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来安文化] 勤政爱民的来安县令伍斯瑸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25-2-17 08: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勤政爱民的来安县令伍斯瑸
                      苗正斌
伍斯瑸,字非石,江西新建人,生卒年代不详。康熙甲午(公元1714年)五经中试,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任安徽来安知县,在任六年,勤政、亲民、淡泊名利。
一、纂修第四部《来安县志》。据《来安县志提要》说:第一部来安县志编纂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主修者是知县魏大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知县刘正亨主持,在魏志的基础上续修成第二部县志。万历四十六年(1618) 知县周之冕主持纂修第三部县志,并于天启元年(1621)刊印。伍斯瑸到任时,他考虑到来安“地逼江淮,重山环亘,虽若偏隅,实居要害,物产既饶,民风亦厚,……是亦江南一胜区也”,为使来邑人民这种“淳朴永其年”,“清苦成其节”,使来邑声名文物与史册相辉耀,以光文献而扬文治,在“岁时多沴,省巡星亟,又簿书在前,方忧其丛脞未遑”的繁忙中,拨冗与时任教谕的项世荣开局纂辑,殚心搜访,编成了包括地舆图记、建置沿革、仪制、兵防、水利、田赋、物产、寺观、释道、名宦、政绩、集文、诗歌等内容的十二卷约三十万字的志书,较前志详备得多,也为道光年间编纂的县志提供了蓝本。
《伍志》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刊印续修员名纂修知县伍斯瑸江西新建人纂辑教谕项世荣江苏昭文人分辑恩贡生张瑀诸生夏濬诸生武毓璿诸生王琮诸生周道贵诸生贺际昌均邑人教谕项世荣,字春卿,江苏昭文人。康熙乙酉副榜,雍正九年任教谕。知县伍斯瑸修志,委以主稿,立《修志公约》六条,大指以公笔削核名实为要。然以急于成书,不尽出世荣手,间有舛误。论文遵先正,评阅不倦。乾隆十二年。卒于官。
项世荣《伍志》自序:余自雍正九年秉铎是邦,取其邑志观之,窃疑魏侯草创,固难详备。继以周侯修辑,自应先后有章,重轻有序矣,尚何混略如此?矧今又历百有余载,若非重加修续,使有稽考,其于我圣朝昌明文教之盛治,将奚以裨万一乎!因与邑侯伍先生亟商其事。侯固西江宿学 ,为甲午名魁,闻余言,谓比年久有是心,将思所以订而增之。余乃述其意于司训姚简翁 ,姚翁曰:“侯将修志,诚知务矣。虽然,侯辛勤庶务 ,夙夜不遑,又为上宪所知,一切邻境勘灾、扑蝗、查积贮、讯疑狱,协交代,鲜不委之,侯者其劳也。如是又安得及此繁难事哉?”岁甲寅,适以公事在州,姚翁诵余于宪台杨公 ,杨公属之伍侯,侯归即举志事相委。余惧不敢当,特举同年友魏星翁以自代,盖魏亦西江宿儒,侯故人也。未几,魏翁以事归,姚翁又告老去,侯复恳词敦请。余感其意之诚、言之切也,又念姚、魏两翁皆去而余又固让,是使修明文献之盛心自余而阻之也。于是不敢复辞,由十月下旬日勤纂辑,侯则频来冷署 ,次第观览,随供纸筆膏火,迄岁终十举二三。入春首迭办州考、院考,寓州日多。四月归,重事纂辑,渐有条贯,而我侯意在速成。有谙侯意者愿以赞襄自效。余乃就黉宫设局,而诸生张瑀、夏濬、武毓璿、王琮、周道贵、贺际昌咸簪筆以从。侯又牒给张、武二生薪水与夏生筆札,侯诚志逊而务敏者矣 。奈邑无遗献可征,余又不敢率凭胸臆致乖体要 ,故由冬迄夏,阅八月而诸编始具,且再三校雠者两月,爰综其全而序之。首沿革,次疆域,定其地也。地定而仰以观乎天文,故次星野而祥异附之。俯以察乎地理,故次山川而城池继之。有城池始可设官府、兴礼教,故官署、学校、祀典、仪制次之。由城及乡,故乡都、桥梁、塘沛又次之。统乡城而稽生聚、理货财、防祸患、审习尚、度土宜,故户口、田赋、兵防、风俗、物产又次之。乃若古迹、墟墓、寺观、庵宫虽列乡城,非要区也,故又次之。凡此者,非命官无以致治,非制科无以兴贤,故官师、选举次之。由官师、选举而建丰功、成茂绩,则在官为名宦,在乡为人物,故即次之。然人物有由选举者,有不由选举者,忍以小善弃之耶?故人物杂志又次之。至妇女贞淫亦化原也,故详登节概而慈寿附之 。顾志乃文学之事,偏邑虽鲜辞华,而稍录杂文以导扬其风雅,不亦可乎?故附诗文旧序以终之。集既成,举而质之侯,侯盖持直道而欲行之以恕者也。凡所裁正,大约稍节其芜,标举其要而已。迨有事于剞劂 ,功才举半。适伍侯调任去,越数日新令孔侯过访志局,既偏观其弁首序文及诸目次,特授余阙里常行之仪节 ,俾得补其遗漏,余因并付梓人而志以成云。虽然,两侯之渊怀雅量,则已众著于来阳矣。特念疏浅如余,忝承杨宪台与两侯之过信,僭膺此职,即不至如魏收求金,陈寿求米,重为君子羞,顾守其拘固之性,窍蚓声微,牖萤光短,惧无以体诸公之悃忱,又何以供皇朝之采择,将罪戾之莫逭焉 。览斯志者,倘能鉴其不逮,纠而正之,是则后君子之功也,余能无望乎哉!
  二、捐修学堂,治理水患。
  1830年的街道名中,沿用至今的还有“青龙街”,而如今青龙街附近的开元巷则得名于古代的开元观,顾名思义,那是一家道观。这个开元观来源很古,据县志记载:开元观“一名真武观,原在县北岑湖村,唐开元中建,宋淳熙年间移于城东门内。明万历五年、四十六年相继增修。国朝雍正十三年,县伍斯瑸捐修。” 在来安流传这样一则故事。清雍正时期,有一年大旱,来安当时知县伍斯瑸没有沐浴更衣就到开元观祈神求雨,结果雨没求到,还在观内摔了一跤,跌倒在洗衣盆里,弄得像个落汤鸡。回家后,他在书桌上看到一张用百家姓体写的字条——“周吴郑王(一本正经),米贝明藏(体脏),经房裘缪(未沐浴是大谬),雷贺倪汤(落汤鸡)”。伍知县恍然大悟,急忙沐浴更衣,再去开元观烧高香、重叩首。果然在傍晚时雷声大作,大雨滂沱。来安的老百姓传说着这个故事,在他们心中古老的开元观那时是很灵验的。
   据《来安县志》记载: 儒学,宋崇宁初,县令魏渊博建于县治东北隅 。相传即今开元观地。建炎中毁。后经多次重修。雍正八年,知县伍斯瑸、教谕金本仁、训导尹东序修。堂中刻“明伦堂”三字,正屏书“大学圣经”,东西壁嵌“忠孝廉节”四大字,并摹刻朱子书堂前两厢 ,左为日新斋,右为时习斋 。堂后为尊经阁,明为会馔堂 ,后易以楼,更今名。
   来安南边紧邻长江,多是圩田。“一遇水涨,绕瓜阜一河而出。再加骤雨连旬,平地水高一二丈许,散漫横流。埂岸河圩总是汪洋一派。.....以致流离失所,或半死波涛,或举家漂没,疾苦万状,不能尽陈”。雍正九年(1731年)秋,大水,圩破;十二年六月,大水,圩破,俱知县伍斯瑸督令修补。“江南滁州来安县伍,为因地以求水泉之利,乘时而讲疏筑之功,以保田畴,以除积患。”《伍志》曰:诸圩屡决者,由水口集东南其地卑洼为山冈霖潦所注 ,坝埂虽高,而束之愈怒,遂决而破之,以快其奔趋,其势固然。所以议水利者咸谓当从张家堡开河,由塔营朱家山嘴达浦口以出江也。
伍斯瑸在来安任职六年后调任铜陵。清丹阳训武翔酈邑人写了一首《送伍明府调任铜陵 公行待早春,正喜未冬暮。讵意飏双旌,诘朝赴长路。自惭驽钝才,夙承伯乐顾。惠诲屡谆谆,如寐使之寤。亦愿公少留,简书岂容误。怜彼众黔黎,遮道计无措。旗亭折柳枝,远送沙河渡。侑酒曲方终,马健去若骛。相与共回首,已隔寒林雾。离别自古难,里言拟江赋
   三、 借景抒怀,以诗言志。来安县地处江淮之间,是江淮分水岭所在地,南部圩田,水光潋滟,北部为大别山余脉,构成延绵的丘陵,山峦起伏风光绮丽。境内素有十处美景,称著一时。伍斯瑸到任,对来安钟灵毓秀的美景十分陶醉,大加赞赏,留下了多首吟咏来安风情的诗篇。这些诗篇反映了伍县令人生、思想的轨迹,也表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造诣。
  1、石崮山上人文历史的堆积十分厚重,历来文人雅士,多有题咏赞述。伍斯瑸《石固呈祥》:“太平天子正当阳,山岳纷纷纪降祥;遂有驺虞登赋咏,始知国老善文章;灵芝浥露尝分甲,嘉树交花不断香;近欲勒成忠孝传,自惭无路颂陶唐。
  2、《清净庵》:清净桥边清净庵,六年来往几停骖,自怜身似庵前竹,冒雨披风是惯谙。
  3、《五湖环秀》:“山前车马似云屯,环绕湖光日未昏。几处溪桥堪如画,数家篱落自成村。田因春雨兴禾稼,民以时和长子孙。我是一官同魏史,向来陈迹向谁论。
4、《五湖山晚归》:“海尚变为田,五湖久应涸。我从此山归,但闻涧声落。历险跻坦平,四绕云屯壑。墩颓矗相望,草乱道纷错。仆痛程偏赊,日熏烟雾作。歌残逢散樵,语闹聚归牧。茫然山椒昏,遥见野烧暮。努力下重阪,渐喜息骇愕。呼仆无倭迟,月明起寥廓。”
5、《舜哥樵乐》:“攀缘萝薜逐春风,游兴深山鹿豕同,玉斧数声沉远壑,清歌一曲出深丛。闲沽浊酒醺犹酌,冷爇枯枝暖自烘。应笑道旁名利客,一生劳扰梦魂中。”
  6、《殷家涧》:“四面巉岩尽是山,中流一涧响潺潺。朝来岚色真堪画,憾不移家住此间。”
  7、《宝山集》:“小小村墟翠一丛,土墙茅屋四山中。莫嫌地僻人烟少,却有唐虞太古风。”
8、《龙泉云气》:“云气夜嘘腾碧落,龙光晓出护青峦。化为霖雨沾新稼,散作晴岚复古坛。”
四、勤政爱民,淡泊名利。伍斯瑸在任期间,颇有政绩,绰有能声。他在《琉璃日影》中写道:“所虑汲长徧绠短,寸心愁绝不成眠”,诚惶诚恐,唯恐自己缺少能力而占据禄位,奉职无效。在《沙河带练》中写道:“连山附郭势周遭,驻马纡回不惮劳”,表现了他忙于公务,不顾鞍马劳顿的勤政精神。在《过古城山》中写道:“采药人从天半立,负薪驴向树头还。原非鸟道行人绝,却似羊肠策马艰”,人立半空,驴走树头,多么峭拔而险峻的崎岖山路,然而还得“两月渡淮三过此,往来应恐鬓成斑”。在《清静庵》中“自怜身似庵前竹,冒雨披风是惯谙。”在《宿三圣庵》中写道:“王事从来识偃息,未明驱马又骎骎”,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作者吃尽千辛万苦,无怨无悔地为公务而操劳,兢兢业业,毫无懈怠的敬业精神。《乌衣早发》一诗这样写道:“为赶挑圩上晓鞍,披霜抹月不胜寒。叮咛修筑须争早,春水来时措手难。”这让我们想象出在严寒的季节里,一县之长不辞劳苦,日出之前跃马奔向修圩工地,亲自督查,亲自指挥,深谋远虑,语重心长,嘱咐叮咛,一定要抓紧施工,赶在汛期之前筑好圩堤,并向人们说清道理,如果误了工期,后果严重,不堪设想,遭受巨大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在封建社会里,能有这样出于公心,吃苦耐劳,勤于政事,为民着想的地方长官,不能不说是一位值得尊敬应该称颂的好官。他勤于听断,精于综理,释冤抑,邑民悦服。康熙年间伍斯瑸任震泽知县时,有恶人赵大面窃厨役胡俊生的刀,杀人且置刀于尸旁,意图嫁祸于胡 。斯瑸“易服私访,见一人因聚谈俊 生事,语沮色惭,即尾擒之,一讯而服”
我们说伍斯瑸亲民,这首先可以从他热爱来安的山山水水,褒奖来安的古朴民风方面来看。他在《宝山集》诗中写道:“小小村墟翠一丛,土墙茅屋四山中。莫嫌地僻人烟少,却有唐虞太古风”,这是一处远离尘嚣静僻的小山村,虽然只有土墙茅屋,但环村丛翠,人心古朴,这与城市里车水马龙,朱门豪宅不可同日而语。而伍斯瑸却能另辟蹊径,发现了这里质朴的民风,如果不是一位亲民的长官是绝对不会有这样思想,发出这样感慨的。不仅如此,他还从内心里深爱着这样风景秀丽,民心古朴的地方。他在另一首《殷家涧》诗中写道:“四面巉岩尽是山,中流一涧响潺潺。朝来岚色真堪画,憾不移家住此间”,爱到因不能“移家住此间”而深憾。
   伍斯瑸的亲民思想更表现在关心民生疾苦。《五湖环秀》中的“田因春雨兴禾稼,民以时和长子孙”,《龙泉云气》中的“化为霖雨沾新稼”,《团仓山》中的“山势团圝绕四旁,浑如庾廪护重冈。輶轩欲识来民富,笑指斯山是太仓。”再现了作者心中有百姓,处处为民着想。他企盼风调雨顺,年年有个好收成,百性仓廪充足,衣可御寒,食可裹腹,衣食饱暖。特别是《宿三圣庵》一诗中这样写道:“谘询徧及民饥苦,寝寐时萦已溺心”。伍斯瑸到任的第二年来安大水,百姓受灾,当了解到百姓的饥苦时,使他寝室难安,心痛不已。这些关心民生疾苦,实心任事的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伍斯瑸为民办实事大到秉公断案,为民除害,体察民情,大搞兴修水利,亲临督战,小到开渠掘井,比如时任教谕的项世荣曾有七律《琉璃古井》一首,其中有“我侯无乃忧民渴,为浚灵泉润万家”的诗句。这里的“我侯”即指伍斯瑸。琉璃井是一口在市井中的居民用水井,由于年久淤塞,伍斯瑸组织清淤,这样清泉才得以重新流淌以润万家。他自己也在《琉璃日影》中写道:“所虑汲长徧绠短,寸心愁绝不成眠”,一语双关,其中一层意思就是唯恐百姓汲不到水而忧心。这件事看起来不大,但事关民生,所以这也该是伍斯瑸的亲民之举。
   伍斯瑸除了勤政和亲民,还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但又哀叹自己仕途不佳难得受到宠信的矛盾心理。他在《舜哥樵乐》里说:“应笑道旁名利客,一生劳扰梦魂中”,对那种一味追名逐利者不屑一顾,但在另一首《石固呈祥》诗中却说:“太平天子正当阳,山岳纷纷纪降祥”,为当朝独裁皇帝雍正歌功颂德,而且流露了“近欲勒成忠孝传,自惭无路颂陶唐”,也就是想尽忠孝而无路获宠。我想,这种心理在封建士大夫中是普遍存在的。就连当年的李白也曾自命清高,一旦失宠,情绪便跌落千丈。好在我们从伍斯瑸留下的诗歌中还没有发现对仕途上不能飞黄腾达的悲观情绪。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055 天

连续签到: 1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2-17 22:10:42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44 天

连续签到: 1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5-2-18 06:28:27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