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11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7-3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本帖最后由 鳄鱼 于 2012-7-10 21:11 编辑
由红楼妙玉老师的博文《笑声背后的恐惧》让我想到了一段禅语:有一只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禅语中蕴藏着禅机: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一个人从他出生就开始享受爱了,上一辈人对下一辈人总是倾注了更多的爱,他们总是怕下辈人再重新走自己的路,于是,总是会精心为他们设计一条通往阳光大道的路。他们总认为:自己受苦爱够了,不能再让孩子们苦了,于是他们会用尽自己所能对孩子呵护倍至宠爱有加,想吃什么都行,想玩什么都行。他们总感觉:自己的落伍是因为生错了年代,没有见过大世面,于是他们会勒紧腰带,把孩子送到国外,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见大世面。他们总觉得:洗衣做饭、为人处世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挂心,不能因小失大,于是他们把这些小事统统大包大揽,指望着孩子们一心一意地学习。
在我们生活中,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屡屡发生。有老母亲千里迢迢坐飞机为大学生儿子送馄饨;有大学生每月准时把穿脏的衣服打包寄回来,要母亲洗干净了再寄回去我总在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走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呢?人不经风雨不知道艰辛,不经受磨难就不可能积累经验,经验不是能够从书本中学来的,而一定是要在教训买来的。
爱不可溺。凡事皆有度,过份地爱就成了溺爱,对孩子过分娇纵、喜爱,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让孩子感觉这爱是当然的,那一天你稍有不是,他就觉得你是不是对他不好了。过分宠爱,往往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甚至可能把缺点当成优点,助长了他们的坏毛病,等他们走上社会,没有人会溺爱他们,他们就会感觉有很大的落差,表现出对强烈地不适应。我们往往从爱的愿望出发,却得出非爱的结果。
父母的亲子之情过甚,不能以盲目的溺爱代替理智的教育,致使孩子产生种种不良品行。家长一味地越俎代庖,不放手去让他们亲身体验,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磨砺,缺乏独立生活的本事,依赖性和惰性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严重。对子女过分溺爱,往往还能滋生了孩子争强好胜、骄横跋扈的性格,心理上的不健康,导致性格上的偏激,他们自私任性、骄傲自满、厌恶劳动、性情粗暴、目中无人、不讲文明礼貌。这样,溺爱不但不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反而遗害其终生。
所以,溺爱不是爱子女,而是害了子女。爱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和条件,教要讲究一定的尺度和方法。
太平洋某岛海域有一种鱼,身体很小,靠吸附一些寄生物到身上来保护自己。随着成长,在体外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铠甲”,当逐渐衰老时,“身外之物”倏忽退去,它难以适应这一巨大变化,最后触礁而死。一味溺爱儿女,也是在为儿女制造“铠甲”。
为人父,为人母,也要学会对儿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舍得让儿女们在风雨中历练。
教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教孩子学会生存,这是做父母的首要责任。
这又让我想到的母虎抚育幼虎的三个过程:开始母虎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撕成碎片,喂幼虎吃。后来,综捕食回来,母虎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给幼虎吃;再后来,母虎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再把骨头扔掉。幼虎上前要吃,它就冲着幼虎怒吼一声,伸出爪子阻挡它,不让它吃。这样过了几天,幼虎实在饿得不行了,就会离开母虎,自己去找食吃。开始幼虎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看,看见了母虎在后面望着它,就折回头往回走,母虎就朝它怒吼,扬走尖利的前爪,这样幼虎又倒回头往前走,这样反复几次,直到幼虎真正离开。以后它们母子再也不得相见。这个故事也许太残忍了,但没有这种残忍的爱,幼虎永远也不会捕食,永远不会长大,永远无法在动物王国里称王。母虎育子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在培养孩子方面,我们就要学会教孩子生存的本领。
父母对子女的爱更多的应该是理智的。让小鸟在摔打中学会飞翔,让孩子在摔打中学会成长,这才是爱的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