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7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08-4-28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该用户从未签到
|
<p> 有人可能要问:西方现代派摄影就是强调内心表现的,为什么不干脆叫中国现代派摄影,而要提出“内心体验摄影”这个名词呢?</p><p> 我个人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在我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印象派、纯粹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抽象摄影、主观主义摄影……那样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摄影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p><p>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逐步走向开放和多元化而出现的种种现代摄影艺术的探索和尝试,与西方的现代派摄影还是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的。这其中有社会、个人价值观的不同,有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有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的不同,还有现在人们不太愿意听到的“意识形态”的不同,等等。</p><p> 因此,我提出“内心体验摄影”这个名称,目的是为了概括那些新涌现的、与传统的“以外在世界为表现对象的摄影”所不同的、突出表现内心世界的、又不便于称为“现代派”的摄影现象。</p><p> 我想简单分析以下两组例子,来看看传统摄影与内心体验摄影的区别。这两组片子都是最近看到的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都受到了网友的热烈好评。</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64855617.jpg border=0 /></p><p align=\"center\">《动物的六一》之六 摄影:hxt10</p><p> 首先是网友hxt10的力作《动物的六一》。它引起了网友们极大的兴趣。作者拍了鹈鹕、八哥、鸭子、麻雀、天鹅、北极熊等动物的有趣神态,称得上个个传神,张张精彩。尤其是他设计的故事与对白,更让人忍俊不禁!你看麻雀这一张,难度极大。作者说:“......麻雀,很不好拍,它们的动作太快了......”可是我们看到的形象却极为生动。作者设计的台词是:“这孩子!刚到动物园就开始喊饿!!!!(虽然是六一儿童节,但还是被训!)”非常逼真,令人捧腹。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功底与灵动的妙思。</p><p> 但是,它是不是内心体验摄影呢?不是。为什么?因为它是以表现动物的客观外在形象为主的。虽然作者设计了一些动物的对白,但那主要还是为了活跃气氛,而不是表现动物的内心世界或者作者的内心世界。对“表现外在对象”这一点,作者没有对传统摄影作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网友lP的观感就很有代表性:“片子好,故事更好,童心童趣,我不是在看片,而是在看一部中国安徒生童话。”</p><p> 也就是说,它是传统的,而不是现代派的。 </p><br /><br /><p> 第二组是被网友们称为“抽象派大师”的九月的新作《笼里》。从画面上看,他也是表现动物的,有猴子、斑马、大象、金钱豹、长颈鹿等等。但是,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决不是以客观表现动物的形象为目的的。在他的画面里,动物既不清晰也不生动,甚至连色彩都没有。飞行鱼感叹说:“上上个世纪的片子...”</p><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143939.jpg border=0 /></p><p align=\"center\">《笼里》之一 摄影:九月</p><p> 他确实只是在表现一种心理状态而已。</p><p> 他给我们的提示是:“LONELY……”,孤独,的确孤独。</p><p> 你看图一中的猴子,默默坐着,失去了猕猴那天赋的生动与机灵。与它为伴的是铁笼和铁链。它在发呆,在苦闷,在无奈……在孤独的世界里,当然是没有色彩的,当然是不清晰的,当然是失去了生命的生动的!网友NZ JMing说:“体会到了它们的感受……”。网友ameiqq气愤地说:“不是人的人干的!”</p><p> 可是九月看了这些评论却苦涩地说:“知我者不多啊!”为什么呢?可能多数网友都是从表现动物的心理来理解作品的,我猜测,九月是透过画面在表达他自己的心理活动。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但是必须承认,这就是内心体验摄影的魅力!它让人们跟随作品一起去体验内心。</p><p> 我不知道九月为什么孤独,为什么苦闷,但是他的确成功地表现了孤独,表现了苦闷。</p><p> 九月是引人注目的作者之一。从他的许多作品中我感觉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重感情,重友情,视角深沉,内心敏感而气质忧郁。我曾经被他的《天桥那一方》组照深深打动,认为他与普利策奖获得者相比,已经具备了勇敢和技巧,只差震惊世人的经典画面出现了。</p><p> 忧愤出诗人,出作家…… 也应该出摄影家吧!</p><br /><br /> “内心体验摄影”有着多种多样不同的表现形式:<p> 有的从画面到内涵都很怪诞,让你感到波谲云诡、脱离常轨、甚至不可思议。</p><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1041673.jpg border=0 /></p><p align=\"center\">《Moments》摄影:疯的元素</p><p> 例如作者疯的元素今年1月上传的《Moments》就是这样的作品。画面究竟拍的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让人很难一目了然。网友ditto、sugar.guan、郭大路都曾提出疑问:“还是让我们知道拍的是啥好吗?”</p><p> 作者的解释更令人意外:“拍的是一滩积水,我和朋友对着它照镜子……”说完还 “哈哈”了一通!那么,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呢?</p><p> 他写了一首诗: <br/><br/><br/>心跳变得安静<br/>燃烧的气味 <br/>至于那个梦想的结尾 <br/>他们是所有的开始<br/>盼望的事情<br/>触摸不到而变得遥远<br/>打破了驱散梦想的片段<br/>黏附在胸口<br/>不必忘记那痛苦的感觉<br/>在哪里,能够结束<br/>刹那之间 <br/>绽放新的梦想” </p><p> 果真是“疯”了。看完诗,我还是不明白。哈!这也许就是内心体验摄影的魅力? </p><br /><br />有的画面是传统的、现实的、甚至是古典的,但内涵却是超现实的。<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1812169.jpg border=0 /></p><p align=\"center\">《四方》摄影:锦</p><p> 例如作者锦的作品《四方》之一,如果仅仅从画面上看,我们会以为是一个普通的交通事故现场,然而经他加上经典的警句:“我们以为要颠覆的是整个世界,其实我们只需要颠覆自己!”立即有如画龙点睛,作品点石成金般地变成现代思维的启示!</p><p> 真令人佩服他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p><p> 有的完全用画面表达,有的则与旁白相辅相成。</p><p> </p><br /><br /><br/><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2040778.jpg border=0 /></p><p align=\"center\">《枯叶心情》摄影:blue-lulu</p><p> 例如blue-lulu的作品《枯叶心情》之三,画面很美,但是作者的要表达的心情必须与文字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p><p> 因为如果没有文字旁白,人们的视线很容易集中在占据画面最大面积的长椅上,而落叶只是秋天的点缀,容易让人理解为“秋天的等待”,或者“秋天的寂寞”。作者加了一句旁白,立刻把角落里的落叶变成了画面的主角,而空空的长椅成为落叶孤独的旁证。作者的心情得以表露,读者也得以进入作者的内心。</p><p> </p><br /><br /><p> 有的依然是传统的单幅照片,有的则采用拼贴组合,还有的甚至用多幅组照来表现人的意识流。</p><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2556759.jpg border=0 /></p><p align=\"center\">《过客》一浪</p><p> 例如网友一浪今年五月上传的作品《过客》,就用了四张照片,连续表现出一个在酒吧中消遣的男子的内心活动:从眼前的美酒到流浪的音乐,从裸体的女人到死亡的骷髅……专业摄影师影艺人一眼就看出:意识流!</p><p>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强调内心世界的表达,而不是对外在世界的表现。</p><p> 网上有很多这方面的作品,有许多是内心体验与艺术表现结合得很好的作品。恕我不能一一枚举了。 </p><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height=287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2842260.jpg width=536 border=0 style=WIDTH: 536px; HEIGHT: 287px; /></p><p align=\"center\"></p><br /><br /><p> <strong>摄影要素的颠覆 </strong></p><p> 从学习摄影的第一天开始,就牢牢地记住了各种各样的要素:光圈、速度、焦距、构图、色彩、主题……可是,在内心体验摄影中,这一切都被无情地颠覆了!——题记 </p><p> 如果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不管内心体验的摄影创作有多少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他们的基本特征都是大致相同的。我初步概括为:<strong>素材的抽象化;要素的颠覆化;意象的多义化</strong>。尝试论述如下:</p><p> <strong>1、素材的抽象化。</strong></p><p> 我们看到:在内心体验摄影中,组成画面的素材从具体的对象逐渐抽象化。被摄物体的外在形象逐渐退居第二位,逐渐成为作者借以表达内心的一种符号,成为作者用来传递情感的一种形式。仅此而已。</p><p> 例如ameiqq谈到她的作品《微风的方向》的拍摄体会就很有代表性。网友问她微风的方向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风车没有细节?她回答说:“微风的方向,就是没有方向,也就不再有细节……”</p><p> 由此可见,在内心体验摄影创作中,当被摄的对象仅仅作为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符号时,也就不再需要形象逼真、毫发毕现了。</p><p> 再来看avonice的作品《刻意的忽略》。</p><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height=346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3359934.jpg width=518 border=0 style=WIDTH: 518px; HEIGHT: 346px; /></p><p align=\"center\">《刻意的忽略》 摄影:avonice<br/></p><p> 网友高野问她忽略了什么,她调侃地说:“哼哼,不告诉你……”。可是,从画面中我们看得出来,作者刻意忽略的也是细节。你看,小草是朦胧的;云彩是朦胧的;整幅照片都沉浸在一种朦胧的美感之中。</p><p> 所有的人都喜欢这幅作品带来的感觉,都对这种感觉赞不绝口,谁都不在意画面中的素材清晰与否。网友夜空的花感叹说:“惊异于画面的色调。一种安静的冲击力。眼泪都要被冲出来了……”细节在这时确实已经无足轻重。</p><p> 人们不再要求艺术创作的对象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而存在,只要求它作为一种朦胧感觉的载体——这是抽象艺术的共性。<br/></p><br /><br /> <strong>2、要素的颠覆化。</strong><p> 我们都知道,摄影是由物体、构图、光线、色彩、以至于曝光、焦距等等要素组成的。可是,在内心体验摄影中,这些都成了作者手中的泥团,任其揉捏、雕塑。 </p><p> 近年流行起来的lomo就是这方面的极端。</p><p> 深蓝迷雾的作品《lomo主义下的云》,模仿得虽然不够典型,但是他的体会却很有代表性:“Dont think,just shot。这是lomo的口号。我没有lomo相机,但是还是挺喜欢lomo精神的。在一种简单自然随心所欲的状态下,忘记对焦曝光和构图,只是用一种感觉去记录自己身边稍纵即逝的瞬间。”</p><p> 也就是说,对焦、曝光、构图……这些摄影的基本要素在用一种感觉来创作的作者看来,都可以完全不加考虑了。颠覆得真是彻底啊!</p><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3824367.jpg border=0 /></p><p align=\"center\">《Lomo Drill》摄影:foold</p><p> foold的作品《Lomo Drill》受到了网友们热烈的欢迎。网友阿祖说:“拍得非常好,感受到了当时的氛围!” visual_mouse说:“超好的一辑片子!!!!一定上首页了!”郭大路说:“没什么好说的,非常喜欢的一个专辑,很喜欢生活气息浓厚的片,再加上心思和技术,满分+收藏。”</p><p> 可是,作者在拍摄心得中却说:“军训14天,拍了1300多张…… 但大多数拍下的是什么?废片!……也不知道怎么做,索性P成LOMO吧,用717拍的LOMO。”原来,这居然是用一些废片做成的照片!却受到了大家的如此热烈的欢迎!</p><p>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在只强调内心感受的人们眼中,他们不注重作者对传统摄影技术的把握,他们只关心作品是否给了人们一种新鲜的感觉。也就是说,如果用传统摄影的眼光看是废片,而改用lomo的眼光看来,却是好片子,而且好得出奇!</p><p> 再说明白一些,就是这些片子的摄影要素,如:曝光、焦距、构图、色彩等等,根本不必符合传统摄影的基本要求,而是要突破;不仅要突破,而且要革新;不仅要革新,而且要扬弃!</p><p> 这不是对摄影要素的颠覆又是什么呢?! <br/><br/></p><br /><br /><p> <strong>3、意象的多义化。</strong></p><p> 被摄对象抽象化了,摄影要素也被颠覆了,作者给你的只是一种感觉。可是,吊诡的是,当我们欣赏许多超现实的作品时,这种感觉经常是难以把握的。作者会给你很多解释,但是请你都不要相信。真正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她/他自己也不愿意最终确定。因为在现代派艺术家看来,意象越是模糊,才越是不肤浅的,才越是意蕴深远的。</p><p> 我们看看big fish的作品《???》吧。</p><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4438676.jpg border=0 /></p><p align=\"center\">《???》摄影:big fish</p><p> 从标题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使作者本人也说不清楚他的作品究竟要给人一种什么东西。他给的提示是:“let me go”。可是,为什么要“让我走”?发生了什么?画面上是什么?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恐怕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种答案。而作者所给出的答案就是:???</p><p>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内心体验的自我性所决定的。凡是自我的东西往往都是主观的,因而不具有客观性,也就不具有确定性。它可以随着作者思想、环境的变化,给出不同的解释。</p><p> 这种内心体验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作品意象的多义性,也导致了读者理解的多义性。而这种多义性却正是各种现代派艺术的魅力所在。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们为此孜孜追求,为此“衣带渐宽”,然而,却始终乐此不疲!</p><p> 回到ameiqq的话来吧:微风是没有方向的......</p><br /><br /> <strong>通灵乐语</strong><br /><p>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总有她/他的上帝,总有她/他的天堂。摄影评论的任务就是透过纷纭繁杂的表象,去寻找作者内心的天堂…… ____ 题记</p><p> 然而,真的没有方向了吗?不尽然,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总有她/他的上帝,总有她/他的天堂,否则,真的什么都没了,那样就落入了心理的黑洞。</p><p> 黑洞也是一种存在,也有物理的规律可以认识。我们对现代艺术的认识,就是要通过他/她们的作品去探索他/她们的内心;通过他/她们的内心进一步认识他/她们的作品。</p><p> 我曾专文分析过ameiqq的一些内心体验作品,那就先以她为例,看看她心灵深处的天堂是什么吧。</p><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height=189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4821335.jpg width=522 border=0 style=WIDTH: 522px; HEIGHT: 189px; /></p><p align=\"center\">《通灵乐语》摄影:Zooblast 制作:Ameiqq</p><p> 她曾经PS过她的老师zooblast的作品,命名为《通灵乐语》。也许从中可以窥测一二?你看,在她的重新制作下,观者眼前俨然出现了一片海市蜃楼!那儿洁净无尘,天籁无音,超凡脱俗,美已至极,网友惊呼:“悦目得有点不敢相信!”原来,她心灵深处的天堂是这样的。</p><p> 有的网友看了照片后评论说:“PS后已经超出现实了……。”的确,作品给人出世的感觉。经过她的photo shop制作,一切都变得那样均衡,那样对称,图三甚至出现了两个太阳——那她特意拼接的。在那儿,一切世间的不平、世间的混乱都不存在了。我们看到了她的内心——渴求平衡,渴求宁静,向往美好......也许,这些她自己也不曾公开说过,但是,我们从作品中看到了.....</p><p> 作品就是探索作者内心世界的通灵乐语!</p><p> 传统与现代,形式不同,心理的线索还是有迹可寻的,是有机联系着的。</p><br /><br /><p> 我始终认为,决定的因素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在于作者用这些手段来表现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如果一味地追求神秘与诡谲,一味地企图远离生活,远离读者,恐怕难以达到作者预想的目的。</p><p> 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摄影道路时曾说:当初的他不懂得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活水,只会在自己狭隘的脑袋中编织虚幻的场景……。后来,摄影让他找到根,使他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实实在在的认同感。他说:“我要把自己坚信的人生价值,将稍纵即逝的瞬间,以最有力的形式化为永恒。”</p><p> 那么,什么是最有力的形式呢?我想应该是与内容结合得最好的形式,而不论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p><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height=330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5221241.jpg width=514 border=0 style=WIDTH: 514px; HEIGHT: 330px; /></p><p align=\"center\">《West Coast #1》摄影:Zooblast</p><p> Zooblast最近又发表一幅力作west coast #1。我不知道他说的west coast,指的是美国的西海岸,还是太平洋的西海岸——中国。但是,我从他的作品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开拓之地的料峭与苍凉,感受到了开拓之人的豪迈与艰辛!他的表现手法奇险,所达到的效果奇佳!</p><p> 象这样的作品,不论是现代派的还是传统派的,人们都将为之感动,为之热血沸腾!</p><br /><br /><p> 香港国际知名摄影家、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陈复礼先生说过:“为什么一些青年人喜欢现代派作品?一定有个社会的原因。一是这些青年人对老是不变的东西感到厌倦;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派作品适应他们的感觉,强烈的对比,快的变化与节奏,大反差、色块……”</p><p> “但是现代派作品有它的缺陷和不足:只求画面刺激,缺乏内涵,流行一时,很快就会被人忘记,没有根基。”</p><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75537237.jpg border=0 /></p><p align=\"center\">《白墙》摄影:陈复礼</p><p> “我们要利用它的形式,并尽可能地完善它。我的作品《白墙》,就吸收了现代派的东西,既有传统,又形式感强,色块对比鲜明”。</p><p> 喜欢内心体验摄影创作的大多是年轻的作者,他/她们是青春勃发的一代,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大变革的风云,有的还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有意无意地感受了各种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热衷于摄影语言的革新,内心深深打下了中西文化冲撞的印记。</p><p> 她/他们热爱中国摄影界,急于找到自己的位置,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她/他们还需要加深对中国摄影现状的了解,加深对中国民众对摄影的了解的了解……</p><p> 然后,他/她们是会大有作为的!</p><br /><br /><p>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张美国著名摄影家菲利普.哈尔斯曼的作品。这是作者为他的好朋友——世界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拍摄的肖像专集《达利的胡子》中的一幅,是著名的超现实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引为借鉴。</p><p align=\"center\"><img style=cursor:hand src=http://www.dpnet.com.cn/upload/2007102518215910.jpg></p><p> 达利以揭发世界病为自己的使命,他认为自己有洞察世界的非凡的眼睛。哈尔斯曼采用了拍摄与暗房的特技,巧妙地表现出达利拥有超凡的三只眼睛。</p><p> 作者拍摄的是现实的人物,具有人物实态的真实感。然而又有对现实的超越,在荒诞中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夸张的艺术真实。达利早已名满天下,这幅照片也成为经典之作!</p><p> 愿所有热爱摄影的朋友们拥有象达利一样的非凡的眼睛,超越微距,超越广角,超越长焦!以此照作为本文的结尾,与大家共勉!</p><p> </p><br /><a href=[[[SQ]]][[[http://www.520zz.com/Dispbbs.asp?boardid=47%26ID=22942%26replyID=47129%26skin=1]]]></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