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清山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早在今年春天,足迹的召集帖一发,我的梦就开始了。可惜,因为天气等诸多原因,时间一推再推,直到10月18日,我才美梦成真。 2013年10月18日中午12点半,我们一行28人在滁州足迹户外俱乐部集中,乘车赶往千里之外的三清山。经过9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晚上9点45分,我们到达三清山脚下的“三清山公路山庄”,吃饭休息。19日早晨5点半起床,收拾行囊,吃过早饭。7点半,我们开始重装穿越三清山。
为了节约时间和节省体力,我们选择乘坐索道至梯云岭,然后徒步穿越。我们乘坐的南部索道,又叫外双溪索道。它是2009年11月,三清山旅游集团投资1.2亿元资金,从奥地利引进世界领先技术的脱挂抱索器八人吊厢式索道,索道全长2418米、50只吊厢、14个支架,支架间最大跨度564米 ,运行速度6米/秒,8分钟即达三清山中心景区。外双溪索道站是三清山风景区游程的起点,与步行道入口相距50米,便于游客根据自身体力任意选择进入景区方式。乘索道游览,轻松而独特,省时、省力、省心,可独览到“观音赏曲、天门群峰、众仙迎客”等绝景,领略到三清山特有的“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庐山之瀑布,衡山之烟云”的磅礴气势,让人惊讶、惊喜、惊叹!出口梯云岭站位于梯云岭景区观景平台,可以饱览三清山“金童开泰、老狼抱石、鱼跃峰、火炬峰、织云针”等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止的美景,更让您飘若仙境,放飞梦想,愉悦身心。
梯云岭上,天门山中,观音在静静的听葛洪弹奏琵琶。烟雾迷蒙中,隐约可见“老道拜月”、众仙迎客、金鸡叫天门、老狼抱石(猪八戒啃西瓜)、蒲牢鸣天。著名书法家舒同手书“三清山”,字体端庄大方,潇洒灵动,线条流畅自然。
我们从南部索道上站开始爬山,梯云岭景区的奇峰怪石,已令我们陶醉。梯云岭位于三清山南部天门峰下。有一块面积约20来亩的高山谷地,谷地东西两侧各有一列峻岭如青龙、白虎两厢拱卫,谷口朝南宽阔敞开,岭中终日云雾缭绕,有时呈云梯状层层叠叠直达天穹,故名梯云岭。当地人俗称“楼梯顶”。岭上建有一条花岗岩游步道,由山脚外双溪七里清溪逶迤上行到岭顶日上山庄庄前分开,一条向西折往西海岸、三清福地;一条往东折向南清园,可游东方女神、巨蟒出山。梯云岭中奇峰矗立,怪石异生,景观密集,是三清山自然风光荟萃之地,精华景观之一。
万寿园景区是三清山十大分景区之一,位于三清山南麓,梯云岭景区东南下方,南山索道上站以东方向,是一个以祥寿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万寿园景区内奇峰巧石天然妙相及景点景观寓意与祥寿文化主题浑然天成,珠联璧合,其景区范围又全部处在三清山南山,故名万寿园。 万寿园景区景点景观“道法自然”,美景秀色中蕴涵着中国传统祥寿文化和道家修身养性之道。整个景区如同一座天然盆景,景点景观以精致神韵见长,景点寓意契合祥寿文化主题,寓教于游,在饱览三清仙境自然奇观的同时,给人们带来欢愉吉祥和健康养生、长寿之道的启示。沿途主要景观有万寿门、混元台、彭祖塑像、会仙台、鹤寿顶、得禄台等。
彭祖塑像。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传说中是南极仙翁的转世化身,并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是颛顼的玄孙,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彭祖精于养生, 《庄子·刻意》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 《楚辞·天问》还说他善于食疗。
天门山庄正门上的对联:三清山上三清福地,天门峰下天门山庄。妙联!
姑且在游仙台上做一回世外仙人如何?
离开梯云岭,我们前往南清园。南清园景区是三清山核心景区之一,是三清山自然景观最为奇绝的景区,平均海拔1577米。集中展示了十四亿年地质演化形成的花岗岩峰林地貌特征,是三清山自然景观精华荟萃之地。在驴友中享有“不到南清园,枉到三清山”之说。景区范围从梯云岭顶南清天门峰下岔路口起,经日上山庄观景平台,西连西海岸景区,在冲霄谷口环往福寿门,在禹皇顶北、秀峰处与东海岸相连,再往东北包括巨蟒出山、东方女神、往东南经杜鹃林、玉台、玉女开怀、一线天至游仙谷到梯云岭构成一个椭圆形环线。景区内奇峰异石、雄浑山岳、壮阔云海、珍奇花木遍布其中,景点景观丰姿多彩。南清园最值得称道的是,三清山的三大标志性象形景观:巨蟒出山、东方女神、观音赏曲等都处在该景区;景区几大主要观景台均为观赏晚霞、日出的绝佳位置,如浏霞台的晚霞、云海,玉台的日出、日落及神光等,气势恢宏,绚丽多姿。景区内方圆数百亩的高山大树杜鹃林更为三清山平添了一道姹紫嫣红的美丽风景线,树龄千年的古杜鹃树比比皆是。每年5-6月份三清杜鹃花开时节,满山艳红,满树流彩。我们此行虽不见杜鹃,但漫山红叶,流光溢彩,毫不逊色。
三清山摩崖石刻意蕴深邃,渗透着道家朴素的辨证法。诸多名流在三清山留下了墨宝。如原中纪委书记、当年的江西省委书记吴官正的“造物情意浓”、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的“三清山”、中国当代“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书画家钱君陶的“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佟韦的“道法自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邹德忠的“秀绝江南”等。大多是对三清山的赞誉之辞,体现着三清山的景观特征和三清山在华夏名山中的独特地位。
神龙戏松位于南清园景区“一线天”下。山峰石壁上紧贴这一条长蛇,眼睛紧盯着山顶上一颗松树,似乎和松树游戏,又似乎在谋划什么阴谋。民间传说这条蛇蛰伏于此,想找机会进南天门,却被守护南天门的鲲鹏发现,一直苦无良机。
一线天,位于三清山东面,是去往南清园景区的必经之地,一线天台阶共299个(寓意爱久久),非常陡峭,达80度角。最窄处仅能过一人,胖一点的还要侧身才能过去,我们这次重装穿越有打外挂的就被卡住了,好不容易过去了,地垫被磨破了。好在石阶两边有铁链可作扶手,当然除了扶手,你还可以手脚并用,双手扶着前面的台阶,一点一点往上爬。这个时候最好不要往后看,否则,一旦翻滚下去,那是止不住的,后果不堪设想。说实话,我拍这些照片时,身体都在摇晃,只有尽量保持平衡,才能拍出勉强能看的片片。每个台阶面较窄,脚还要侧一点才踏实安全。由于这个地方常年见不到太阳,地面湿滑,处处露险情。特别刺激!一线天的最窄处,就是一条缝,所以,才美其名“一线天”。 上山容易下山难,在一线天,上山不容易,下山就更难,一不留神,好像就要一头栽下去的感觉。当然,这儿毕竟是风景区,为游人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到的。所以,在陡峭的石阶两边修了几个平台供游人休息,而且这些平台都有一个很美的名字。一线天的铁索上挂满了锁,分别叫“平安锁”、“情缘锁”、“同心锁”、“爱久久”。不过,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锁得住吗?我看悬!倒是让铁索不堪重负,也给过往游客扶持增加了难度。
生死恋。一棵活着的松和一棵死去的松,默默地站立在岩石上,任云牵雾绕,风吹日晒,春夏秋冬,阴晴圆缺。始终坚守相望,日夜心照不宣。也许风能传递她们的思念,也许云能带走她们的泪滴,也许石能听懂她们的心声,也许人能顿悟她们的情怀!也许有千百种也许,也许有千万种风情,在也许的万千人中去想象、添加、演绎、完善.......
出了一线天,下一个景点便是玉女开怀。要见到它,还要连升三级。所谓连升三级,其实就是要连续爬三段垂直高度达110米的非常陡的石阶,其强度还是很大的。途中有铡刀石、姜太公钓鱼、道童念经、雏鹰出壳等景点,可惜由于大雾,我们只隐约见到雏鹰出壳,也叫雏鸡出壳。
雏鹰出壳,又称混沌初开。一只毛绒绒的雏鹰经过天地灵气的孕育孵化,已经啄破蛋壳,正伸出头来好奇地看着我们哩!
玉女开怀是三清山至纯至美的象征,坚硬石峰却呈现出丰腴柔美的形态,举世罕见,造化之奇可见一般。三清山的景观有四处禁忌,此一处禁忌是看得摸不得。大家看,这处景致象什么?我不说,大家也明白。玉女开怀和金童开泰(又名火箭石),是三清山的一对绝景,是男与女的象征。
马头石,这是匹天马,是陪伴唐僧西天取经的白龙马。它得道成仙之后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一天三清祖师召集众神讲学,仙禽神兽都不得缺席迟到,可唯独这匹天马照旧我行我素。结果,便罚它在这里值班站岗,保护游人。
太清台上做回仙。三清山风景迷人,云雾多变,群山时而被云海淹没,时而成海中岛屿,时而破雾而出。景是动态的,山石是活的。不得不惊叹——美哉!三清山!
“仙翁唱歌”。这石壁的上部分是不是象位仙翁的头像?那他在做什么呢?他真的在唱歌吗?你接着往下看他凸起的肚子下面就知道了。其实,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济公尿尿”,说“唱歌”,就是为了避讳,用了一个常用的代名词而已。景,的确很绝。导游说,这个景男人看了羞答答,女人看了笑哈哈。
玉台,相传这里是女娲补天炼石的地方。当年补天没有用完的彩石,散落在三清山,“玉台”便是其中最大也最漂亮的一块玉石。据说,每当月白风清的夜晚,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仙女们歌舞。玉台也是三清山五大观景点之一,更是看日出日落最佳的地方。尤其是雨后初晴,红日从万顷银波中一跃而出,霎那间天地辉煌,磅礴之势不是用言语可以形容的。可惜我们今天运气不佳,雾锁三清。
离开玉台,我们走进三清山的杜鹃谷。这是一条长满了高山杜鹃的山谷,所以叫做杜鹃谷。说起杜鹃花,大家就会想到那种丘陵山区的灌木杜鹃,也叫映山红。可这里的是有着上千年树龄,高达数丈的杜鹃树。三清山的杜鹃树有一个特点,都倾斜着身子,象古代的女子在道万福,三清山的松是豪放派,三清山的杜鹃是婉约派。黄山有迎客松,三清山有万福杜鹃。由于三清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些杜鹃树,枝杆特别坚硬,倔强有力;据导游介绍,这儿的杜鹃花更是奇特美丽,不仅有猴头杜鹃、云锦杜鹃、鹿角杜鹃等十多个品种。最令人叫绝的,一是“十月怀胎”。这里的杜鹃每年五月开花,七八月花一谢就又长出新的花蕾,到来年五月再开花,正好要孕育十来个月;二是变色。花初开的时候是红色,继而变为粉色,后又变为紫色,最后才变为白色。有人为这种奇观写了首诗,叫做:五月三清花如海,红粉紫白次第开;游人举目杜鹃树,万种风情涌上来!希望明年5月,我能再来,不为别的,就为了杜鹃花!
五指峰,可我怎么看也没数清楚哪五指。天狗望月。这条天狗,据说是西王母派下凡来给女神作伴的。它还算是恪尽职守,没有离开过女神一步。但有时也免不了会思念在天宫的伙伴们,因而老是抬头望着天。金龟出海。真的是一只巨龟啊!
东方女神,三清山最具代表性景观,海拔1180米,通高86米。面容清秀,长发飘逸,端坐在三清山上,栩栩如生,楚楚动人,魅力无穷。整座山体造型就像是一位秀发披肩的美丽的少女端坐在这里,深情地注视着人间,她的手上捧着高约一米、树枝凌空伸展、四季长青的一对青松。她的四周有松树、杜鹃花。天然浑成,美妙万分,完美无瑕,无与伦比。因为人们把她看做是春天的化身,所以大家又把她叫做“司春女神”。在三清山,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位女神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叫瑶姬,她在天宫是金童玉女的总管,而那条巨蟒,本是大山的儿子,一个英俊的樵夫,一天,瑶姬到凡间游玩,在三清山遇到了樵夫,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海,从此,瑶姬常与樵夫幽会,事情被西王母发现了,雷霆大怒,用法力将樵夫变成一条巨蟒,压在山下,瑶姬知道后,不顾一切下凡来到人间,痛不欲生,终于化成这座山峰,永远厮守在情人的身旁,随她来的一对金童玉女,也化作两棵青松,依偎在瑶姬的怀中。
巨蟒出山,三清山一大绝景。第一是“象”。看过的人没有哪个不拍手称奇的。(还有更奇的是,有位摄影师放大从空中拍到的巨蟒峰的照片,发现蟒的头部有四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把它翻译成汉文,竟然恰好是“蟒的形象”这个意思。)二是它的“绝”。巨蟒峰凌空独立,高达128米。它头部大,腰身细长挺立。据测量,中间最细的地方直径不到7米。石峰上还有好几道横断的裂痕,感觉随时都会断裂倒塌似的。可它风风雨雨经历了亿万年,照样巍然屹立,这不能不说是世界一绝。近年来,世界各地有不少的攀岩高手慕名来到三清山,想在巨蟒峰的绝壁上一试身手,但最后都只好“望峰兴叹”!2002年世界攀爬顶级选手法国“蜘蛛人”阿兰•罗伯特来到三清山。他也只爬了15米,最后无功而返,事后他惊叹道:穷我一生也无法攀登!他还说,从一个攀岩选手的眼光看,巨蟒峰是中国的代表景观。
万笏朝天。古时,文武百官上朝,手上都要捧着一块狭长的板子,用来指画或者记事,这板子就叫做“笏”。神仙朝觐天尊也象人间一样用的是笏板。元始天尊在三清山举行千年一度的封神大会,各路神仙都来了。神仙们生怕封神时自己被漏掉,一个个把玉笏举得高高的。结果,就成了我们眼前的景象。万芴朝天是典型的指状峰墙景观,它由7座排列整齐的峰岩组成,单体厚10到15米,宽30到60米,高250米左右,在海拔1300米的高度上拔地而起,直插云天,为三清山珍稀景观。
企鹅献桃。生长在北极的企鹅在三清山翩翩起舞,向西王母献寿,旁边就是蟠桃会上的仙桃,三千年才结一次果,吃了长生不老。
三龙出海位于南清园景区,在禹皇顶观赏,气势最佳。三座造型奇崛的山峰,状如三条巨龙,从山谷中腾身跃起,横空出世于云霄间,大有破空而去之势。这三根峰柱都高达60米以上,据说这三条龙是道教通天教主的三个孙子,在西海谷底修炼成型的时候,碰上了禹皇顶三教封神。它们为了讨封号,立刻就冲出海面。你看,它们冲天而起,气势浩荡,吞云吐雾,真是少年得志。
象鼻山。这是我给它起的名字。
独秀峰。三清山的山峰大部分都伟岸挺拔,气势恢宏,只有这座峰特别秀气,亭亭玉立,独自静静地站在幽谷中,所以叫“独秀峰”。有人说,她就象是“一见倾人城,再见倾人国”的美娇娘,令人百看不厌。
一线峡。峡长29米,峡高近50米。这是巨蟒撞开的一个峡口。当初,西王母为了不让女儿瑶姬同樵夫相会,将樵夫化作巨蟒,还特地搬来一座大山来阻隔他们。但巨蟒竭尽全力,撞开了山峰,想从这里去与情人会面,但最终还是被西王母压在了宝塔峰下。
步云桥的结构是充分利用了山岩之间的跨度,采用了钢筋支撑,既简单又美观。在步云桥上,清风流云,让人神清气爽。
仙人指道。传说宋代时原信州太守王鉴的后裔王霖立意在三清山建座道宫。他带领工匠们翻山越岭,到此却竟无路可通,只好露宿风门。清晨时,他发现左边山峰居然伸出了一个巨大的手指,指向重重迭迭的山岭。王霖心领神会,沿着手指的方向,果然找到一条采药的山道直通岭头。他就发现了三清山这块风水宝地。其实要叫我说啊,那是仙人给我们指道。指什么道呢?指登天之道,指做人之道。那是三清道祖在向你指点迷津:人要心如大海,容纳百川,神比三清,超脱自在。
又见玉女开怀。也有人说那叫白头偕老。最左边的叫“随便”,因为它躲在一边唱歌呢,它提醒我们诸事不可随便。
阳光海岸位于三清山的东部,所以又名东海岸,是三清山十大景区之一。始建于2005年1月28日,竣工于2005年8月。是三清山继西海岸成功开发后的景区第二条高空栈道,总长3600米,平均海拔1600米,南起三清山中心景区南清园禹皇顶北面下方的一线峡,北至道教圣地三清宫景区九天应元府南的红花油茶谷,并由此连接三清山西海岸景区、玉京峰景区,构成了三清山核心景区游步栈道高山环游体系。漫步于阳光海岸之上,脚踏浮云,身披雾纱,犹如遨游于仙境之间。放眼望去,远处奇峰怪石、高山石林等壮丽景观尽收眼底,是观赏三清山东部瑰丽风光的最佳之处。阳光海岸景区可看以下奇观和景点:日出、壮阔云海、百里松林、惊险刺激的悬索桥、透明玻璃(乾坤)观景台、五老拜三清、渡仙桥、玉光亭、曹国舅悟道、天聋地哑、幽深峡谷、不同角度的东方女神和巨蟒出山等等
国舅悟道。一个长衫飘飘的古人,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态.表现的就是曹国舅在山中独自修行悟道的场景。曹国舅是八仙之一,他是曹太后的弟弟,自己的弟弟杀人之后,因为是皇亲国戚,所以不受国法制裁,曹国舅深感耻辱,于是就隐居深山,洁身自好,潜心修道。后来遇到了汉钟离、吕洞宾,为他的高洁的情操所动,把他引入仙班。
这儿的松树和黄山的迎客松好有一比啊!这是不是也可以叫梦笔生花?换个角度看巨蟒出山,这次是彻彻底底的醉了!感觉雾中的景比晴天的景更有意境,更耐琢磨。置身其中,当时的直觉就是我已成仙。
这是乾坤台,为什么叫乾坤台呢?因为乾是天,坤是地。那么,站在这个观景台上,请低头看,看到什么?是陡峭的山崖下的万丈深渊,再仔细看,倒映在脚下玻璃上的还有我们头上美丽的蓝天白云。当然还有站立在天地间的你自己,所以说这是一个天地人合一的乾坤台。乾坤台是用双层钢化玻璃做的,它的承载力是每平方米400公斤,大家可以安全地站在上面,虽然如此,但是敢站在上面的人并不多。即使站了上去,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正是:钢架玻璃乾坤台, 脚下乱云悬崖外, 凌空成仙今日事, 谁敢上去作仙拜。
母子石。这是一对母子, 舔犊情深。 据说这是白娘子刚刚生下了孩子,知道多管闲事的法海要把自己压到雷峰塔下了,她不舍得自己的孩子,默默地看着自己幼小的孩子,伤心欲绝。
玉光亭。宋朝的宰相王安石,路过三清山时,曾写过一首诗《题玉光亭》:“传闻尺玉此埋湮,千古谁分伪与真。每向光亭风月夜,更疑山水有精神。”王安石听说玉光亭是神仙埋美玉的地方,在清风明月之夜,坐在亭子里,觉得山水奕奕有精神,那么玉光亭中的王安石就更是精神十足了。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小憩,还可以听听高山草甸的潺潺流水,真是山水养精神。高山草甸、小桥流水,这在花岗岩的高山上,是十分少见,十分贻情。这个亭子的木料和游步道听说是由俄罗斯西伯里亚进口的松木,经过防腐处理,可以五十年不腐烂,是现代科技的产品,不知是否属实。
渡仙桥长26米,宽1.2米,可以同时承载30人。过渡仙桥是摇摇晃晃,优哉游哉,赛过神仙,很是刺激。当然还需要一点点胆量,如果没胆量,那就沿着悬崖边的栈道行走吧。
叩首松。走在栈道上,时常会有松树横在路上,你得低着头才能钻过去,因此人们称这些松为“叩首松”。
站在阳光海岸极目远眺,只见山漫烟雨,岭横游云,在茫茫烟雨中浮现着深黛色的山峰,云奔山欲摇。山很美,石很俏,不停出现的奇峰异石,每处都有生动而写实的名字,而每个名字背后又有一段传奇。不必去强调故事的逻辑与怪诞,只需要沉浸在这大山的怀抱里,风景入画,人也入画,心绪随着这一路的风景,也如同这无尽的云海,越展越开,直到海天尽头,直到一片空白。。。。。。
有人说,三清归来不看黄。本来我一直认为太夸张了,世上还有什么山可以和黄山相提并论的?可是,眼前的画面,由不得你不信,三清山真的是“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 我们走在三清山上,早已融入画中,宛然成仙。
出了阳光海岸,我们来到三清福地景区。三清福地是三清山中心精华景区之一,是三清山道教人文景观集中荟萃之地,是与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相得益彰,交相辉映,锦上添花,中华名山大川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宝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露天道教博物馆”。陈运和诗《三清福地》如此称“莫非九天园林已移到三清福地 莫非三清福地已飞进九天园林 九天---三清,福地---园林 结合成一个人间仙境 古松、寺院、碑塔、石雕 都在藏风聚气的旷野再显神韵 灵巧的构思,精美的布局 永远属于这宝盆盛着的工艺珍品”。三清福地海拔1500多米,景区总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在三面环山,一面开口,虎头山伏踞于北,九龙山盘蟠于西,中间有三口天然大蓄水池,面积广达6000平方米的一洼高山盆地里,三清福地风生水起就坐落在其间,浑然天成。这里,花岗岩峰林争相峻峭,冰川遗迹极尽奇妙,山高林密,清纯的空气沁人心脾。春夏里满山杜鹃姹紫嫣红,秋冬间满目松青柏翠竹黝;晴日里放眼环宇碧空清澈,雨濛中福地朦胧尽现云腾雾绕。晨昏之间,苍松摇曳凤鸣鹤舞,丹井甘润玄泉汩歌,终日里古观清静香音渺渺,长年间峰连天碧影映湖池,山拱水聚仙氤缥缈,身临其境,实有天上琼山人间仙境感受。自古享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盛誉。东晋升平年间,著名道家、医药家葛洪偕李尚书结庐炼丹修道于此。唐建老子宫观, 元建三清观。明代凤阳府滁州詹碧云景泰年间来三清福地担任三清宫住持后,亲自规划布局,将自然景观与道家理念天人合一,融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于福地,移天宫北斗七星图式于三清,在三清福地辍点命景,浮雕、石刻,兴建起了龙虎殿、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詹碧云藏竹之所、天门华表、天门门坊、风雷塔、“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众多建筑,并重新选址在九龙山口的龟背石上改三清观建为三清宫,又在三清宫前建了座三清宫牌坊。 我们首先见到的是龙虎殿。龙虎殿是元代建筑,位于三清宫景区天门峰东龙首山上。殿以花岗石干砌成鳌顶式,以20条小方石柱圈成一座无顶殿,宽6.25深,深7.15米,高3.4米,范围44.7平方米。正殿前为石构牌坊式殿门,殿内中、左、右各有石神龛,上供石雕神像21尊。神像大部分残缺。殿前有石龙、石虎,故名龙虎殿。整个建筑未用一滴砂浆,朴质而富有野趣。
九天应元府是三清宫景区明代道教按八卦迷宫布局古建遗留之一,蕴含深厚文化隐义,其命名和建置独特,为其他道教名山所无。九天应元府为雷神所居之府,俗称雷神庙。九天应元府为一花岗岩石干砌小殿,明代建筑,宽1.86米,进深1.24米,台座高0.9米,通(脊)高3.15米,面积2.3平方米,中部四面通风,顶上歇山式结构,造型粗犷。正面额坊上刻有“九天应元府”五字,两旁殿柱上有楹联石刻但字迹已模糊难辨。内供石雕神像三尊,主像前置石香炉,神像头在文革中被毁。
不久,我们冒雨来到三清宫,这里是三清山人文景观集中的景区,只有游览三清宫,才能发现道教文化在塑造三清山的品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三清宫宫门石坊上刻有:“登殿步虚升太虚上之无门;入门求道悟真道玄之又玄”。左右各有小石殿,内供“灵宫”“魁星”石像,造型威武。前临“净衣”、“清华”、“涵星”三口天然大水池,后有千年古木万松林,东有龙首山为天然屏障,西有虎头岩卧伏拱卫,龙盘虎踞,气势非凡。三清宫大殿很奇特,是座南朝北,面对天门。正殿分前后两进,前殿有三个大门,当中大门上方有直匾一块,上书“三清福地”。两旁有石刻对联:出句为“殿开白昼风来扫”对句为“门到黄昏云自封”楷书。殿内正中供奉道教鼻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尊雕像,大殿石柱上刻有“三天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楷书对联。后殿为观音堂,供奉观音、王母。三清宫景区古建筑群的“先天八卦”布局方式非常值得细细玩味,它是整个布局的核心,其它建筑围绕这个核心往八方辐射,各占一卦的位置。三清宫景区的景点造型设计非常特别。这里的建筑规模都不大,但在造型上却有很高的造诣。风雷塔的设计、龙虎殿的选址等,都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运用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人文、自然景观浑然交融,不分彼此。
虽然时间尚早(此时才2点多),可是雨在不停的下,本想攀登三清山最高峰玉京峰(1819.9米)的计划只能取消了,趁现在雨不是太大,赶紧扎营。扎营完毕,天色尚早。我和心语无声信步在周围闲逛,沿木栈道向松林深处探访。“流霞桥”,只见石碑不见桥。倒是远处的几株苍松颇有气势,吸引我们前往。原来这就是三清山著名的连理松和华盖松等等。
远眺三清宫露营地,颇有几分仙境的氛围。在这种环境里露营,那感觉,那心情,您说呢?
飞仙台位于三清宫西北侧虎头山上,紫烟石西下方,“伏魔上相”崖壁北上方十余米,距三清宫约400米处,置于后天八卦“乾”位。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是仿印度早期塔式,结合中国南方古代传统建筑形式,由台基、台身、台顶三部分组成。全部用花岗岩砌成。正方形二层基座,宽2.7米×2.7米。台身分两层,下层六面六门,高0.82米,由12块长方形花岗岩石块作莲瓣形开光构成;上层高1.58米,圆形,开四门洞,由8块岩石也作莲瓣形开光构成,但瓣尖不像下层垂直平竖,而是逐渐收分到台顶,与盖顶复钵下层弧线连成一体。原上置八宝葫芦合成台顶,台总高5.33米,寓道教三清四御之意。台西南侧一面基座石上横刻繁楷“飞仙薹”三字。飞仙台是道教用作迎仙、会仙、飞仙的重要建筑。民间传说每年八月初一玉皇大帝要在玉京峰举行群仙会,各路神仙来三清山聚会时,都要到飞仙台处小憩,眺望此处四周峻美壮丽景色,因而得名。三清山飞仙台的建筑型制特别,台的基座和下半部为道教形制建筑,中层六门六合,上层四门四方,寓三清四御,统领环宇。台的上半部为佛教形制建筑,圆弧形莲瓣状收分至台顶。“莲”,碧洁无染,象征佛教莲台宝座,佛法无边,功德无量。南京的明孝陵和凤阳的明皇陵都刻有相同的莲花座特征符号。三清山飞仙台将佛、道两教建筑形制的特征符号巧妙地融合于一身,为我们留下了三清山古代道教建筑融合佛教建筑的又一文化遗产,建筑奇葩。
紫烟石位于三清山对面天门峰西岗之巅,海拔1568.7米,体积约600多立方米,四面临空。拾级而上,顶端较平坦,中间原有石亭,现只有遗迹。这里视野开阔,无任何阻挡,是赏景的极佳点。不过四周无任何保护设施,所以站在上面切记要加倍小心。据说站在石上远眺,玉京峰、龙虎殿、风门、老子看经峰、西海群峦等四方景色一览无遗。当旭日东升,夕阳西下,霞光映天的时候,岩石峰峦,雾霭岚烟一片丹红,绮丽壮观。古人按这里的自然景色,在石壁上镌有“紫烟石”三个楷书大字。只可惜,此刻站在石上的我,细雨霏霏中,只能看见苍茫的云雾,哪来紫烟。紫烟石上另有一块一米高大的浮石,相传,当年潘公(雷神)站在这块石上摇旗作法,成为镇山神主,故称“摇旗石”。现石上有两只脚印和一个旗杆洞。
天门峰位于玉京峰西北,与灵龟峰对峙,两峰中间是三清福地三清宫的要隘天门。峰居三清宫北,形家乾亥为天门;又《老子》有“天门开阖”语,道家指心或鼻孔为天门,故名。天门峰海拔1568米,地形高旷,攀登天门要爬一段峭壁到达峰顶,因岩石难登,古人在石壁上刻有“天梯”两个大字。峰顶是一巨大花岗岩体,光洁平坦,有数百平方米。站在顶端石上,视野开阔,东海奇观,西山夕阳,北坡层峦,南面主峰,尽收眼底。脚下三清宫,清华、净衣、涵星三池,九龙松林,一览无遗。
天门华表,位于三清福地北面天门牌坊(可惜拍虚了)之南。东西各有一根花岗岩石柱冲天凌云而立。石柱顶端蹲踞有石雕“狻猊”一对,今仅存西侧柱顶一只。华表石柱正北面刻楷书楹联:“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从此处往下,便是三清山传统的起于汾水的北部登山道,据说年久失修,很险。
离开天门,我们继续前行,不远处是王祜墓。王祜墓(艮卦),民众尊王祜为三清山开山始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王祜“升天”之日,均设灵祭祀,举行“升天大典”活动。但他的墓规模却比詹碧云墓小许多(原因后文叙述),这也难怪密设伏羲和周易两重八卦玄奥迷宫,深藏密隐帝王陵宫于七星覆斗之中,形成并遗存下了道教建筑和皇陵建筑合二为一,颇具神密色彩的古建石刻文化。
风雷塔离王祜墓不远,原为王祜墓的附属建筑,当时是为避山口之风而建,故名“风雷塔”。风雷塔周围苍松挺立,景色绮丽。这里东面临壑,视野开阔,是观云海看日出的好场所。风雷石塔,按后天八卦图属于“震”方,故名“风雷塔”。塔身全部为花岗岩琢成,塔高2米,共分七层,为六面垂檐形,玲珑精致,历经狂风暴雨,雪压冰侵,呈钢铁般黑色,至今完好无损。奇特的是它的构思设计巧妙地运用了道教的“变易”原理,也就是通过日月运行的变幻,云海雾涛的变幻,风雨晴晦的变幻,最充分的展示出塔的神奇与壮观。
纠察府在“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北前侧,“螣冈”石刻前旁一米处,明代建筑。因正面额枋上刻有“纠察府”三字,故名。纠察府布局和设置为中国其它道教名山所无,其建置为三清山所独有。纠察府是一座石砌微缩府殿。花岗石结构,宽2.08米,深1.26米,脊高3.25米,面积2.62平方米,内供身着明代文官服饰石雕神像6尊,殿前左右傲立有石雕武士翁仲2尊,脚踏软靴,神态雍容华贵,着明代皇家锦衣卫装扮。按道教说法,王灵官原为玉枢火神,后被奉为护法监坛之神,保法护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按理应将王灵官供奉于“纠察府”内让人朝拜。可“纠察府”内供奉的却不是王灵官,而是身着明代文官服饰的石雕像6尊,门口还站立一对武士守卫,俨然是等级尊贵的官府衙门的象征,而非是供菩萨的小庙。再从其名称来看,供神的庙不叫纠察庙而称做纠察府,也是别有含义。“纠察”是举发检察,弹劾官吏过失。“府”在古代是国家储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如府库,后引申为官署的统称。联系历史,在“螣冈”前设置纠察府,就犹如在宫廷御前设置“都察院”(御史府)、“六科都给事中”、“锦衣卫”一样,是借道教府殿建筑为名,隐藏举发,弹劾篡权谋位逆贼,维护皇权统治之中央重要机构---都察院(御史府)的象征。暗隐着建文帝的治国思想,属于体现詹碧云墓具有帝王规制的礼制建筑。
在现在的三清福地管理处院内有一眼井,用石板铺地,直径米许,深约丈余,其水清冽,终年不涸,此为葛洪和李尚书所掘的丹井,故名“古丹井”。现在成了我等驴友的饮用水源,当年丹炉紫烟将上面一块巨石熏成紫色,“紫烟石”也因此得名。
“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全真派道士的羽化坛墓。它是三清福地除三清宫以外最大的明代古建筑,位于三清宫东南侧270米处,处于八卦“巽”,即“巽山乾向”位置。陵园是花岗岩建筑,地面水平距离纵长25米,宽8.55米,前后高差13.25米,总建筑面积210平方米。陵园前后四进院式,每层以石栏相隔,栏柱上雕有雌雄石狮等。雌狮怀抱幼狮,象征子孙源远流长。雄狮脚踩圆球,寓意寰宇一统。陵园构造因山制形,拾级而上,前陵后寝,共有五层,或五级或九级台阶,含“九五”之尊。陵墓规制和建筑风格与南京明孝陵(朱元璋陵墓)十分相似,具有皇家气象。三清福地中,有自称三清山开山之祖的道士王祜(1423—1515)的坟墓。坟墓的位置并不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宣武后朱雀”的风水观念,在三清福地的位置并不理想,据说墓前平地的石墙就屡被雨水冲垮;形制上,王祜墓也远远不及“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开山之祖,甘愿葬身次要之地,形制不敢超越不远处的一座陵园,足见这处陵园主人不会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等闲之辈。王祜墓附近,路边岩石上刻有“方豪上”三字,暗藏建文帝的复国信息,其中“方”指因拒绝为朱棣登基草诏而被灭十族的大臣方孝孺。一座小型石庙宇前石香炉上的款识“弘治丁巳”,暗指朱允炆,因为朱允炆生于“丁巳”年。一处地面岩石被简单刻成鼠身上附一小龙,表达的是报复之意:龙镇压鼠。朱允炆属蛇(小龙),朱棣1360年生人,属鼠。三清宫前牌坊上的一幅石刻对联,“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天颜”用于指帝王的容颜,而当时三清宫住持詹碧云正好身处咫尺之地。三清宫大殿石柱楹联,“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三元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传说是建文帝隐身三清山时所题,口吻符合。三清宫大殿门前的“清静”方形水池底部有一条石龙,整个构成“囚龙”之势,囚龙两须,跟朱棣画像有两撇长须相似,囚龙四爪,合乎朱棣排行老四。“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詹碧云系“江浙滁州”人,即今安徽省滁州人。滁州凤阳是朱允炆的老家。詹碧云应该就是朱允炆的化名,“明治山”暗指曾经治理过大明江山,“藏竹”并非藏着书册典籍,“竹”谐音“主”,即皇帝。整座陵园的建筑,处处体现出九五至尊的意思,建筑风格与南京的明太祖皇孝陵十分相似,实际上是暗藏让人瞻仰曾经治理过大明之人的意思。陵园东北侧,一处山岩上刻有“螣冈”二字,螣即蛇,民间又称小龙,不但与朱允炆属相(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农历丁巳年)一致,也跟他即位时年仅21岁可谓“小龙”相符。詹碧云墓上的七级石塔的石刻文字,佐证了墓主建文帝的身份。石塔正面石刻为“昊天玉皇上帝”,石塔背面石刻为“十方敕苦天”。如果以詹碧云仅作为一个全真道在三清山的住持身份,不可能如此胆大妄称自己是“玉皇上帝”和“十方”道家领袖。只有具帝王身份的朱允炆,才敢冠以“皇上”和“十方”领袖名号。很明显,墓主人以皇帝自居。詹碧云墓前三重城门——天门、千步门、百步门,也一样具有磅礴的气势。千步门、百步门是城堡微缩之形,可视为皇城之门。天门旁的一对华表,镌联“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大气磅礴,纵览天下,符合建文帝朱允炆寄身三清山的豪迈气慨。詹碧云墓前,沿途在石崖上凿岩为龛,依次雕有身着明代官服的共21位人物石刻像或神像,可视为效忠于建文皇帝的文臣武官。另外,詹碧云墓的无字青石墓碑,是否如武则天陵墓前的无字碑一样,象征着他漂泊流亡、隐身入道、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雨越下越大,我们也抓紧时间赶回营地休息。今天,我们享受了雨中晚餐的情趣,相信,这会是我们一生中一个难忘的记忆。由于天雨,我们早早的钻进帐篷,听音乐,玩游戏,刷微博,发微信。。。。。。等待天明。希望雨早点停,明天会是一个灿烂的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