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来安县走出的农业专家章之汶 苗正斌 来安,“界于江淮,西阻滁山之险,南通浦口之津,东连瓜埠之口,北拊盱眙之背。圩田如罫,易于足糗粮;山势若环,便于资守御;诚长江之屏蔽,建业之咽喉也。”秦时置县,名为建阳。后几经更名,有顿邱、新昌、清流等。唐景龙三年(709)改为永阳县。“来安”县名,缘于南唐中主李景以城东二里来安水改永阳县名而得。据1990年版《来安县志》记录:南唐中兴元年(958),改永阳县为来安县。来安古为南北通道,驿使来往如织。境内西北多山,中部多丘陵,地势险要,或为战场,或为驻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在此发生过多起战事。南部乡地势低洼,滁河、来河由西向东流入长江,水网密布,常年水患天灾民不聊生;人口稀少,明洪武初年全县约百余户。明洪武13年(1380年),来安县复置属六部凤阳府滁州,直隶京师南京。此时战事已熄,民心稳定,明官府实行垦殖荒滩洼地享受免税3年政策,外来移民日渐扩大。 一、来安章氏宗祠 来安章氏祖上原籍徽州。由于徽州(现黄山市歙县)地处江南山区,山多田少、森林密布、山路难行、交通不便、旱灾频繁,山里人生活非常困苦。适明官府发布免税政策,鼓励移民沿江屯垦荒滩洼。1427年章氏家族徽州一个分支颜公举家北上,最后定居在皖东门户与江苏南京紧邻的来安县南部的乡野旗杆,即今来安县相官镇陈塘村。 1427年,章氏迁来安时,全县仅有千余户人家,为四大姓之一。明初迁来安的还有泗州周姓、休宁余姓、山西文水武姓,故来安昔有“南章北周城内余”之称。章氏栖息地来安相官旗杆地势低洼,住户少,田地搁荒,可随意开垦;双庙刘村房多人少,颜公将长女戴章氏夫妇落户双庙刘村。自此,颜公始祖率令乡里治水围垦,按水系圈地成圩,先后建成“72条散水,36个半圩”,并依圩建村。留住了人与心,自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吸引了更多的外来者。到1772年建祠堂,整整跨越了345年。那时全县人口不足5万人,旗杆村的农户却一直蓬勃兴旺,与年俱增,在它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章氏家族群。 这个分支后裔被史称为北分章。时光荏苒,转瞬500余年,历子孙十九代,有朝廷命官商儒等,遍及华夏,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沧桑巨变,但宗亲本源认知一如既往存续至今,并在漫长的岁月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片断点滴到集腋成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板桥章氏历史文化体系。据章氏族中尊老相传,于1772年在旗杆即今陈塘村的中心位置兴建来安章氏宗祠,又称“章氏享祠”。来安章氏,又称“板桥章”。从前,通往水口镇来安县城有一条大路,在县城板桥小街后旁不远处,因围垦形成一条泄洪小河,河上搭着一道人行便桥,年年发洪水时被淹,行人只有涉水渡河。为方便四方乡里,章氏族人出资捐物,于1775年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桥梁,名为“板桥”。为追思章氏功德,后人统称来安章氏为“板桥章”。 来安域内板桥章氏自此安营扎寨,落地生根后,即尊从祖训敬宗收族,出资捐物兴建了祖祠。板桥章的宗祠为三进结构,占地三亩,供奉着章氏自开基祖以来的共同祖先。“章氏享祠”牌匾高悬于祠堂门楣之上,左右联为“名区近邑来安水,余庆遥承越国风”。大厅门联“鸿支分表海,余庆衍全城”。此成为天南地北板桥章氏共有的堂名,凡是余庆堂的后裔,看到这一门联,均能与之认亲;不论家是否住在板桥堡,都可以前来祭拜。中厅中堂有联语,上联为“族望重东南居于唐显于宋卓起元明约千二百年往绩如新国史家献光载集”;下联为“孙谋衍堂构祖奉闽宗奉浙派承江皖历三十六世引绳勿替兰从玉树继来贤”。后厅门头上悬挂一匾“全城世家”,门联语“欧风亚雨新中国,绿水青山归板桥”。祖先名望重东南,历代都有功臣显学炎士。至今约经过一千二百年了,光辉业绩已载入史册。遗憾的是,在“文革”的冲击和影响下,来安章氏祠堂也遭受到严重破坏,于1970年改建为“板桥小学”。当时祠堂前祖辈栽植的银杏、松柏等树木二人难以怀抱。后来原有建筑均被拆除或重建,参天古树也被盗伐,先祖的遗迹荡然无存。 二、章之汶先生学习、成长经历 章之汶,字鲁泉,1900年10月20日出生在来安相官板桥村。来安章氏世代耕读传家,幼时章之汶便敏而好学,因深感家乡农业之困顿,于1918年9月入金陵大学预科金陵中学学习一年后,翌年秋入金大农科学习。1922年,章之汶毕业后留校执教。翌年,升任农业专修科主任。1924年,章之汶与徐中迪、孙仲威、康子证合译《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经过情形》一书,陶行知为此书作序。同年,完成《植棉学》。1930年,章之汶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专攻农业技术推广。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康奈尔大学以高薪挽留。他说:“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人民做点事情。”婉言谢绝。1934年,章之汶毅然回国。1937年起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直至1948年。1949年,章之汶应联合国之聘,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远东办事处顾问,同时兼任世界稻米协会执行秘书,常驻泰国曼谷。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中国人能在世界组织中有一席位置,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1966年,章之汶从联合国粮农组织退休,后任菲律宾大学农学院教授。1974年,章之汶赴美国定居。1982年1月5日,章之汶在美国逝世,享年83岁。 三、章之汶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 1、一份20世纪20年代的大学生与金陵大学签订的合同。1919年美国棉业专家郭仁风任教金陵大学,开启金大农科的棉产改进与推广工作。在进行棉作试验时,因试验样本体量巨大且较为繁复,郭仁风在金大农科就读学子中招募一批有志青年进行协助,并每月支付一定薪资,章之汶便是其中之一。1920年7月25日,章之汶与金陵大学郭仁风就开展棉业改良工作签订了关于协助进行改良棉业种植研究的双方各应遵守的工作合同,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棉作实习,并参与了金大“百万华棉”的选育工作。章之汶也成为最早参与金大农科在安徽乌江农业推广棉花的学生之一。在跟随郭仁风教授研究期间,章之汶不仅接触了棉种选种、育种、布种、培养、防害、收获的基本科学方法,也对农业推广、乡村教育有了基础认识。同时,因章之汶于金大预科时便已学习英语且能力突出,他还曾于1922年4月,和魏学仁、李贵诚等代表金陵大学参加华东地区的沪宁杭教会学校之间的英语辩论赛,获得冠军。在金大任职早期,章之汶多次承担了翻译外籍学者英文论文的工作。如卜凯编写的《农村调查表》、郭仁风《乡村新教育》及《农村心理》等英文文献的翻译工作,拓宽了章之汶的学术视野,为其在农学理论领域的深耕奠定了基础。在早期研究阶段,章之汶发表了与农作物改进相关的农学研究论述,均是其结合实践与理论的学术成果。1923年章之汶在《金陵光》上发表《改良农作物之方法》;1924年,章之汶完成《植棉学》一书。他在该书自序中写道:“之汶世处农村,目击农业之不知改良,致令地有余利,常引以为憾……今不揣浅陋,编书35章,列为5篇,名曰《植棉学》。非敢自炫,实愿就商于海内实业专家,谋人生衣之要素云耳。”此书问世之后,深受国内各方重视,不仅一些专业院校将其作为教材,而且还被美国康奈尔大学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发行。 2、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治学思想。章之汶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工作期间,竭力推行“学理证诸实验”的治学思想。这种思想打破了高等学府封闭式的教学传统,引导学生走出“象牙之塔”,到大自然中去,到群众中去。这在当时高等教育中是一种创举,引起很大反响。他建议农学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试验区,得到了院方的重视。不久,在安徽省和县乌江建立了稻、麦、棉等农作物试验区。章之汶带领农科师生来到试验区,白天顶烈日、沐风雨,深入田间观察作物生成情况;夜晚挑灯写作,通宵达旦。实践出真知,金陵大学农学院在章之汶院长的主持下,先后育成小麦2905号、大豆332号等几十个农作物品种。这些良种在长江中下游各省推广种植后,均获得了高产丰收。 3、一部上世纪我国最早的大学农业推广权威教材 。章之汶在棉作改良部实习期间,多次参与金陵大学在安徽和县乌江地区的推广工作,与当地农民交流棉花种植情况,了解农民的种植意愿及棉花市场价格,为推广工作开展搜集了真实的一手资料。1923年留校任教后,章之汶继续推进乌江推广区的工作,并且将推广内容由良种与农技扩展至乡村基层教育方面。乌江农业推广区成功的实践令章之汶意识到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并且将学术研究领域从早期的作物育种扩展至农业推广。1931年9月,章之汶被聘为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专门委员,因对农业研究、推广与教育事业的兴趣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章之汶在本科毕业8年后再次进入高校深造。1931年秋,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农业教育与乡村社会科学习,一年后获康乃尔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到金陵大学农学院,将他在国外所学付诸实践。在康乃尔留学期间,章之汶接触到美国“中央统筹、省农学院设计、乡村实践”的农业推广模式,扩展了其推广理论视野。农业推广,是金陵大学农学院尤为重视的社会事业之一。1933年,章之汶撰写《农业推广概论》一文,简要论述了农业推广的意义、目的、需要解决的先决问题等,是章之汶对于农业推广理论的第一次系统论述。1933年9月,金大农业推广部改为农业推广委员会,章之汶任主席,统领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推广事业。1936年,章之汶与李醒愚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大学教材《农业推广》,由教育部列为大学丛书,并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并多次再版。无论是作为农业推广教材还是理论专著,《农业推广》一书具有高度的理论完整性与实践实用性,是近代农业推广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专著之一。 4、努力推进农业事业发展,扩大现代农学的传播。1925年章之汶担任了由金陵大学主办的农业期刊《农林新报》主编一职,并在期刊上发表110余篇文章,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探讨。对于传统农业,章之汶一直持有敬仰态度,“吾国积数千年之农事经验,至可富贵,于栽培技术,尤多独到之处。”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亦不能忽视传统农业中的优秀经验,但“可惜尚未有人利用科学方法加以编纂”且“无人利用发挥之耳。”为解决这一问题,章之汶在《农林新报》等期刊多次撰写文章,论及传统农业经验对于当时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如1929年第161期中《小言·旧历新年》一篇, 章之汶肯定旧历在农事上的重要性,认为“禁止刊印旧历实行新历之举”对于农事“不免稍有影响。因为我国农事皆根据节令而行……”这份他在金陵大学本科时期的棉产改进实习工作合同,不仅开启了章之汶的农学研究生涯,也塑造了章之汶立足实践、尊重传统、学以致用的学术精神。 5、一位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历史上任期最长且有杰出贡献的院长。“教育为国家根本所寄托”。章之汶先生作为我校前身金陵大学农学院第五任院长,章之汶在长达12年的农学院院长生涯中,其中横跨了抗战的艰难岁月,以大学作为家庭,于学问上“勤勉”,于为人上“通达”,积极推动教育、科研、推广并重,团结带领师生矢志一流办学,他的治学理念和“强农报国”的实践,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农业教育是章之汶最为深耕的领域,章之汶认为,“农业教育之终极目的,在灌输农业知识,训练农业技能,增加农业生产以改善农人生活”。制定农业教育政策时,需要考虑到研究、教育、推广的连环性,并且要将研究与教育成果推向农村,做到物尽其用。 1936年始,章之汶以副院长身份替谢家声院长代行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一职。1937年,章之汶正式担任金大农学院院长。与此同时,抗日战争的紧张局势使得金大农学院的教育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全校西迁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何在战时状态下依旧维持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教育、研究与推广事业不至于衰退,则是章之汶最为关心的问题。经过章之汶的不懈努力与多方奔走,抗日战争时期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学科建设与人员规模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增长,学院的社会事业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在担任农学院院长期间,章之汶延续并发展了金大农学院“教学、科研、推广的三一制”模式,使金陵大学农学院成为当时国内最为著名的高等农业教育机构之一,并且在学界具有权威性与号召力。农学院教育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了农科研究所、大学本科、农业专修科及短期训练班四个层次。1936年,金陵大学农学院成立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部,1940年增设农艺部,1941年增设园艺部,学生于农科研究所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是金陵大学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1938年,受四川农村合作委员会的委托,农学院开办暑期合作训练班。在农学院学科建设上,章之汶也在不断完善体系构建,由1936年的6主系1辅系的结构转变为8系1专修科的结构。诸多学科在这一阶段完成了改组,使得学科研究方向更加明晰,学科体系得到优化。1937年农艺系重新划分为作物改良组、土壤肥料组、农业工程组、农事试验场组。1939年,农业经济学系重新划分为农政组、农场管理与农产贸易组、农业历史组、农村金融与农村合作组、农村社会组及农产物价与农业统计组。在章之汶的领导之下,金大农业学术研究亦成绩斐然。农学院研究工作分为:调查研究,如农业经济调查研究;采集研究,如昆虫与植物标本的采集;试验研究,如作物品种改进试验。至1943年农学院改良完成新品种计有:小麦十三种、棉花七种、水稻一种、大豆一种、粟六种、高粱三种、大麦四种、玉蜀黍一种,改良江津甜橙、金堂大形甜橙、江津红橘、甘蓝、榨菜及番茄等。金大西迁期间,章之汶认为农学院要在承担在南京未完成的研究工作的同时,还要集中力量探讨四川省农业问题。“如主要作物中稻、麦、棉,特种作物中之油桐、柑桔、烟、茶、蚕桑与畜产之研究改进,以及农村经济状况与农村教育之调查实验,均在积极推进之中,盖亦思于此抗战救国时期,对此后方重镇,稍尽其负之任务。” 1943年,在金陵大学农学院章之汶与万国鼎先生等接待了前来成都访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处处长的李约瑟,并帮助其搜集农史资料。当时李约瑟受英国文化委员会之命,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和教育机构,这些为日后中国农业史、生物学史、古农书交流打下了基础。作为一名院长,章之汶也多次勉励学子积极进取,以发展农业为己任,同时也竭尽全力为金大学子争取深造机会。1940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愿资助金大农学院一名学子赴美留学三年,经章之汶争取,名额增加至3人,留学时间缩短为一年,最后由樊庆笙与程淦藩及崔毓俊前往留学。章之汶曾向校方美籍教师借200美元作为樊庆笙等赴美路费,并亲自送行。章之汶在担任院长期间,曾组织农学院在四川温江、仁寿、新都,陕西南郑等地建设农业推广试验区,研究县单位农业推广制度与推广方法,均取得一定成绩。1941年后,民国政府普设农推机构,金大农学院仍致力于农业推广辅导及训练工作,除受四川省政府委托辅导彭县及华阳两县新县制示范工作外,并开办各种农业推广人员训练班。金陵大学农学院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农业推广研究与实践机构,在学界具有物很强的领导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陵大学农学院西迁四川,章之汶一面领导教学管理,一面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经济调查。他跋山区、涉水乡,历时两年,走访了10个省(区),探索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写成《我国战后农业建设计划纲要》一书。 6、 一项来自亚洲的“社会实验室之父”的嘉奖 。1949年后,章之汶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邀请,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远东办事处顾问,同时兼任世界稻米协会执行秘书,常驻泰国曼谷,长期于海外任职。这一阶段,章之汶也将学术视野由中国扩展至东亚与亚洲,并将毕生所学在亚洲各地农村进行实践。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任职期间,章之汶多次组织学术会议,建立培训中心,对政府官员及农民群众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对战后亚洲饥饿问题的缓解有着积极作用。1960年与1964年,章之汶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的身份撰写了名为《亚洲及远东地区农业研究发展现状》(Pres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Asia and the Far East)的年度报告。在此期间,章之汶还曾发表有《农业教学、研究、推广综合体制》《农业推广理论与实际》等著作。在对亚洲农业进行实地考察、现状研究的同时,章之汶积极结合理论,对农业研究、教学、推广“三一制”进行更为系统的论述,不仅是他个人学术积累的总结,也是农业实践研究方向的理论推动。1966年,章之汶于联合国粮农组织退休后,受菲律宾大学农学院邀请,前往任教,步入晚年章之汶依旧笔耕不辍。在菲律宾工作的7年间,章之汶积极关注亚洲农村发展,曾多次将农业推广理论于社会中付诸实践。1969年,章之汶所著《迈进中的亚洲农村》(Rural Asia marches forward: focus 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一书由菲律宾大学出版,被亚洲许多国家农林工作者购买阅读,并获得海内外学者的极高评价。该书总结了章之汶在四十年农业研究生涯中与农村发展、农业改进相关的调查结果与理论研究,同时收录大量实际案例,并论述了当时亚洲农业研究、推广与教育的发展情况并给出长期建议。该书不仅作为理论传授教材使用,还为农业及乡村发展工作人员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意见参考。 此外,章之汶仍十分注重理论实践,在菲律宾多地推行农村改进实验。1970年,受到菲律宾大学与美国基金会的资金支持,章之汶积极在亚洲和菲律宾推进“社会实验室”的社会改革项目,主要目的是“发动人力以充分开发土地和水资源,将现存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商业农业”。1974年,在章之汶离开菲律宾之后,菲律宾大学为其出版第二部著作《亚洲农业发展新策略》(A strategy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Asian countries)。该书总结了菲律宾 “社会实验室”项目的开展过程及经验教训,也是对“社会实验区”工作开展的理论总结。经章之汶及其同仁不懈努力,该项目最终成功实践并且在菲律宾多地得到推广。同时,“社会实验区”项目在亚洲顺利开展并也吸引了其他国家学者的关注。菲律宾大学和东南亚地区农业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中心为表彰他所作的杰出贡献,举行颁奖典礼,章之汶被授予了“社会实验室之父”(Father of Social Laboratory)的荣誉称号。 7、心系祖国,矢志不渝。从菲律宾大学退休后,章之汶定居美国与子女共同生活。在美期间,他仍心怀祖国、思念金陵。1975年承周恩来总理邀请,拟于1976年2月率领留美金大同学农业代表团访华,因总理去世未能成行。他一直不忘祖国的农业建设,将1943年与时任中华农学会会长邹秉文合著的《我国战后农业建设计划纲要》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寄给女儿章荷生(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叮嘱她将此书再版, 1980年,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金陵大学农科毕业生)访美之际,章之汶赠送由农业出版社重印出版的《我国战后农业建设计划纲要》,并呈送中央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各农业院校,得到了高度评价。 2024年10月20日,纪念金陵大学创办四年制农业本科教育110周年座谈会暨章之汶图书馆馆名揭幕仪式在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举行。章之汶先生嫡孙章安强在致辞中表示,10月20日是祖父章之汶先生的生日,南京农业大学以章之汶先生的名字命名图书馆,不仅是对章之汶先生本人的认可和尊重,更体现了南农对前辈的感恩和尊重。他期待章之汶图书馆成为集“文献保障中心、知识服务中心和文化育人中心”于一体的南农人精神家园和重要基地,成为南农学子学习知识、科学研究、创新成长的圣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诚朴勤仁的农学大家,为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教育事业作出贡献。100多年来,以陈裕光、过探先、邹秉文、章之汶等为代表的南农先贤,用现代科学改造中国传统农业,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高等农业教育做出重要贡献;金陵大学农学院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三农”实际,谱写了一曲“大学与大地”结合的壮丽诗篇。 悠悠农业,人类之本。巍巍华夏,以农立国。章之汶,他是学农爱农、立志农业的青年佼佼者,他是勤勉通达、兴农富民的农业推广者,他是心系师生,矢志一流的农教先行者,他是放眼世界,毕生躬耕的国际农学家。“我们要努力前进,要切切实实的为我国同胞尽一点责任。”这是章之汶曾在美国留学时对金陵大学在校师生的寄语,并发表在《农林新报》上,在其一生的学术生涯中,章之汶孜孜不倦、兴农报国,展现了深厚的学术素养、高尚的学者风范、求实的钻研精神与诚朴的家国情怀。章之汶先生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勤勉专精的治学精神、服务三农的使命担当,已融入并成为“诚朴勤仁”南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