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元桂 于 2022-3-30 15:30 编辑
名可改姓不更 周 元 桂 姓氏乃家族脉传的恒定标志。人的姓与辈份,是认祖归宗的基因依据。起名字可随意,但谁都不会无缘故地更改姓氏,否则就是辱祖背亲的莫大逆事。五代时的朱温,随黄巢起义打进京城长安,他为了排挤黄巢而讨好唐僖宗,僖宗赐予他姓李(国姓),他只愿改名而不肯更姓。于是帝赐其名为“全忠”。后来他背叛唐僖宗而灭了大唐,建立朱姓〈后)梁朝。 隋唐时期,北方有裴、韦、庐、崔四大家族,都显赫了六、七百年。裴氏家族共出现过19位宰相,韦氏共出现过14位宰相。这四大家族,很少与平民百姓结亲,甚至个别少爷不愿讨皇室公主为妻。不过,,到了唐代中后期,因皇帝姓李,族系逐渐庞大起来,李姓也挤进了“大姓”行列。 通常说的“荣宗耀祖”,即乃光耀族姓也!“有辱祖宗”之说,即给自已族姓抹黑。不更姓的理念,向来是硬道理,即便祖上出现过奷、陋之人,后世子孙也不会因之而改姓的。 清代乾隆年间的状元秦涧泉,乃南宋著名奷相秦桧后裔,家住江宁府(今南京市)秦淮河旁。一次亁隆下江南,秦涧泉是陪员之一,途中亁隆问秦状元“你果真是秦桧后代吗?”秦涧泉沒有直接回答,巧妙地说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意即,有赵构这样的昏君,必然出现秦桧那样的人。乾隆听出来其潜台词,是在夸赞自已是明君,便点头一笑。有一次秦涧泉陪同老师(大学者)袁枚去杭州游玩,来到岳飞墓前,袁枚笑指跪在岳墓前的秦桧铁像说,“你的祖宗跪于此,不知你有何感想?”涧泉低头不语。袁枚便代为回答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涧泉红着脸道:“也是”。后来这两句感言,被误传为秦涧泉自己所说。 其实,历史上的秦涧泉,不仅不愧姓秦,反而巧妙地写诗隐赞了秦姓与江河同辉,人才辈出,诗曰:“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墙日日枕寒津。伤心慢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最后一句“淮水尚姓秦”指南京“秦“淮河。此句充满了他姓秦的自豪感。因为他的状元府第,就在祖居地秦淮河畔,他明说秦淮河,实指状元府第也。还有,他老祖宗秦桧也曾是状元。可知,“淮水而今尚姓秦”,隐意是“状元而今还姓秦“,我老秦家人才辈出也! 不过,现实中却出现过要改姓的事例。约5年前,河南某地有一“苟“姓家族,因苟与狗同音,见到老大爷喊“老苟”,见到女孩喊“小苟”,多难听!于是便向公安部审请改姓。不过,他们要改成姓“敬”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国五代后晋的开国皇帝叫石敬瑭,按古代避皇帝名讳的原则,因石皇帝名中有个“敬”字,天下凡姓敬的就必须改姓。改成何姓?朝中一饱学之士想出一个好方法,让他们一部分改姓“苟”,一部分改姓 “文”,两姓合起来就是“敬”,让他们打断脊骨还连着筋。这样一来,姓文的倒没有什么,而姓苟的则忍气呑声,委屈了1100年。其实,1000多年过去了,料想家谱已修过多次,已成既定的事实,无改姓之必要了。看来河南这支“苟”姓家族,有点过敏了。你们听,朱、羊、嵇、佘、归、撒等姓氏,听起来都不悦耳,他们不都没有异样感觉吗?其实“苟”字用得好,一字千金也。如民族英雄林则徐有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引用过)。何况,如今狗已成了上等宠物,与之同音又有何妨?再者,如果让你们改姓,必然会效尤者众,那不乱了套吗?这也难快公安部门不批准。须知,国人的传统理是“名可改,姓不更”也!奉劝你们,还是心安理得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