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字无“心”无可非议
周 元 桂
自从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演艺界两位政协委员呼吁恢复部分繁体字,并举出“親不见,爱无心”的例子来圆其议。之后,非议一些简化字的网文和口议,频频出现,屡闻不鲜。殊不知,许多简化字千余年前就楚楚然出现了。如今强调“爱“中有“。心”才合情理之说,是相当然的一孔之见。 《说文解字》中对“爱”的解释为:爱字的义旁是攵,意思是缓缓行走,所以“爱”最初表达的意思是依依不舍,舎不得的样子。而“爱”中的“心”,是声旁的一部分,跟意思无关。同样,古人也早就将“親“简化成”亲“了,如金代韩道昭的巜改并四声篇海》、元代的巜京本通俗小说》等,已使用上千年了。 何况,古时更是早就有名家把“愛”中的“心”简”化掉了。例如,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在一个书帖中,就把“愛”写成“爱”了。其实历代文人,都曾或多或少写一些简化字。据统计,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共324个字,其中有102个是简化字;欧阳询的巜九成宫》共1019个字,其中有164个是简化字。可见,简体字历史上早就皇皇然屡登大雅之堂了。 民国时期,政府开始提倡简体字,因抗战而被停止。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文字普及的需要,开始推行汉字简化字。目前的简化字,很多都是从古代名人书法中直接借用过来的,并非完全生造。当然,生造的字也有一些(较少),且都经专家们研究再三,才定下来的。例如“国”字,首次简化为“囯”字,后有人认为不合适,方匡中置“王”字,容易被理解为”囯”乃王者的天下,正契合封建社会的“天下之大都乃王土”之谬说,很不妥。重新议论时,各呈已见,莫衷一是。最后文坛大学问家郭沫若指出,“国”字最宜方匡中存“玉”,因为国人自古以“玉”为美、为珍、为尊严。这和英文用中国瓷器名代表中国名称的情形相似。于是,众议定于一尊一一按郭老之意改“囯”为“国”了。 了解汉字简化的史实和来龙去脉,我们就不会在面对“爱无心、亲不见”之类逻辑而妄议一些简化字时,再讶然为怪,盲目苟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