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收起左侧
楼主:于无声处 - 

以生命捍卫淮南人民的胜利果实,用鲜血染红皖东大地的秀丽河山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131

组织活动:3

签到天数: 82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9-12-16 20: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缅怀先烈,我们永远忘记不了他们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2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5: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胜凯烈士在担任六旅16团政委之前在新四军二师六旅18团担任政治处主任,这是1945年8月六旅18团领导干部在安徽定远藕塘的一张合影。前排左一王胜凯,中间左一王善甫(原军委总参防化部政委),左二汪少川(原交通部部长);
1261035757-41.jpg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2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7: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胜凯同志被捕入狱前,他的夫人李云腹中已有他的遗腹女,并于1946年10月在苏北板湖出生。李云同志为了纪念王胜凯同志,将女儿取名王苏兵。王苏兵在党和政府、部队的关怀下读书,工作后来定居于上海。成家后有一儿一女还有一孙女,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现在已经退休的王苏兵同志担任了上海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的副会长。王苏兵曾先后三次到来安来追寻烈士的足迹,搜集和整理王胜凯同志的事迹和资料,并积极宣扬王胜凯的英雄事迹激励后人。在听说新近建成的皖东烈士陵园烈士墓区制作了王胜凯烈士的墓碑以后,烈士的女儿深感欣慰和激动。从内心由衷的感谢来安政府和人民。并且定于本周专程从上海到来安祭奠烈士为自己的父亲王胜凯烈士扫墓。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2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分享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3: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生命捍卫淮南人民的胜利果实,用鲜血染红皖东大地的秀丽河山
----谨以本文献给为了皖东人民的解放而献身的王胜凯烈士

在新近更名的半塔皖东烈士陵园,新建立了一个烈士墓碑群。在最后一排靠中间的位置并排两个墓碑安葬着两位烈士:王胜凯、王化农。他们是什么时期的英雄人物,又是因为什么而牺牲的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上朔到63年前解放战争初期风烟滚滚的的淮南战场吧。
1945年9月,中国人民经过了14年的浴血抗战,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然而和平未到一年,正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的时候,1946年6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向共产党领导的淮南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淮南根据地是新四军二师在抗战时期创建的。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以后沿津浦铁路北上,侵占了沿线的十几座县城,并派重兵把守,作为南京的北部屏障。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就在淮南地区组织和建立抗日武装,不断的打击日本侵略者。1939年6月前后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五支队(新四军二师前身)相继进入皖东地区,解放了广大农村,建立了淮南根据地。淮南根据地东临京杭大运河,西至淮南铁路;南抵长江,北枕淮河,东西长近3百公里,南北宽约1百公里。淮南根据地又被南北走向的津浦铁路分割成东西两块。东边的一块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被称为淮南路东根据地;西边的一块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被称为淮南路西根据地。1945年抗战胜利时,淮南根据地拥有人口约3百万,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是中共在抗战时期建立的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抗战后期更是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所在地,成为当时中共在华中地区的指挥中枢。
战争于1946年7月16日爆发,国民党军队在邱清泉的统一指挥下,以第五军、第74师两大王牌主力共计四万人,由南向北分东西两个集团向我路东地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此前的46年5月,在国民党第48军以9个团的兵力进攻下,我路西根据地的六旅18团以及地方干部和武装,迫于无奈已全部撤退进入了路东地区,路西全分区失守)。此时,我淮南军区仅有五旅、淮南独立旅、六旅18团、以及刚组建的六旅16团及地方武装等2万余人。其中除了五旅为主力部队以外其余大部分都是由地方武装刚刚升级组建的。以这样的部队和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主力王牌相抗衡,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战斗仅仅持续了半个月,在天长保卫战失利以后淮南区党委和军区及所属部队除留下六旅16团和盱眙、来安、嘉山三县地方干部和武装坚持斗争以外,其余全部经三河撤往苏北。留下坚持斗争的部队有六旅16团、来安、嘉山两个大队、盱眙一个连、六合两个连总计兵力2000多人。由淮南军区副参谋长朱云谦(建国后曾任解放军总政副主任)负责,并成立盱(眙)来(安)嘉(山) 工委负责今后的游击坚持工作,书记朱云谦,委员有: 来安县委书记徐速之; 盱眙县委书记金江; 嘉山县委书记李锐; 嘉山大队政委胡少卿。十六团团长为彭济伍、政委为王胜凯。8月2日,在盱眙、嘉山交界处的朱刘集,盱来嘉工委召开第一次会议,第十六团团长彭济伍、政委王凯胜列席会议。会议传达了华中分局与华中军区的决定,第十六团与盱来嘉三县地方武装及干部在原地坚持,迎接主力反攻,并由盱来嘉工委统一指挥部队和地方。朱云谦指挥第十六团和三县地方武装主动出击,攻击分散孤立的敌正规军和还乡团,先后攻打了屯仓、自来桥、半塔等10多个集镇。尤其是8月18日,第十六团二营夜袭半塔区公所,活捉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兵30余人。三县地方武装也寻机出击。这一连串的出击,引起很大震动。人民群众奔走相告,“新四军还在”的喜讯传遍淮南各地。华中军区来电予以表彰。《解放日报》8月28日第一版也发表了以《盱来嘉地区恢复要镇多处》为题的消息,同时配发了社论,向外界进行宣传报道。
第十六团的连续出击,引起国民党军队的惊恐不安,急忙调集第二十六军1个师,整编第四十八师1个旅,加上皖保安五团分头向第十六团所在的盱眙、嘉山交接的山区扑来。国民党军的疯狂“进剿”,使得斗争环境严重恶化。地方干部原先的任务是“就地坚持,区不离区,乡不离乡”,这时也不得不四处流动,日夜穿插。在此过程中盱眙县委副书记、县大队政委梁化农,坚持斗争中壮烈牺牲。8月初,因原马头乡村干部周文杰叛变告密,留在县内坚持斗争的来安县委副书记王化农和半塔区区长张明禄,在小郢周家被国民党乡长谢长荣、保长高汉文逮捕,不久被杀害于凤凰台。这样第十六团处境也更为险恶,活动的地区已仅限于盱来嘉三县结合部的山区,纵横不到50公里。这里所有山头,大都在200米以下,一两千人的队伍,既无藏身之地,回旋的地盘也不大。每到一处,都要随时准备转移,有时刚刚喘息一下就得离开。村庄不能停留,只得在山上露宿。而且要不停地转移,同国民党军捉迷藏。8月27日,朱云谦决定兵分三路,暂时分散行动。第十六团团长彭济伍带第二营到来安境内活动。胡少卿带嘉山大队到盱眙境内活动,朱云谦则与十六团政委王胜凯带第一营、第二营向津浦路西的滁县、定远一带转移。但是到了以后才知道路西地区的情况更糟,因为那里敌人占领的时间比路东早,其反动统治已趋于稳定,对基层控制更为严密。十六团从管店附近越过铁路后,立即被敌人发觉。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碰上敌人。南下到滁县大柳地区,每天白天和晚上都要走路和打仗,连喘息的时间和地点都找不到。人地两生,也找不到自己人。十六团在津浦路西同国民党军周旋一个星期后,无法立足,又回到路东。在老嘉山以东的黄寨,同彭团长会合。于此同时敌广西部队也尾随而来向我驻地黄寨进犯。得到情报后,朱云谦当即命令部队抢占黄寨前方的332高地老嘉山。当敌人一接近,十六团居高临下,轻重机枪和迫击炮一齐开火,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朱云谦和来安县委徐速之书记、第十六团团长彭济伍、政委王胜凯一起亲临一线站在山头上指挥战斗。突然敌人的一发炮弹在山头上炸开,王胜凯胸部脸部多处负伤,双目顿时失明。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三个小时,眼看阴云四合,暮色笼罩了山岗,敌人不敢夜战,仓皇后退。我方也及时撤出战场,连夜转移。但是王政委伤势很重,既不能步行,也不能骑马。战士们就用担架抬着他走。夜间下起大雨,路滑难行。部队吃力地走着,到了自来桥东边的小村庄,宿营不到一小时,又有一股敌人从附近山上向十六团袭击。被劳累和饥饿折磨多日的战士,早已疲惫不堪,但听到枪声,他们立即精神抖擞地跳起来,一股劲往山上冲,占据有利地形,用猛烈的火力把敌人打退。这样艰难的环境、频繁的战斗,是许多同志没有经历过的。就这样一直坚持到9月5日,华中军区来电,要求朱云谦率第十六团经六合、天长、仪征向高邮转移。9月9日黄昏行动前,在嘉山县自来桥西南的白云寺第十六团各级领导同志都向战士们作了动员,告诉大家:我们现在要绕圈子,冲出敌人的包围。这个圈子可能绕得大些。每个同志都要把布鞋、草鞋、绑腿带好,万勿遗失!鞋带要扎得不松不紧,行军时要一个接一个,万万不可掉队!部队一行动,就遇上了倾盆大雨。雨点浇得大家睁不开眼,地上的泥水拖着大家的脚步。部队经过一夜的泥泞于10日早晨,到达了来安县东寺港。’
队伍刚刚停下,第十六团政委王胜凯同志就让警卫员陈凤青找到朱云谦副参谋长要求留下来不走。自从在黄寨负重伤后,行军走路,大家一直用担架抬着他。“有部队在,就有政委在!”这是大家一致的决心。这次突围,为了抬他和保护他,几乎动用了一个连的兵力,而且影响着全团的行军速度。担架放在队前,部队行动慢;放在当中,前队走远,后面掉队,失去联系;放在队尾,又担心丢了。王政委虽然双目失明,但部队爬山涉水,雨淋日晒,种种困难他都可以感受到和想象得到,内心很不安。他打发警卫员找朱参谋长,要求把他留下,减轻部队负担。朱云谦急忙赶到他的身边,看了他的伤势,劝他还是跟着部队走。并说:“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带你走。”朱云谦刚离开,他又派警卫员去找,恳切地说:“你们抬着我走是好意,我很感激。但实际上很困难,不仅拖累了部队,我也很危险。事实上抬我走比留下我危险性更大。留下来我可能还有生的希望,抬我走从公私考虑都不利。”朱云谦考虑再三,拿不定主意。最后和彭团长商量,决定同意王政委的要求。并指定卫生员、警卫员各一名留下陪同他,照料他,留给他们40块银元和一些药品,给三人都换上便衣。同时通过张山区区委书记高占元同志,找到当地进步人士郑叔勤,请他掩护王政委等三人。郑叔勤曾任民主政权乡长,他答应尽力办好这件事。并且把当地一个保长的儿子带走,作为人质,告诫保长不得走漏风声。为了王政委的安全,在当时的情况下,组织上采取了能够想得到的一切办法。
将王胜凯政委安排隐蔽养伤以后,朱云谦率领部队从来安东寺港出发,历时三天三夜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四道封锁线于12日晚胜利到达高邮湖边,13日拂晓,十六团及三县地方干部和武装由长沟集、送驾桥两地上船,安全渡过高邮湖,13中午到达华中解放区的高邮县城,胜利的完成了坚持淮南和北上转移的任务。
王胜凯政委是湖北省大悟县河口镇人,1913年10月6日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25军74师司号长。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红四军营教导员,后调到红28军。1939年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辗战安徽舒城、庐江、无为、桐城等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43年2月任津浦路西军分区滁县总队副大队长、中共滁县县委委员。1945年8月任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八团政治处主任。1946年1月任淮南军区定合支队副司令。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英勇杀敌,和日、伪、顽军浴血奋战,全身负过7次伤。红军时期王胜凯同志在红28军任营教导员,部队驻扎在红安七里坪时,他的父亲曾经去过一次,看到他的身上有七处伤,七八个枪眼。很难过,要他回家,王胜凯很坚决,劝他不要难过,说这是革命,个人负点儿伤没有什么,将来会好的,表现了王胜凯同志对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无限信心和雄心壮志。
1946年7月组建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六团时,鉴于王胜凯同志优秀的军政素质,组织上将他调来任政委。上任伊始,他即配合团长彭济伍在嘉山县的白沙王、石坝一线担负破击张八岭至明光段铁路,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通讯联络,防止张八岭、三界、管店、明光之敌向我嘉山县涧溪、盱眙县仇集进犯,保障淮南根据地的西北侧安全。并于46年7月20日成功的接应了皮定钧率领的中原军区一纵一旅(皮旅)穿越津浦铁路,胜利到达淮南解放区。并积极妥善的配合当地政府,改善指战员伙食、安排部队休整。并利用十六团电台及时的沟通了皮旅和华中军区的联系。淮南保卫战失利后,组织上决定十六团留下坚持淮南后,干部战士的抵触情绪很大。本来十六团是安排随主力向淮北转移的,全团的后勤人员包括团卫生队和各连的炊事班,还有战士们的背包,都由团副政委王善甫率队先带走了,全团也准备随后就走。谁也没想到上级会决定他们留下来在路东打游击。而且十六团是路西的子弟兵,其成员多数是来自路西合肥,定远,凤阳一带的新兵,刚成立一个月左右,干部战士互相还很不熟悉,对路东的情况也是人地两疏。上上下下对上级的这一安排都有看法。王胜凯政委及时的协助朱云谦副参谋长做好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要求大家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上级的决定,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大家坚定了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念。对稳定部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接到张山区委书记高占元的委托后,郑述勤(时年60岁,来安长山枸杞滩人,民主进步人士,曾经担任过我抗日民主政权乡长),将王政委等三人安排到东寺港附近东港的一户叫潘金成的老乡家隐蔽养伤。给了潘金成粮食和几只鸡。白天警卫员和卫生员躲到屋边的小竹林里。这样住了个把月。此间有两个保丁叫丁邦友、吴金富伪装成卖猪的,到潘金成家询问是什么人。潘答:亲戚,不好过。当时王政委头脑清醒,眼角受伤,但已能看,腿上、身上有好几个洞,一只膀子不能动。后来叛变投敌的原张山区龙山乡副乡长张荣庞到潘家发现了地上的棉球,遂向反动政府报告。一天晚上,下着雨,反动乡长“武阎王”带着20多人,包围房子,将王政委三人和潘金成一起抓住。连夜将王政委等3人转到来安县城国民党监狱里。第二天,抓了郑述勤。在监狱里敌人通过对卫生员和警卫员的严刑逼讯,最后从卫生员的口中知道了王胜凯团政委的身份。王胜凯烈士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敌人在王胜凯嘴里得不到东西以后就变本加厉的折磨他,不给衣服穿,不让吃饱饭,生病了也不给治疗。在监狱里关押了一年后王胜凯已经被折磨的瘦骨嶙峋。但是当敌人提出只要他写一篇骂的宣言文章后就可以放他出去时。王胜凯同志却说到 “我绝不写的。”我的态度是:“文章我一个字都不会写的,要命我有一条,生死有什么关系!狗急跳墙的敌人在1947年9月的一个夜晚将王胜凯、郑述勤、警卫员陈凤青三人残忍的活埋于来安县城北门。敌人为了不让王政委喊口号,在他嘴里塞东西,王政委将此人一手指咬断。王胜凯临危不惧,高呼革命口号,一直到土埋到胸口,才英勇就义、壮烈牺牲。
烈士已去,英名长存。1949年来安县人民政府为纪念王胜凯烈士,弘扬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精神,将城内一所小学命名为“胜凯小学”,即现在的来安县实验小学。藕塘革命烈士陵园也存有王胜凯烈士的照片和遗物。原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朱云谦同志在《烽烟滚滚战淮南》一书中写道:王胜凯同志这位老红军战士,以革命利益为重,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的。
王胜凯烈士的革命事迹永载史册,
王胜凯烈士的英名永垂不朽!

王胜凯烈士遗像

王胜凯烈士遗像

位于半塔烈士陵园的新近建成的王胜凯烈士墓碑

位于半塔烈士陵园的新近建成的王胜凯烈士墓碑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