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古时的四次保卫战 周元桂 我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大分裂而形成以淮河(或长江)为界的南北对峙。对峙双方总是相互涎窥而虎视眈眈,寻机征讨。来安地处江淮之间,向来是兵家频争而屡受侵躏之地。但区位不幸之灾难也历练了来安先民们英勇顽强的精魄和智慧,以至铸就了历史上几次可歌可泣的保卫战。以下按时序简述之。 一、南朝肖梁时期的半塔(白塔)保卫战 南北朝时期,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吾邑属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北魏孝文帝乘梁武帝(肖衍)刚代齐称帝而政局不稳时,大举攻梁。其时白塔(今半塔)镇因区位优势成为梁军的前沿要塞,也是防御战筹谋的关键一环。由于魏军准备充分,四路进逼,声浩势锐,加上梁将陈伯之降魏反戈,魏军连连告捷。梁军力保淮河北岸重镇淮陵(在盱眙西北),以图遏敌止兵。魏军大将党法宗疯狂强攻淮陵,终被攻破。白塔失去最后屏障,面临魏军的压顶之势,幸有军民合力抗击,攻守相济,鏖战牵阻,尽量为朝廷应战而拖延时间,因敌众我寡,白塔被魏军攻占。敌如潮水般地一泻二百里,迅速围攻阜陵(全椒西南)。由于白塔拖延战为阜陵备战赢得了充足时间,加上太守冯道根善兵事,巧谋智战,使魏军受到重创,强寇惶惶溃逃,肖梁的逼命之危,终被化解。梁军的最后胜利虽然实现在阜陵,但白塔军民的同仇敌忾气势,高度爱国的激情,同赴兵魂壮国魂,可歌可泣,为奠胜最后的大捷而倾心舍命,同样有保疆捍国之一份功劳。 二、南宋绍兴卅一年的石固山保卫战 公元1165年5月,金国使者至宋都临安,声称欲与南宋隔(长)江而治,即要南宋割让江淮地域给金国。宋高宗在举国上下的愤怒声中,不得不撑起腰杆,立即调兵守江淮。派大将刘锜进驻扬州,并加强寿州防御。金主亮因狂想落空恼羞成怒,亲率五路大军攻宋。强攻下寿州之后,再陷扬州,南宋形势岌岌可危。幸有虞允文部痛击狂寇而遏止住金兵铁蹄,形势才有所逆转。吾邑石固山抗金防御战即在此态势下进行的。因石固山有着独特的易守难攻之山形地势条件,加上邑民保家卫国之大义大勇,山营固若金汤。金兵围攻月余,不仅没有达山顶,反被乡民射杀寇首而使金兵溃败窜逃。此胜非同凡响,乃是吾来邑百姓拒绝失土亡国之民族气节和爱国炽情的铁血体现。正因有此骨如石固一样的来安骨气,才坐收吐气扬眉之效,保家卫国之功。壮哉史事,亦今来安人的自豪。 三、南宋嘉定十二年李全于嘉山退金之保卫战 《来安县志》的“山川”栏载:“嘉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为县治主干……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人寇淮西,自盱眙犯来安,李全败之于嘉山,即此。故垒犹存,周数里。”史书记载此事的大背景情节是:蒙古军屡屡袭金,使金主惶恐不安。后因成吉思汗暂时有他顾,使金得有暂宁之机,便图谋侵宋以扩地,为后日对抗蒙古军而备力奠基。兵发不久便破凤州,陷兴元,抵淮河,计从盱眙进攻来安,气焰嚣张。宋廷谴李全急援以抗敌。全先创金兵于化湖陂,提前抵达嘉山备战。李全乃宋之枭将,勇谋兼有。其未雨绸缪,先以守为攻,后以攻为守,使金兵披靡失锐,惶然败北。形势逆转,宋军气壮山河,致使金将“张林起事,以山东诸州附李全归宋。”从此金国一蹶不振。十五年后(1234年),宋、蒙大军先后打入金都,金朝灭亡。故而李全嘉山退金之史事当为来安值得一提的军事史。 四、知县袁翎率众抗击流寇之保卫战 这里所说的“流寇”,乃明末义军张献忠的变质寇孽之众。《来安县志》的“兵事”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流贼……数十万围滁州,焚掠(来安)县境,民妇金赵氏及蔡烈女殉节。贼攻城,知县袁翎率众拒守,发巨炮击贼,贼悉遁。”县志之“烈女志”云:“蔡烈女,水口集民家女也,未字(嫁)人。崇祯九年流寇躏邑境,驱逼妇女南行,蔡女亦在内,知不可脱,过一塘畔,突跃入水中。贼怒刃之,水尽赤。”另有:“华烈女,旗杆周地方农家女。流寇掠其乡,惧见(被)辱,投池死。”由引文可知其时的犯境流寇,虎狼也,淫魔也!面对此景,袁知县“仗剑巡城,日夜不懈。”大义大勇也!其 “巨炮击贼,贼悉遁”,是使来安百姓免遭辱躏屠戮之壮举。体现了父母官为保邑境安宁而置生死于度外的爱民精神、壮怀激烈、出类拔萃之官德。无疑,三百年前这一惊心动魄的保卫战,令后人崇崇然感佩不已。 作者地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 话:13093321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