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经济一直有着“逆周期”特征。这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iResearch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衰退期,零工几乎没有下降趋势;经济恢复期,零工比全职用工得到更快速反弹。 疫情期间,国内就业压力凸显,政策推动下,灵活就业人数有所增长。疫情进一步促进了零工的渗透率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宣布,截至2021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 回溯2020年2月,兴起了一场“共享员工”的新热潮,此后盒马、西贝等上百家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加入其中,试图缓解疫情期间部分企业员工闲置以及“国计民生”类企业的复工难题。 以此为节点,零工经济的强劲增长,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周期韧性,受到更多关注,人社部多次出台文件规范“共享用工”等问题。很多基础保障性岗位,例如基层医护人员、安保人员、快递员等容易出现频繁更换的现象,由零工来替代全职人员,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医疗资源紧缺,有执业资格证的医师、健康咨询客服、疫苗接种护士、门诊收费人员、药剂师等各种保障性岗位的零工需求快速增加。同时,部分行业的复苏,企业为了降本增效、抵御风险,新形态零工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 趋势已经摆在了人们眼前。各大互联网公司亲自下场,推出众包平台,字节跳动创建了“竹节”,美团的平台起名为“满天星”,京东则有“京客服”,尝试为企业提供服务。
这股热潮可遇而不可求。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已经难以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以帮助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企业释放大量需求时,零工作为行业内的新兴业态站在了台前,在灵活配置员工、用工风险管理等方面拿出了更多解决方案。这给行业玩家带来了新的机遇,他们忙着招兵买马,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投入,构建更具想象力的商业模式,提升自己在市场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