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第一个战斗英雄—赵孝庵 在中国海军的光辉历程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他从国民党海军的枪炮兵,转变成我军海军的战斗英雄,他的故事,如同大海中的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进的道路。赵孝庵,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承载着不平凡的历史,他的人生,是勇气与智慧的体现,是忠诚与牺牲的赞歌。 一、从国民党伙夫到人民海军第一位战斗英雄 赵孝庵(1931~1986),来安县施官乡人,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少时种田,读过初小。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参加儿童团。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向淮南解放区大举进攻。1947年,他被国民党抓壮丁,加入了国民党部队。不久后,赵孝庵趁着混乱逃离了国民党部队,前往南京谋生。一段时间后,赵孝庵经人介绍,加入了国民党371号鱼雷艇,先是当了一名伙夫,后来又成为鱼雷艇的帆缆兵、枪炮兵。 1949年4月23日,林遵(林则徐侄孙)将军率领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全体官兵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赵孝庵回到人民怀抱,被选送中国人民海军第一纵队第四海军学校学习。1949年9月,被编入中国人民海军第一纵队第一分队担任机炮员。1950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炮艇大队奉命开赴浙江海门,配合陆军部队解放台州列岛。7月10日,赵孝庵所在的3号艇被派往狼矶山港口担任警戒任务。翌日拂晓,3号艇突然发现敌舰,径直向敌舰扑去,距敌舰200米处时,赵孝庵在艇长的指挥下,抓住双联装机关炮,一连五梭,250发炮弹立即落在敌舰的舰桥上和炮座上。敌舰受此重创后,疯狂反扑,以40厘米双联炮向3号艇还击。3号艇操舵室和右舷等部位相继中弹,正副艇长、副班长、舵手和弹药手等人先后伤亡,赵孝庵的右臂、右腿也数处负伤。就在赵孝庵准备操纵机炮狠揍敌舰时,他的身旁又落下一颗敌人炮弹,致使他身负重伤。这时艇上最后一门炮也被炸坏了。他忍着剧痛爬进操作室,用负伤的手臂扶着舵轮,想把炮艇开回驻地,把牺牲的战友带回部队,然而此时机舱已经进水,炮艇开始下沉。赵孝庵果断地组织幸存的战友穿上救生衣,下水泅渡返回防地。他带伤在海中搏斗了10多小时,游了11海里,回到防地时已经筋疲力竭。他见到防地的同志第一句话就是:“快派艇去救人,还有同志没回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政治部,为了表彰赵孝庵的英雄事迹,于1950年8月给他记了一等功,同时授予他“甲级战斗模范”的光荣称号。 1950年9月,赵孝庵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并被推选参加了大会主席团。会议期间,他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及毛泽东主席的宴请。1951年8月至10月初,他又以海军战斗模范的身份,先后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活动和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国庆观礼。此后,他还作为以朱德为团长的中国军事代表团成员,访问了苏联和东欧八国,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英模事迹报告团”。 赵孝庵加入人民海军后,不但在战斗中机智勇敢,在学习上也勇于进取。他从速成初中毕业后,自学了高中课程,接着进入华东海校,毕业后又升入海军学院深造。他在政治上也进步很快,由机炮员逐步提升为艇长、小队长、中队长、大队参谋长、副大队长,并在1956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揭露康生,“文革”中遭受不白之冤。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南京军区瞬间乱作一团,军区司令许世友被逼得躲进大别山避难,而副司令聂凤智将军则受到隔离审查,失去了自由。康生眼看南京军区大权旁落,于是便趁虚而入,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在军区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肆意迫害老同志,酿造了无数冤假错案。赵孝庵很看不惯康生的所作所为,他觉得康生就是一个“投机分子”,根本没有资格在南京军区发号施令,于是他便站出来揭露康生的“黑历史”和罪状,想要通过舆论向康生施压,逼迫其离开南京军区,免得大家伙再遭其陷害。但康生不是好对付的人,其在受到政治抨击之后,立即开始反击。赵孝庵曾经在国民党军中服过役,康生就以此为切入点,污蔑赵孝庵是“国民党残余分子”,很快,赵孝庵便被撤销职务,他的战斗英雄称号也被剥夺。1967年初,赵孝庵被关入南京军区政治监狱,关押五年。期间康生不断对他施加迫害,变着法对他进行身体、精神上的折磨。这让赵孝庵痛苦不已,他曾一度想过用自杀结束一切,但后来,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不能就这么轻易的认输,他一定要洗清身上的冤屈,恢复清白之身,于是他便选择负重前行、咬牙坚持。1979年2月5日,中共海军党委为赵孝庵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恢复组织生活、恢复工作。此后,赵孝庵先后担任了海军某部副参谋长、副支队长、副师级巡视员和正师级顾问等职务。 80年代初,赵孝庵自觉年事已高,无法再继续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于是便选择申请退役。然而,仅仅半年之后,海军政治部便派人找他谈话,希望他重新复出,担任政治巡视员,督促海军部队加强风纪建设,提升官兵的战斗意志与服务精神。赵孝庵义无反顾的遵从了政治部的命令,拖着病躯强行复出,燃烧自己最后一丝精力,继续为海军建设的做贡献。1986年2月,赵孝庵在回家乡探亲期间,因心脏病突发猝然逝世。他的挚友——作家白桦在悼念他的文章中写道:“他从田野里拔出一双泥腿,走向大海,劈风斩浪数十年,又静静地告别大海,回到他曾经栽种并收割过庄稼的田野”。 三、赵孝庵与国画大师徐悲鸿的故事。 这要首先从1950年9月20日说起。这一天,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将军赶到上海某海军招待所,接上一位年轻的水兵,又驱车向闸北海军俱乐部驶去。路上,张爱萍对水兵说:“明天你就要去北京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今天我要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为你画幅肖像。”水兵一听十分惊喜,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很快,汽车在闸北海军俱乐部门前停下,张爱萍领着水兵径直来到徐悲鸿住处,当时徐悲鸿先生正好有事在上海。简短寒暄后,张爱萍便详细地向大师介绍起这位水兵的英雄事迹来。水兵叫赵孝庵,就在两个月前,即1950年7月11日,赵孝庵所在的炮艇在浙江琅玑山海面执行警戒巡航任务时,与国民党炮舰发生激烈战斗。在艇长指挥下,赵孝庵抓住双联装机关炮,一连五梭,200余发炮弹立即落在敌舰的舰桥和炮座上。敌舰受此重创后,疯狂反扑,以40毫米双联炮还击。我炮艇操舵室和右舷等部位相继中弹,正副艇长、副班长、舵手和弹药手等人先后伤亡,赵孝庵全身也6处负伤。为表彰赵孝庵的英雄事迹,华东军区海军于1950年8月给他记一等功,同时授予其“甲级战斗模范”光荣称号,赵孝庵成为人民海军第一位战斗英雄。听完介绍,徐悲鸿备受感动。他紧紧握住赵孝庵的手说:“我很乐意为你画像。”张爱萍高兴地说:“好,太好了!”他转头告诉赵孝庵:“大师亲自为你画像,这是你的光荣,更是人民海军的光荣。你要听从大师的指挥,把你的英雄气概展现出来!”赵孝庵响亮地回答:“是!坚决配合好大师工作!”徐悲鸿搬来一把椅子放到外面院子里,让赵孝庵坐在椅子上,并一遍又一遍校正他的坐姿,自己则坐在紧靠屋墙的台阶上,拿起画板画笔开始画画。大师神情专注,不时地低头抬头,一支画笔在纸面上飞快地舞动着。张爱萍被这一场景打动,连忙举起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 当时赵孝庵坐在椅子上,而徐悲鸿坐在比椅子低的台阶上。有人曾问徐悲鸿为什么要这样做,徐悲鸿回答:我就是要用仰视的视角,画出对战斗英雄的敬仰。 次日,赵孝庵带着画像,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他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次大会以及徐悲鸿大师为其创作的画像,深深鼓舞着赵孝庵,成为他新的前进动力。后来,赵孝庵被送进鱼雷快艇学校学习深造,毕业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海军舰艇编队指挥员。 多年后,赵孝庵的女儿赵怀青来到徐悲鸿纪念馆,在留言簿上写下心愿,希望能再看一看画中的父亲。工作人员看到留言后,特地从库房中找出这幅画,每年定期展览3个月,赵怀青也会专程从老家赶到北京,与画中的父亲“重逢”。有一次,当她凝望父亲的画像时,眼中闪着泪花。旁边一位工作人员不知她与这幅画的关系,主动过来为她介绍。赵怀青忍不住失声哭了出来:“您不要说了,他就是我父亲……”
赵孝庵的一生,是与新中国海军共同成长的一生。从国民党海军的枪炮兵到我军海军的战斗英雄,从文化大革命的逆境到改革开放后的重新出发,他的一生,是对信仰的坚守,是对理想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奉献。他的故事,如同大海中的波涛,激荡着后人的心灵。赵孝庵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他的一生,是对海军事业的无限忠诚,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求,更是对共和国海军的不朽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