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早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插柳,祭祖几乎成为国人的固定习俗。近年更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加以弘扬。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十分感动,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于烧焦的柳树下,并下令,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许吃冷食,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第二天便是清明节。 历史发展到汉朝,五位宦官依仗受宠却在皇权的保护下享受寒食被赐火的特权。唐朝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巧妙的借用这一史实,讽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 逝者如斯夫,历史的州官也好,百姓也罢,今天都灰飞烟灭了。 但愿君心似我心,学一学历史,思考一下人生!和我们一起为“和谐”出一份力,为历史烙上花一样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