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低年级孩子学会管理时间?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低年级要求书面作业在校完成。当堂写作业,可以暴露出很多问题。有的孩子能写得又快又好,有的孩子却永远会写到最后,还有的孩子不是不会做,却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看起来只是一项作业的完成,反应的是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和管理分配时间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可以说个个都聪明,为什么在学习上却体现出巨大的差距,除了多元智能发展有相异的因素,更多的则是学习习惯造成的。 怎样合理利用时间,是对未来学习产生关键影响的一种习惯。 首先要帮孩子形成对时间的概念认知。孩子小时候对时间是没有意识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家长包办过多,则更没有时间观念。有的孩子磨蹭,并不是故意不做,而是他不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任务”到底是什么概念。“一定的时间”是多长?“一定的任务”又是多少?根本没有认知。有的家长也很着急,会不停地催促,但效果并不明显。只是一味嚷着“快点!快点!”,孩子还是不知道怎样才叫快,因为他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时间标准。 在家里,可以经常跟孩子做一些“时间游戏”。有的孩子一捧着书看就放不下,那就给孩子规定看书时间。比如一开始让他计算二十分钟可以看多少页,之后再看书的时候,告诉他只能看二十分钟,慢慢孩子就有了意识,感觉到自己大概看了这么多页,赶紧抬头看时间有没有到。当然会常有“手不释卷”的时候,大人就不断提醒孩子,快到时间了,甚至进行倒计时,“再看最后三分钟”,让孩子始终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都是用具体的时间来规定或催促他——“你刷牙洗脸五分钟够了吧?我正好煮好面你就可以出来吃了。”“快点吃,我们再过八分钟出门。”“现在已经九点了,你十分钟之后上床去。” 经常这样说,孩子就养成经常看时钟的习惯,时间的长度在脑海里,渐渐有了具象。 孩子学到认识时钟,会对妈妈说“妈妈,你现在应该跟我说,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我们要干什么。”,于是,在平常的催促中,又附带复习了对时钟的认识。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孩子合理规划时间。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虽然作业量不大,但要想不慌慌张张,必须学会高效安排时间。每天晚上回家就短短几个小时,要做的事那么多,孩子如果不知道安排,大人就要跟在后面一刻不停地催着喊着,孩子也觉得自己简直没有休息,大家都觉得累得慌。 孩子上一年级时,每天晚上先让他自己说要完成哪些事。除了必须要做的作业,还有练琴、写日记,这是学习方面的,另外吃饭、洗澡、上厕所这些也都是必须要做的事,同样计算在内。 如果是六点到家,九点半睡觉,那么这三个半小时,可以怎么分配?一开始每天帮孩子一起计划,一段时间之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分配,大人一旁提醒督促,再后来,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只不过,这个过程肯定会比想象得漫长,关键是大人能不能坚持。 孩子上中学了,就基本不用管了,他会根据每天的作业量,自己安排完成各项作业的时间,家长只需要给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洗澡等。遇到周末、假期,就让孩子先根据总的任务量,再分配到每天当中,列出具体的计划表,按计划行事,就有条不紊。这样,孩子作业就不会出现过拖拉、完成不了、忘记写等现象,且还在坚持练琴,并没有耽误多少学习时间。可见,越往后的学习,越需要高效地利用时间。“好钢用在刀刃上”,时间也是一样。 不过,孩子总归是孩子,监管、督促、提醒、帮助,一样都不能少。 另外,让孩子知道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也是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方法。就说考试,我们都对孩子叮嘱过“不会做的题目先跳过去,不要老在想,先做会做的”,这就是在教孩子判断,特定时间下的哪些事情要先完成。每天写作业,让孩子想好先完成什么,后完成什么,每一项大概会需要多长时间。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先写语文,再写数学,他是喜欢把难做的,耗费时间多一点的任务先完成。周末也是如此,写话作业通常都会在周六做好,不想拖到周日。有的孩子则相反,喜欢先把英语、数学等做起来较快的作业完成,如果有作文,一般在最后才写。有时候家长会为这样的孩子着急,把最重的任务放到最后,总是踩着时间点完工,弄得很紧张。但这也未尝不可,因为孩子己很习惯,也许是找到了自己处理不同事情的节奏,心里对每项任务的时间也有大概掌控,就不去勉强。 而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从一开始就养成先完成学习任务,再做其他事情的习惯更好。家长要会观察孩子的不同表现。一项作业发下去,有的孩子第一时间就开始写,一鼓作气完成,有的孩子先往抽屉一塞,或写一个字讲三句话,直到催交作业的时候,才拼命赶。学习上是游刃有余,还是手忙脚乱,在这一刻,其实已经拉开了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