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舜歌山源涉舜帝辩考
周 元 桂
众所周知,来安县白鹭岛生态旅游区之恋子湖畔,立有一尊舜帝塑像,给景区增添了人文内涵。塑像是因白鹭岛之北的舜山(舜歌山)得名渊源于舜帝之临境,据而立之。舜乃上古时的圣君之一,生活在4000年之前,先秦之前无正式记载。《史记》中虽有明确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也是据传说“去粗取精”而史料之。但我国民间关于“历山”、“雷泽”、“河滨” 所在方位的传说纷纭,史家也不能凿凿鼎言。传说舜帝躬耕的地方很多,除“历山”说之外,还有舜耕山、舜安山、舞皇山等等。这“等等”之中,尤以说“舜耕山” 为多;这“多”字之中,很可能因口误包括了来安的舜山(舜歌山),但又不一定。笔者这里以一据之考,理推舜歌山得名,源于舜曾临来安境有很大的可能性。 舜帝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传说舜幼年丧母,其生父、继母和同父异母弟(象),一同千方百计地谋害他:曾令其修谷仓而纵火烧之,又曾令其掘井而于土填埋之......都被舜机智地逃脱。但舜对此毫不怨恨,依旧孝敬父母。舜这一故事,后被编入《二十四孝》之第一孝——“孝感动天”。古时孝乃大德,加上舜少时便有智慧显大才,被当时的圣君尧帝看中,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嫁给舜。后来又进而将君主之位禅让给舜。舜不负众望,大显贤能,成为杰出的君主(部落联盟之首领)。上古仁君,后世也常以“帝”称之,但这与秦朝及其以后的“皇帝”不能等同。尧帝、舜帝时期,不存在金銮殿、三宫六院、圣旨、诏书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舜不是还耕(种田)、渔(捕鱼)、陶(烧制陶、砖)吗!彼时君主的职责主要在于感化、教化、导悟百姓,使百姓会利用天时地利谋生存。其感、教、导之重要手段是,一靠以身作则而楷模之;二靠音乐(与民同乐)而濡染之。故而,舜帝手下有两个重要助手——夔和龙,前者为乐官(为了“能”),后者为谏官(为了“贤”)。传说舜的两个妃子,不仅年轻慧丽,而且善音乐,她们使用的乐器是精美无比的古琴。舜的领导团队之优势是,君圣、妃贤、乐美,特别受百姓欢迎和爱戴。 舜经常出巡全国各地,以音乐交融于百姓,寓感动、教化于乐,使百姓开化于调教之中。君民谐融之乐,乃轰轰烈烈之大事,故而但凡舜到过的地方,后世通常会出现与舜有关的地名,以灵其地,以杰其人,以励其志。我县之舜山得名当与此有关。舜山乃“舜歌山”之简称,但舜歌山并非“舜耕山”之别读音。许多写地情史况的文章,将舜山说成是“舜耕山”的简称。这是因为关于舜帝的传说,都提到舜曾“躬耕”于某地,使得“舜耕”二字常被撰文者想当然地信手拈入文中。道光十年版《来安县志》之“山川”栏明确写道:“舜歌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有两泉,一东流可资灌溉,一自西麓吉祥庵后石缝中出。”曹寅在《尊胜院碑记》中也说“尊胜禅院在来安县北门外二十五里的舜歌山下”,说明山名“舜歌”由来已久。笔者读有关史文而知,与舜帝有关的地境命名中,未曾看到有其它“舜歌山”,故而我县的“舜歌山”,可能是独一无二。山名之“歌”字,不仅迥异于纷纭之“舜某山”,更与舜帝教民谐民之“乐”字相契应。从而使舜歌山得名于舜帝曾临境之说的可信度大大提高。至此,考推逻辑已基本允许说:今塑舜帝像,乃“名正言顺”也! 由此,进而很容易联想到:舜乃古之第一号大孝子,自古便受到重孝德的儒家们极力推崇。舜歌山之一个“舜”字,对邑人之孝德教育和影响必然很大。北宋时,邑北石固山下苟家庄,曾出现一个大孝子——苟与龄。苟孝子不仅受到宋徽宗的旌表,而且被先后载入《宋史》和《明史》。这与舜之孝德的楷模影响应不无关联。而且此孝德之感化绵绵深远,直至明清,吾邑仍孝子辈出:明成化年间,来安籍都督吴亮之子吴绶,曾因至孝而被举荐做镇抚官;明正德六年,邑民孙恕陪同在贵州做吏员的义父以尽孝。不久,义父母相继亡故,孙恕“跋涉万里,负骨归”;清朝时,邑民王金曾“父病,割股以疗。母病亦然。及父母殁,每夕卧墓侧(乃苟孝子之第二也)”。 行文至此,笔者不无感慨地顺言几句:天长市古之孝子朱寿昌与吾邑苟孝子同为北宋时人,前者载入古《二十四孝》为第二十三孝。后者则先后载入《宋史》和《明史》,且曾受到朝廷旌表(立牌坊,挂匾额等),与前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来安又圣圣然幸涉古之第一大孝子——舜帝,乃古孝道尤为突出之县。但天长人早在秦栏打造“孝子之乡”而使孝芒四射,而吾邑两位孝之“巨子”,确锁在深山人不识。既惜且憾也!面对毗邻之先,虽不宜亦步亦趋,但宜别开生面地搞旅游开发,一扬来安之特色。则吾邑乃秀乎其今,雅乎其古,杰杰然之魅人胜境也!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三中 邮编:239200 电话:13093321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