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浅谈高三教学宜具研究性色彩 周 元 桂
教学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二者互动为一体。教师应以启迪,激发思维发散为诱导,学生当以思跃力悟相配合,从而使教与学双方形成思维共振。此才谓之“授业解惑”也!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学”,更要教会学生善于学。古语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美,授之以渔(捕鱼)可供终身受用。只机械地接受“鱼”而不善于“渔”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类学生,思维僵化,跳不高飞不远,难能举一反三,谈不上有好的学习成绩。究其因,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忽视了教学生“怎么学”(授之以渔),而使教学事倍功半。对此,鄙人的浅薄之见认为,高中(尤其是高三)教学宜具研究性色采,此乃医治教学痼疾的一味良药。
在高三教学中,尤其是在高考前的大小循环复习时,教师在启迪、引领时,要把知识点稍放高一些,使学生垫起脚尖理旧求新,以形成探索趋势,力助学生把整个知识内容拎起来,更上层楼。进而再启发学生对旧知“橫看成领侧成峰”一番,从而总结出知识规律。教师如此托举,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深化理解,升华认识,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从而驾驭了知识。规律在手,思路清析,则答题和表述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得心应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带有探研色彩地备课、授课、出题,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做到此,学生就想学、趣学、会学,遇到难题举重若轻,究析问题举一反三。全过程激思以授,高能以导,深入浅出地灵动学习思维,即谓“教学具有研究性色彩”。如此“磨刀”,必然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不仅提升了应试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探研能力,底蕴厚,后劲足。升入大学乃至参加工作后,也是思维活跃,探研能力强之能者。对此,我与相关老师一样感受良多,仅举一例以证本篇立论之确:半塔中学1979届高中毕业生林德银同学,原先幼稚懵懂时,学习成绩一般,进入高中学习,因受到启悟而变得善于思考,喜欢探索。记得他每向我问化学题时,善用求异思维连锁式发问,探研兴趣盎然,并感染了一些同学。我成立了“化学兴研组”,以培养和带动众多人的学习兴趣和探研能力。结果,上、中、下各层次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其中,化学兴研组成员的高考升学率为80%;林德银还曾在省厅举行的数理化竞赛中,获得过化学赛大奖。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四年后又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海军部队搞军事科研,研创的一直卓有成效,业绩斐然,乃德才兼备的军研工作者(大校)。我们每次聚会时,他常深情地提到读高中时的“研究性教学”,为自己的研创能力打下厚实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深感当初受益匪浅。闻此,我由然想到——果然“授之以渔可供终身受用”也!
如今乃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不能因循蹈旧,否则教出来的学生都乃“低能儿”,不能垫起脚尖摘“桃子”,更跳不起来搞创新。“研究性教学”能把学生思维“研”活,认知能力“研”强,教学质量“研”高。故而,高三教师宜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大纲的要求、高考指挥棒的导向,量体裁衣式的采用之。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和引领能否使用得相宜、适时、巧妙。若各方法运用得科学,则能事半功倍的使学生敏悟层出。教学方法之悟道,我们不妨从《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中一悟高妙。
传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乃一才女,她在与才子秦少游的洞房花烛夜时,以应对楹联考秦少游,须连续三次都能对上,才准其入洞房。前两次秦应对得迅速且工整含蓄。苏小妹打开后窗,看到秦少游在后花园中呈得意忘形态,便即兴出了第三联的上联:“伸手推开窗前月”。秦少游竟一时不能应对,窘然无措地来回度步。此时坐在园池侧畔亭子中的苏东坡,用一石块扔到池中,秦少游闻声疾步走到池边一观究竟。只见池中微波仍在涟漪着,水底倒影的月天也随之纹皱起来。秦少游如醍醐灌顶——恍悟得大叫一声:“投石击皱水底天也!”此下联乃对仗工整、平仄合辙、意韵别致之妙对。苏东坡一旁高声夸赞道:“新郎不愧是秦少游也!”显然,新郎能妙对乃苏东坡的启发之功。其启发过程是:首先以投石击出响声使秦走到池边(诱导),使其看到水波移动和水下的天空倒影被波纹推皱(点拨),全过程以情景交融和动静结合的背景助秦少游恍悟(启发)。从中我们可以悟出“启发式”的几个要点:一是启发要适时。苏看出秦苦苦思索只困在人不在池边而没有灵感,便及时投石以助。二是启发式要有(或创设)相宜的条件。苏东坡是据当时是在明月夜里,且有一水池以及南唐冯延巳的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等促悟条件,即兴一助秦少游由生灵感。三是启发式应据对象素质之“长短”,采取相宜的启发方式和启发深浅度。设若秦少游不是才子而乃平庸之辈,即便苏东坡用巨石投水,只能使对方吓一跳,而绝不能砸出妙对来。四是欲驾驭启发式,启发者本身须是更高明之人。苏东坡之所以能巧妙而适时地助秦少游悟出妙对,乃大才子胜过小才子也!
由此可见,教书同样艺无止境。为师者应做到“打铁首先自身硬”,要使学生“懂得”,教师必须“深悟”,且授知得法。还应重视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切磋教艺,全方位的使自身“硬”起来,从而使教艺不断慧进。习近平总书记5月4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此乃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为师者当奋奋然相应而与时俱进,使造诣杰出于教坛。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 话:13093321368 邮 编:239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