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在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而广泛的兴趣使人能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和乐趣,深入而巩固的兴趣能成为事业成功的动力。“兴趣物理”则是利用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思索的物理事实和现象激发人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人们开始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探究物理理论的教学手段。具体落实到高中学生身上,就是激发中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使其自觉、主动地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探究物理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物理”是这一教学手段的核心理念。 高中物理知识是学生在初中所学物理知识的重复和延伸,但这种重复又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重新学习,绝大多数知识要求学生认定性认识的层面上提高到定量计算的层面上。例如:初中对《光的折射》一章,大纲只要求学生认识“光从空气中时入水中时一般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折角”,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会应用折射率公式(即)对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进行计算。不仅如此,高中物理课本中介绍的物理知识较为抽象且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些新的观念,例如对于电场、磁场的理解,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建立“场”的观念,而这在初中没有涉及或涉及较少,它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但如能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原动力”──对物理浓厚的兴趣──来学习物理,则会帮助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因此,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物理教学中应当采用也必须采用“兴趣物理教学法”。
我国在当前形势下提出的教育方针为“学校应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何谓“高素质人才”?可理解为具有一定理论功底,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全面迅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对于物理这样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这三方面的能力更是缺一不可,很难想象对物理学毫无兴趣的人能够在以上三个方面有所提高,别说搞科学理论研究,就是让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都很困难,而这类人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和探究欲,刻苦钻研,从而真正领会学科的真谛,活学活用,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懂得应该怎样学习的人”;中学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而“会学”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得来的,只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任何学生都会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存“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区别,因为文科学生也必须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在中学尤其是高中,学生面临的升学的压力很大。初中反比例函数加之高中物理知识难度也较大,因此学生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事,但如果困难不及早解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导致学习的失败。而兴趣正是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化学习压力为动力的良药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在这一时期,学生对于新事物很容易感兴趣,同时也很容易接受,但是由于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健全,因此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退缩。除此之外,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收获时,能对取得进步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加其自信心,但若遇到挫折,也可使其自信心受到损害,从此对该学科的学习变得不自信,以致严重影响今后的学习。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物理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应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正确运用“兴趣物理”教学法,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物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尤其是在讲授物理新课的时候。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举出的例子最好是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和思索的例子,例如,在讲解“浮力的应用”一节时,老师可以用对比的方法:为什么一块质量只有1kg的铁块不能浮在水面上,而质量高达几千吨的航空母舰却能在海上航行?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引起思考──平时那么熟悉的现象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让学生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另外,物理教师要尽量向学生介绍所学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应用,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不仅仅是书本空洞乏味的理论、教条。如能够向学生找到这些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中的最新应用是最好不过的。因为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符合人类需要和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切不可认为应用举例会耽误正课的时间而少举例,更不能认为应用举例,高考不考而不举例,这样做将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切物理理论都来源于物理实验,理论是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解释,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现今的中学物理教学对于物理实验可以说是不十分地重视,老师上新课一般不做演示实验而直接进入理论的讲解,只有到了每章章节结束才让学生做学生实验。
实验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现今的物理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动手能力严重削弱,学生的想象力遭到了无情的扼杀,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尽快改变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让物理实验重新回到课堂。
课堂物理实验是以最简单,现象最明显,实验最容易成功为最佳。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物理现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同时还能节约时间。以惯性现象为例,老师只需要一张小纸条,一个笔套即可加以演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