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元桂 于 2019-10-11 08:28 编辑
于寂寞处听惊雷 周 元 桂 通常认为:孤独生寂寞,寂寞生空虚,空虚生无聊,无聊伤身心。也许我天生迟钝,不仅不怕寂寞,反而对其情有独钟。因为,爱思考的人,寂而不寞,倒觉得寂寞有利于息虑宁心,聚精会神。尤其写作时,能做到清晰构思,源而流畅,纵横在握。使表述内容条分缕析、简练达意。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因而,人也总会既有欢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时,此际你必须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躲进寂寞中,缓冲一下自己忧躁的身心。欲做到此,就需要独处式宁静来酿造,即:需置身于寂寞之中,或静坐或邈思或神游,让心境尽量地开阔、恬淡,任思绪自由驰骋。尤其是在静夜时,寂寞更有利于神思无欲地低调飞行。 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一头雄狮在草原上的静卧,甚至一只鸟,从一根斜枝轻巧地跳到邻枝上,所呈现出的都乃悠然而博大的安静。它们看似寂寞,其实,它们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都在享受着无以伦比的淡然安逸。对人而言,只有在寂寞安静时,才能悟出人生真谛。人只有在大彻大悟后,才舍得丢下尘世中的躁情奢欲,譬如权势、荣誉、名利、恩宠、繁华、奢靡等。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且心安理得,也就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浮躁和攀欲,只是要尽享内心的丰富与豁达,此乃人生修为的良性循环之逻辑。由此可知,真正的寂寞,是内心的简单和蓬勃相辅相成的超脱境界。对心仪寂寞的人而言,寂寞就是聚神宁心时之难以言表的心灵享受。这种享受的酿就,全在于内心宁静。持一颗躁动心的人,无论是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万径人踪灭”的旷野中,都无法经营出真正的寂寞。而淡泊心性的人,凭籍自己的明悟和修炼之功,则可以水道渠成于一得。 古代先贤在酿造寂寞意境方面,多有典范之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自得心态,令人心驰神往。我国唐代大诗人、宋代的诗文大家们,许多都是在寂寞里挥洒人生的超脱和成就。例如,刘禹锡在孤寂中写出千古名篇《陋室铭》,苏轼被贬至荒凉清苦的黄州后,写出了,豪美千年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古文坛巨擘们诗文里的“寂”和“静”,更加突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幽雅情趣和淡逸操守,使得寂寞更加深沉、蓬勃、执着而引得诗情上碧霄!现代杰出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说是写尽了寂寞的馨雅与清幽。朱自清为排遣心中郁闷,深夜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他静静地看,悄悄地行,幽逸得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成为一个身心绝对自由的人,忘琐、忘烦、忘利、忘我。这一寂寞的意境,使朱自清内心独白出快意之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朱自清把寂寞视为享受,此乃无所羁绊的心灵自由。他深情道出享受的美感:“今夜的寂寞,让我如此美丽”了。 寂寞,有利于冷静思考,对未知的事物能谨察深透,进而能思接千载,哲辨细微,能使人从灵魂的宁静中,悟出人生修为之道。达摩禅师面壁九年,终于从无限寂寞中,悟得修炼之三昧。古代读书人,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耐得住十年的清贫寂寞,才阶阶然一举成名天下。值得称道的是,我国杰出数学家陈景润,曾居于斗室之中,“一箪食,一瓢饮”,于无限孤寂中,科丽了“哥德巴赫猜想”。更值得伟赞的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家轩,为了祖国的核武器研发,隐姓埋名于大荒漠中,耐得住28年的单调寂寞,终于圆梦了我国开发“两弹”的夙愿,而成为赫赫然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可见,寂寞看似死寂无声,枯燥无味,但却无声胜有声,修为高品位。此谓之,大贤大能者甘寂寞而不疲,终于寂寞处一鸣惊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