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转载专栏]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分享到:
发表于 2022-10-28 08: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 一首边疆不朽的赞美诗

魏来安(秋枫)

杨年华和葸青华合作出版的系列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共分上中下三部分,22万字的篇幅。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改编的电影作品曾获伊朗国际电影节特殊银幕奖、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金奖等荣誉。

纪实文学,异域风景。当我合上最后一页时,久久难忘,感慨万千:伟大祖国,山川辽阔,疆域广大,奇山、奇人、奇景、奇事,独具一格,就在我们身边。而边疆,军民携手,保家卫国的故事,从未停止书写。《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一书主要讲述了藏族一家三口人守卫边防线的感人事迹,表现了他们自始至终留守荒无人烟的玉麦,爱边、守边、护边的高尚情怀,讴歌了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两姐妹的赤胆忠心。文章朴实生动,娓娓道来,瞬间把读者带入了雪域高原的情景之中。

作者杨年华,既是我人生的一段缘,也是我最尊敬的老师。认识杨年华老师是2018年4月,在《作家文学》《百姓文学》“西藏行”见面会上,经文友李景老师介绍认识。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国旗阿妈啦》。打那起我对杨年华老师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就十分敬佩,以及他的个人修养。当我走进杨年华老师的创作世界和他的文字里时,领略了他那如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创作思维和喜马拉雅山般的极高境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每一次阅读他的文学作品,我对他和他的作品都会有更深的了解。

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高原风光闻名于世,美得让人窒息。《国旗阿妈啦》,如同生活在藏民之间,如同行走在西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廊里。今天重温杨老师发来的《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书稿,让我再一次享受老师的文字魅力。

在此我用笨拙之笔对作者的身份作简单介绍:杨年华,男、白族、党员,硕士研究生,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人。现任西藏拉萨市政府副秘书长(党组成员)、西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西藏书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等职,总之他头衔很多不在赘述。他出版的作品:《神奇的阿里文化》《雪域之魂》《生命在世界屋脊之巅》《踏着孔繁森的足迹》《踏尘香巴拉》《古格天梦》《苍洱春秋》《西藏阿里文化源流》《国旗阿妈啦》等五十余部典籍中,并在各种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作品。他的合作者葸青华,女、藏族、党员、大学,青海省西宁市人。现任西藏拉萨日报社汉文编辑部副主任,拉萨市作协副主席。先后在《西藏文学》《解放军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百余篇作品。

玉麦从历史深处走来,是《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开篇,通过作者的描绘,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玉麦。“四周高峻肃穆的雪峰晶莹剔透,时而白雪皑皑,直冲云霄;时而绿意葱葱,一泻千里。南边是卓玛日山与扎西泽则巴山,西边是旺久欠布山,北边是欧珠班若山(放骷髅之意,也就是天葬),东边是旦增吾次山(心里圣水之意)。一条瀑布从山涧直泻而下,气势磅礴,犹如一条跃动腾飞的巨龙,又似一条飘逸曼妙的玉带,蔚为壮观。”作者不仅文笔流畅,而且客观准确地对地理和人文环境进行了叙说,让读者身临奇境。

玉麦,说是麦,却与麦类没有任何渊源;玉麦很小,小到全乡只有一家三个人放牧守边,堪称中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而玉麦却又很大,大到拥有3644平方公里的面积,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境域面积最大的乡。多少年来,偌大个乡,尺幅千里无人烟,岑寂于岁月深处,只有一处地势平缓地带,便是玉麦乡政府所在地。站在玉麦谷底,仰望四周,东西南北走向的山彼此相连,绿绿相绕,雾雾相萦,从玉麦谷底一直往西南方向延伸,不远处就是中印边境上的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一条始终纷扰不断的边境分界线。

最值得提及的大事便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刚结束后的10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给玉麦卓嘎、央宗两姐妹回信,让寂静的玉麦顿时沸,“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声音响彻中华大地。翻阅历史的点滴记载,玉麦乡主权问题在各种文献记载中昭然可见。原始社会时期到吐蕃历史上第一个王(赞普)的产生,到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到元、明、清一步步加强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理,到和平解放西藏、平息叛乱、民主改革,时至目前,西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玉麦和西藏各地一样与内地发展的脉络始终是血肉相连的。

发展是硬道理,钢铁长城是发展的坚强保证。“中印边境上打响第一枪”本章节作者作了简要的介绍,让读者有初步的映像了解。“面对印度政府的得寸进尺、蚕食和挑衅,中国政府更是克服重重困难,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全面拉开了自卫反击。此次自卫反击战,历时一个月,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结束。”文字虽然简短,但时间很完整。作者用桑杰曲巴的话说:“我只知道玉麦是我们的家,是中国的土地,你一定要召集村民群众商量此事,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绝对不能让它落入印度人的手里。”这句来描述桑杰曲巴对祖国的爱。坚定了他“玉麦在,家在;国在,玉麦在”的使命。不仅他这辈子要牢牢坚守住,还要让自己的子子孙孙牢牢坚守。岁月无限,人生有限,在以后的路上,他让爱播撒,让誓言变成行动,让信念传递下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桑杰曲巴的信念当然有来历。作者从桑杰曲巴第一眼见到金珠玛米时的形态来刻画 “一个人的天地,一个人的世界,有时候极其豪迈。容身在苍茫冰雪间游荡,思绪在辽远天地间驰骋,心灵在千里山川河流间放飞。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纯净得让人想放怀歌唱,想吟诗赞美,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尽情地放纵自己……”作者写桑杰曲巴自言自语:“终于见到大救星了,终于见到金珠玛米了。”朴实无华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对解放军的爱,对翻身的赞美。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作者通过央宗和晋美之恋描述西藏底层社会的爱情生活,“最美莫过于懵懂的情愫悄然来临,撞开两颗狂跳的心扉”玉麦的山清水秀塑造了端庄的卓嘎、央宗。其实,卓嘎、央宗按时出现在工地上,与之前不一样的是央宗的脸颊时不时涌现红晕,像熟透了的苹果。最终有了爱情的结晶。夜,茫茫;风,微微。繁星满天,闪闪烁烁的,仿佛在窥探着玉麦,欣喜地见证着卓嘎和巴桑淳朴的爱恋。30多岁的姑娘终于有了意中人,桑杰曲巴和央宗高兴得合不拢嘴,按照当地结婚的习俗,桑杰曲巴找了一位喇嘛,给他们俩选定良辰吉日,隆隆重重、热热闹闹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家园。在中篇部分,作者用首任玉麦乡长的话来喻示祖国行政地域的完整,三个人一个乡,一个大大的世界,一大片,一大片茫茫苍苍的丛林。如果不是一份深深的责任感,也许就这样随岁月流淌而逝。但是,恰是这位首任玉麦乡长桑杰曲巴的留守,以及他两个女儿继承伟业留守至今,无悔戍边,才使玉麦书写了一部厚重的历史篇章。军民联防,国旗飘扬。

国旗,就是国家,就是脚下的土地,就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感召力;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它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为了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确定了国旗图案后,距离开国大典仅三天,首都人民突击赶制了无数面五星红旗。其中有一面特制的大国旗,就是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桑杰曲巴自己缝制了一面真正意义上的国旗,圆了玉麦领土上高高飘扬五星红旗的心愿。杨年华老师在这章节里倾注情感,工笔描写,着力刻画玉麦第一面国旗的意义。

家园需要守护。从那时起,两姐妹渐渐明白:“守护好祖先留下来的这片牧场,就是守卫了国家。”长大后,卓嘎、央宗姐妹也开始巡山。玉麦的雨季,见不到太阳,蚊虫多,有时候还会遭遇泥石流。瘦弱的少女没有畏惧,赶着百余头牦牛,走过玉麦1000多平方公里的牧场、密林,一路上悬挂鲜艳的国旗。“玉麦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卓嘎逐渐成为玉麦乡的活地图,玉麦有多少个通道、多少座山口,没有人比她更清楚了。甚至卫星都探测不清楚的地方,她却能描述得很准确,解放军官兵有时也会来向她请教。这段文字表达了中华儿女能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

姊妹继承父业巡边,这感人的壮举,刻画的是藏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祖国从没忘记他们,2018年3月1日,“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组委会把这阙颁奖词颁给了卓嘎、央宗两姐妹。五十年的艰辛岁月,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影响和带领下,卓嘎、央宗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长期守护着祖国的神圣领土——玉麦边境一线,唱响了一首雄壮的时代赞歌,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

1994年,西藏自治区组织相关部门,对玉麦乡的居住条件、配套设施进行考察调研,精心选择了新的乡址,提出了扩建方案。搬到新乡址以后,桑杰曲巴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也是第一次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乡终于结束了34年只有一家人的历史。桑杰曲巴在有生之年看到玉麦河谷人口的增加,放牧巡山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心情格外高兴。2001年9月,玉麦乡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当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的时候,桑杰曲巴高兴地给这个“铁牦牛”献上了哈达。沿着这条公路,他去了一次向往已久的拉萨。这年冬天,77岁的桑杰曲巴在大雪纷飞中,安详地离开了坚守一生的土地。临终前,他把全乡人叫到床前,对大家说,不要因为玉麦苦就离开这里,这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国家的土地,一定要看好守好。简短的文字揭示了党和政府对藏民的爱戴。

作者文笔流畅,情感丰富,语言富有感染力。玉麦,在两位作家的笔下,犹如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焦距拍摄的组合镜头,不用千呼万唤,时空交错,自然推出。这就是杨老师热爱边疆的情怀与善于描写的才情,也正是杨老师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的奥秘所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作者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结果。老师笔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都是走得近,叫得应的人物。《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在展示祖国山河壮阔风光的同时,平静地描绘出情感的涌动,是如何为种种发展之举措赋能。家国情怀,是千万民众本能的初心,而祖国从不辜负这种期待,在这种双向奔赴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份子,更值得所有的回馈。也正是在这种良性互动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每次拜读杨年华老师的作品,总是深有感触:美的时刻一旦在艺术作品中获得形式,形而下下得去,形而上上得来的形式,它就可能被续重复地体验到,它同时也被永恒地化入作品中。这部几十万字的作品,人物故事错综复杂,经历跌宕起伏,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杨老师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他一生累计所写下的文字可能达几百万字以上。一个作家创作潜能如此巨大,必然有他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功力。杨老师总有那么多他写不完的故事,而且一写就是一本几十万字的书,这真值得我去敬佩学习。据说就在拉萨疫情封控期间,他的新作27万字的报告文学《洱海情天》初稿完成。如果你想挖掘自己的创作潜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妨去读一读杨年华老师的书籍,去敲开那座建在雪域高原之巅的那扇艺术的窄门。

掩卷深思,心潮起伏。故事中的主人公表现出自信、乐观、勇敢、 坚强的品质,让我非常敬佩。杨年华老师数十年笔耕不缀,汇集成如此有厚重的好书,让我敬佩不及。杨年华老师的报告文学主要是叙事情怀,现实主义风格。充满家情国情、赤子心的佳作,总能引起反响和共鸣。同时也能感染和触动读者,与之寻根千年,探秘万里,从悠久历史中获得力量,从辽阔幅员中汲取营养。

艺术的异在性,即升华。艺术可以让渐已物化的世界,载歌载舞,歌以咏志,舞以抒情。我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文字世界中,看到了无数朵这样怒放的艺术花。

                                       魏来安

2022年10月8日

                                作者:魏来安(秋枫),男,安徽定远县人。来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来安县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研修班学员结业;滁州市散文家协会副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滁州分会主席。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安徽省作家协会、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个人撰著有散文集《十月的秋》、《夏日和风》,诗歌集《写在春天》分别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作品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大、中国现代文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收藏。


作者:魏来安,联系手机:13955002128,联系地址:徽省来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魏来安。邮编:239200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2-10-28 14: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10-28 20:32:24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057 天

连续签到: 1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10-28 23:42:00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44 天

连续签到: 1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2-10-30 08:36:57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