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虐待小动物? 一条残忍虐待小狗致其无辜受伤,不可逆转的新闻,让许多人看了都异常气愤与心痛。而一个年轻的未成年小姑娘,到心理咨询室咨询,也让人深思:她有非自杀性自杀的倾向,同时也有虐待动物的倾向,在明知可能致猫死亡的情况下给猫咪喂了药物,致其死亡,也有其他虐待动物的行为,这姑娘知道这样的虐待行为不好,主动选择把小动物遗弃和送人。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说过: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无非就是因为心理压力、挫折、带目的行为受阻,生活环境巨大变化、模仿等等。也就是说任何暴力行为,包括了针对动物的虐待发生的时候,一定是因为这其中的某一些因素引起的虐待行为。 在明确了这个前提后,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人会有虐待动物的行为出现。 首先,寻求掌控感,寻求自我力量。当一个人没有能力战胜比自己强大的人,会通过伤害、虐待比自己弱小的对象的方式,来寻求一种掌控感,为了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这是一种自我心理的强化,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个体对于通过虐待行为彰显自我能力的缺失和实际能力的低下。 其次,负面情绪发泄目标的转移。由于挫折或者被打击,亦或是生活环境剧烈变化带来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确的释放,那么就会引发一些人的暴力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直接发泄目标不能的时候,这种发泄暴力行为就会下意识的选择新目标,一般都会选择没有攻击性的,可以肆意发泄目标,比如小动物,从而可以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到极致。 康德认为:长期对动物施行残忍的行为将导致人的同情心被弱化,导致将来在其他人面临类似遭遇时变得冷漠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通过研究发现,更加倾向于暴力犯罪的人往往也会虐待动物,而且再次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因此若不加以遏制长期下去容易滋生人的暴力倾向。 再者,对未成年人影响严重。虐待动物的行为反映了其缺乏同情心,而青少年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同情心,将来对人实施暴力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很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这种由于童年虐待行为形成的固有模式,会投射到社会中,变成对社会规则以及法律的蔑视。更加严重的是,随着虐待动物行为的增加和反馈,当这个人遇到不可发泄的情绪的时候,渐渐不在满足于不会反抗的动物,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严重的针对人的暴力发泄和虐待行为,为成年后针对人的暴力犯罪埋下伏笔。 一方面希望国家能早日制定和完善反虐待动物的法律法规,以刑法介入的方式,将虐待动物行为入刑。一方面也希望,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虐待动物行为的时候,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干预。 希望有一天小动物们不再受到人为虐待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