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175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6-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走一走桐城的“六尺巷”
周 元 桂
我省桐城市有个”六尺巷”,曾有个以”让”求和的感人典故。清初大学士(在清朝相当于宰相)张英就是桐城人。一次,张家与吴姓邻居为主宅边界的事,強争而互不相让,把官司打到县衙。张家人为赢取官司,写信到京城向张英求助。张英收到信后,在信上批诗一首寄给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豁然开朗,主动撤诉,让出三尺地。吴家对此感而愧之,也退让三尺,便形成了屋距为六尺宽的巷子,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六尺巷”。这一互让的地名典故,300多年来一直起到潜濡默教的作用。
退休前,我曾去安庆一中、桐城中学参加教研活动。达桐城的次日下午,我便迫不及待地到”六尺巷”走了一趟。六尺巷,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不足200米、宽2米的巷道。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沒有高声喧哗、没有追逐嬉戏,似乎都在沉思寻义。我从容慢步其间,竟感发出思古之幽情,仿佛听到300年前张、吴两家互让的对话声,不禁对张宰相为官为德之崇高境界,敬佩有加。应该说,吴家人同样是仗义有德之家。但容易被忽略的是,吴家还是不卑不亢人家,明知面对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人家,却敢于无视权贵(绝非蛮横愚肆),与之把官司打到县衙,其胆识和品位,也让人钦佩。最终,事件在点拨人张宰相的德感之下,两家人把传统“礼”德的精髓一一让,演义得光灿夺目,恬润人心。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实说的是人在时间面前的渺小。试想,即便在争斗中赢了对方“三尺”,百年后还不是白骨一堆,轻烟几缕!像千古一帝秦始皇一样被时光堙泯。正如巜红楼梦》中所形容的那样,到头来,终是一个“土馒头”(坟墓)。张英诗的后两句,并非消极或故作高深之见,而是通透超然之高悟。六尺巷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让,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张英启发家人悟出一个”让”字,感化了吴家人,激发出以让对让的好结果,竞诞生了”六尺巷”,岂不功德无量?史载,张英一生“敬慎”处世,以“正品修身立德”为座右铭。他促成六尺巷的诞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试想,张英身为宰辅,权倾一时。以他的权和势,根本不用明言,桐城官员就会知道怎样判决那场官司的,但张宰相不依仗权势欺压吴家,而是官高也有所敬畏,致有豁达高明之智举。显然,他敬畏的是法度、官德和道义,故而选择了以德服天下。而曾今的周永康、薄熙来等高官,总是把别人与自家人发生的纷争,看成是捋了自己的”虎须”,是太岁头上动土,结党营私,倚势压人。他们心中只有权,目中从无法,包藏祸心、欲壑无底,不惜贪腐、极尽私欲。有个成语叫“贪墨败度”,用来形容贪图财利,败坏法度之官员的,贪官们均属此类。由此可知,对当今的领导干部而言,若能摒除贪念而跃出难填之欲壑,何尝不是从政用权的又一个”六尺巷”?
六尺巷很窄,但它承载的道理天高地阔,它护佑着每个人心底的敬畏、清醒和定力。 “六尺巷”故事所结晶出的“让”字,是一把衡量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自身的短长,它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让”字看似彬彬然,但却威力无穷。先贤们就是藉此,而让出了国人的谦谦秉赋,让岀了中华千古文明,让出了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六尺巷的故事誉满海内外,它已成为“以让为高,以和为贵,”的生动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