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盲目自信者吗?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和盲目自信者争论。因为,有科学研究证明,盲目自信者是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是盲目自信者。 1995年的一天,一个名叫McArthurWheeler的青年大摇大摆地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家银行。当他被捕后,看着监控录像突然难以置信地说:“可我脸上是抹了柠檬汁的啊!”原来,有人曾告诉他,只要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能隐身。对此,他深信不疑。这种认知对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请别骂他傻瓜,他可能会觉得很委屈,或者还会理直气壮地反驳你。 这并不是个笑话,而是个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也并非极端少数,反而无处不在。1999年,两位心理学家Dunning和Kruger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做过四个实验,结果震惊地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他们把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他们有以下特点: 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拥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低微程度;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知程度。简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为聪明——不是在撒谎或逞强,是真的打心底里这么认为。 这一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该奖项的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这一现象其实细思极恐,因为我们也许都在高估自己还不自知。这不只是在说能力差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强烈的高估,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两个维度的优势,便更容易“发酵膨胀”。 世界之大,奥秘无穷。一个人穷尽其一生都不能完全掌握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其他领域的无知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明明不知,却在强大的观念支配下认为自己“知”,而且不愿意接受事实真相,这样的人就很可悲。因此,理性审视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不知道”,愿意接受别人的“知道”,这并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