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4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3-4-2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该用户从未签到
|
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某类、某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后,能否被高等学校录取,能否考上满意的高校和专业,考生填报的志愿将起决定作用。因此,每个考生都必须十分重视志愿的填报。我院招考部门在考生填报志愿上,给出应考虑的三大因素。 ●讲解篇
报志愿有规律可循
填报志愿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确定具体的学校和专业志愿以及科学合理地安排它们的顺序,确实是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但是,填报志愿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估分]不要盲目乐观或妄自菲薄
正确估分是填报志愿的基础。我省今年继续实行估分填报高考志愿的办法。正确填报志愿的基础是考生对自己的高考成绩进行正确的评估。考生在估分时一定要客观,要实事求是,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妄自菲薄。
[信息]了解备选院校近年招录情况
了解备选院校近年来招生录取的最低分数线以及近年来录取新生的第一志愿人数、实际录取数、录取分数线等数据,作为自己填报志愿的一个参考。另外还要根据考生本人平时学习成绩和高考的临场发挥情况,推断自己在本校、本地区考生中的位置,再结合往年该位置被录取的情况,来确定自己应该选择哪一类、哪一层次的院校。
[限制]掌握体检标准,确定目标
要详尽掌握《体检标准》,根据考生本人身体条件,确定有无限报的专业。这些都是每位考生和家长选择志愿的重要依据,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认清形势,找准位置,确定目标,实事求是,不可好高骛远。
●分析篇
三大重要因素不能决定一切
考生填报志愿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中升学、就业、学校和上学成本应该是考生和家长考虑最多的因素。
1. 选择少不代表没选择
(对象:高考成绩不大理想又希望确保升学的考生)
升学因素
重点考虑这一因素的考生,一般是把保证被录取作为第一目标才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这一般是高考成绩不大理想又希望确保升学的考生。但在保证能够被录取的情况下,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潜能能否通过学这个专业得到更大发展,选择面虽然少,但仍有选择。一方面,在有限的选择中,去选择更适合自己潜能发展的专业,无疑为自己今后的发展选择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虽然不能进入符合自我潜能发展的“最佳”专业,但如果是相近专业,同样能为今后“最佳”专业方向的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2.千万别为“面子”报大学
(对象:成绩优异的学生)
学校因素
非名牌大学、非一流大学不去,这是一部分“尖子”学生的普遍想法。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潜能发展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获得的只是暂时的“面子”。在报考名牌大学、一流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的选择。因为专业将可能终生与你为伴,而学校只与你相处短暂的时光。未来社会虽然需要通才,或复合型人才,但专业更是立足之本。选择了更能充分发挥潜能的专业或职业,你的人生目标就会更明确。
3.择校时可考虑贷款助学
(对象: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
成本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一般要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而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如果自己的潜能发展的确可以在这样的院校找到相应的专业,那是最好不过了。但如果和自己的潜能发展相背离,则需要慎重考虑。我国已经出台了“贷款助学”的政策,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进入你的“最佳”专业,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社会实践。
●提醒篇
提防3类填报误区
填报高考志愿确实非常复杂,常常难以取舍。从安徽省近几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情况来看,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1.盲目攀比、从众填报
[误区]
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有的是由于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估测不准,选报了力所不及的志愿。
[可能后果]
选报力所不及的志愿,造成落榜。
2.高分考生一定能录取到好学校
[误区]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按理说,都应该被录取到好学校、好专业。但事实却不尽然。竞争一般是以省级为单位的,全省绝对高分的考生被录取到好学校一般不会成问题,但相对高分的考生就很难保证了。主要原因在于志愿填报不当,主观臆断,盲目认为自己是学校第一名报某某校肯定没问题,甚至固执地只报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又不肯服从到其他学校及专业就读。
[可能后果]
一旦失误就很可能名落孙山。
3.信心不足,怕高就低
[误区]
与盲目攀比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信心不足,只求稳妥保险,怕高就低,往往造成高分低就,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平时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其实,完全没有自我低估的必要。成绩好的学生要勇于报考重点大学,第一志愿可选择正常情况下能够考得上的目标学校,把保险和稳妥留给其他志愿。
[具体表现]
对学校专业不了解,或望“名”生义,或心存偏见。一是填报志愿仅看校名,以为校名有着“地质”、“石油”等字样的学校,就只设置这些艰苦专业,其实这些学校也有其他专业;二是心存偏见,将师范、农业等划分为艰苦专业,认为就业出路不佳,其实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也很高;三是对一些省外学校不了解,只因为有的学校不在直辖市或者省城,考生就不愿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