张,突然感到什么都不会了,自信心下降。 每个家长都对孩子有理想化的期待,但期待不等于现实,每个孩子在中高考前都会有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体验。面对孩子的这些感受,我们应该更多地立足于现实,接纳和面对孩子的真实状态。 2 .孩子要过考试关,您担心的是什么 当孩子出现这些现实状态时,家长担心的4个问题是: ⑴ 考试不能正常发挥,考不出应有的成绩怎么办? ⑵ 孩子为考试做准备,我能做些什么才心安? ⑶ 我担心孩子,又不敢问TA是不是已经有了考试焦虑? ⑷ 临近考试,他还是总想着玩,我提醒TA就发脾气,怎么办? 当你看到这些问题时,你有焦虑吗?如果有焦虑的话,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3 .家长心态的调适,接纳焦虑 焦虑是对未来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人人都会有,是正常的。想要给孩子提供心理支持,首先要缓解家长的焦虑。缓解焦虑,就是要慢慢地感受焦虑的存在,并学会接纳它。适度的焦虑是有益的,一次与考前学生讨论焦虑的益处时,他们罗列出了这样一些焦虑的好处: ⑴ 适当的焦虑会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作为学生其实能够体会到,在考试时如果太过散漫,可能会连卷子都做不完,而有适度的焦虑和紧张,则能够更专注地答题。适当的焦虑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更专心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⑵ 适当的焦虑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 有些家长过去对于孩子心理层面的关心和了解比较少,在考前这个阶段,适当的焦虑可以激发我们家长关爱孩子的潜能,让我们更耐心地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和谐相处。 ⑶ 适当的焦虑可以调动我们积极的身心状态 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如果父母很焦虑,那么孩子也会很焦虑。如果父母身心状态积极,能够承受焦虑,为孩子提供积极的榜样,那么孩子也会更舒展开放,变得不那么焦虑。 4 .家长所能提供的心理支持在哪里 在考前,一些家长说:会给孩子多做点好吃的,让孩子心情舒畅。 会准备一些常用药,免得孩子的身体出现状况。会盯着孩子的穿衣,一旦穿少了马上提醒,免得孩子着凉感冒...... 家长对于孩子物质方面的支持可谓无可挑剔,不过,在这里更想强调的是“家长所能提供的心理支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思考一下:当孩子面临中高考时,你能提供的心理支持在哪里? ⑴ 保持有序而稳定的日常生活 家长对孩子的支持,既包含物质支持,又包含心理支持。从生活方面来讲,要让孩子感到稳定,不至于出现过度的焦虑和紧张,所以生活要有序安排,张弛有度: 按照孩子的作息,不随意打破规律,保障孩子有秩序的生活;遵循家庭既有的照顾方式,避免照顾程度的增减给孩子带来压力或忽视;不过度关注和放大孩子的消极言行,给孩子自处的空间;不剥夺孩子日常的业余爱好,给孩子提供可以放松的机会。 ⑵ 帮助孩子放松心情 孩子考前压力囤积,会导致心烦意乱。家长可以主动帮孩子放松心情,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阶段: 不为孩子摸底考试成绩的波动而揪心,避免增加孩子的焦虑;保持轻松、整洁、温馨的家庭氛围;承接孩子的消极情绪,不与孩子较真,避免争吵;运用美食、音乐、电影、聊天等方式,帮助孩子及时释放情绪;鼓励孩子适当运动,调节身心。 ⑶ 温暖而坚定的陪伴 高考是孩子面临的重大挑战,家长的陪伴尤为重要。在孩子的关键时期、关键阶段,我们要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全力以赴去陪伴孩子,帮助他顺利度过高考这个特殊阶段。 关注生活细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常在;对孩子的关心少说多做,不唠叨孩子,用行动来表达你的关怀;给予孩子成人感,尊重理解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与责任心。 ⑷ 帮助孩子做好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 在家长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小建议: 梳理整个学习过程,查漏补缺,思考哪里还要复习,哪里还做的不够;不纠结考试排名,注重当下的学习状态;对考试的成败合理归因,肯定自身做得好的地方,避免主观的负面归因;看到成绩提高的空间,一次没考好不意味着一直考不好。 最后在这里写下各位老师、家长的一个共同期待: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顺利走过高考,跨入理想的学校,开始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