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鳄鱼 于 2012-4-5 11:30 编辑
所谓空白法,指的是作者在文章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空白”。这些空白,可以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体现出文章的“含蓄美”,就如中国水墨画的“留白”艺术,虽然不见笔墨,不诉诸文字,但其中潜在的内容却能令人回味无穷。 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就是一位运用空白艺术的高手,他在小说《项链》中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玛蒂尔德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但她很穷,没有办法结识有钱的人,最后只好嫁给教育部的一位小职员。她虽然喜欢漂亮的服装、珠宝,但也只好穿着朴素。一天,她和丈夫接到教育部长邀请他们参加舞会的请柬。玛蒂尔德为了参加这次舞会,她花光了丈夫的积蓄,为自己做了一件漂亮衣服,还向自己的朋友——佛思节夫人借了一条钻石项链。 舞会上,玛蒂尔德大出风头,引起了教育部长的注意。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可等他们回到家中,玛蒂尔德突然发现她借来的钻石项链丢失了!这对他们来说可是一件可怕的事。丈夫马上拐回去又找了一夜,但什么也没找到。后来他又去警察厅、报馆悬赏招寻,也一无所获。 为了赔偿朋友的钻石项链,他们跑了许多珠宝店,终于找到了一条和借来的一模一样的钻石项链。店老板让了价,只要三万六千法郎。可丈夫的父亲遗留丈夫的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但为了赔偿,丈夫只好去借,签了许多可使他破产的契约,还借了高利贷……最后玛蒂尔德终于把项链还给了佛思节夫人。 从此以后,玛蒂尔德真正体验到了穷人生活的艰难,为了偿还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佣,迁移了住所,干各种繁重的家务活。买东西时,还和人家讨价还价……她的丈夫晚上还要给别人抄帐目、抄书稿……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十年,他们才算把债务还清。 这时的玛蒂尔德已显得苍老了,她完全变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家庭妇女了。一天,她在公园里遇到了依旧年轻美丽的佛思节夫人。可佛思节夫人已经不认识面前这位平民妇女了。当玛蒂尔德谈到关于赔偿钻石项链的事时,佛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了她两只手,说:“唉。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我那一串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法郎!……” 小说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简直太出人意外了,这就是莫泊桑留给我们一个明显的情节“空白”。这样的“空白” 别具匠心地给我们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实在耐人寻味。从而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我们一些同学在作文时,喜欢竹筒倒豆子,把一切都说出来,这样的文章写得很吃力,但难以吸引人。好文章往往都很含蓄。如古典名著《红楼梦》里一个细节就非常典型地显示出艺术空白的奇妙效果。薛宝钗出阁成大礼后,林黛玉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黛玉临死之前说了半句话就咽气了,那就是“宝玉你好……”,这样的半句话,既符合人物当时的状态,也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理解和想象的空间。林黛玉是想说“宝玉你好吗”还是想说“宝玉你好狠心啊”?或者是“宝玉你好无情”、“宝玉你好自为之”、“宝玉你好好地活着”。这就看读者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了。试想,如果作者把后半句也写了出来效果会怎样呢?
在我们的课文中,运用空白艺术的例子也非常多。如《凡卡》一文中,在写凡卡寄信以后,作者以凡卡做梦梦到爷爷在读自己的信做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回味余地:爷爷到底能接到凡卡的信吗?如果能接到,凡卡会摆脱悲惨的命运吗?如果接不到,凡卡的命运又会如何?这远比直接说爷爷根本无法接到凡卡的信要耐人寻味得多。 再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中,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有重要情报的半截蜡烛和一家人的生命,用自己的可爱和机敏拿走了被德军点燃,已经快要烧出藏有重要情报的半截蜡烛。她“镇静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文章在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作者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空白,发人深思。(本讲选自“中小学生写作技巧七十六招”。通过复制下面地址: linjianmb_y21ge_新浪博客 进行搜索,即可进行下载。) 我们不少同学在作文时也能运用空白艺术。如一位同学在《卖柿子的姑娘》一文中写道,母女俩来到卖柿子的姑娘面前,母亲拣了一个品尝起来,又拣了一个给女儿尝。尝罢,母亲说柿子不熟,不买了。女儿却说甜得很,就要买。母亲白了女儿一眼,拉着女儿转身要走,却被卖柿子的姑娘叫住了。那母亲还以为她要讨刚才吃的两个柿子的钱呢,想不到,卖柿子的姑娘捧出两个大柿子送给了这个小女孩。文章在这里戛然而止,这就是小作者故意留给我们的艺术空白。文章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妈妈的自私,可是,妈妈的自私,女儿的天真,卖柿子姑娘的纯朴善良,完全蕴藏在这“空白”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