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403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3-2-1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6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百曲
清朝末年发源于来安县文山乡一带的地方曲种,以曲目丰富、曲调多样而得名,人称“百曲百曲百首曲,百曲百曲百段书”。
百曲形成初期,艺人们多为单人独琴走乡串邻,演唱一些以民间生活小事为题材的曲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唱者逐渐增至3人或5人,伴奏由一把胡琴发展到二胡、笛子、三弦、鼓板等多种乐器并用,表演形式也由刻板的坐唱演变为“该坐则坐,该站则站,能串则串,唱、白结合”。
百曲艺术虽然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成就了自身,但依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仅乡土气息浓郁,而且以诙谐幽默见长,故有“欢喜团子”之称。旧时,农民群众每逢操办红白喜事和寿诞等家庭大事以及举行各种宗教迷信活动,都要事先筹集好款项,由地方上头面人物请来百曲班社演唱,百曲艺人常常应接不暇。
百曲曲本有的以叙事为主,有的以抒情为主;有的以历史事件为题材,有的以民间习俗为题材。由于百曲是在民间歌曲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或十字一句;以七字为主的句式,活泼自由,口语化较强。在板式结构上,既可唱快板、中板、慢板,也可唱流水板,属板腔结构。
民国时期,本县知名的百曲艺人为文山乡的杜夕荣、杜夕山和大英乡的彭正举、贾树坤等,他们演唱的曲目有《劝戒吃鸦片》、《大烟自叹》、《十不全招亲》、《三戏白牡丹》、《虞美人》、《货郎相思》等100多支。抗日战争时期,杜夕山还创作了《延安出发》、《抵制日货》等新曲目。
50年代和60年代,文山乡文化站经常组织百曲艺人为群众演唱。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老艺人相继去世。由于没有重视对百曲艺术的挖掘整理工作,许多书目和曲调已散失无存。
舞 蹈
本县民间舞蹈主要是灯舞和歌舞,其中灯舞更具地方特色。南部地区有秧歌灯、骨牌灯、船灯、双喜灯、龙灯舞、玩麒麟、河蚌舞等;北部地区有跑旱船、踩高跷、车子舞、跑驴等,总计约有40多个品种。南区灯舞道具制作细致精巧,歌唱与舞蹈并重,表演细腻委婉,歌曲曲调多为优美的民间小调;北区灯舞道具多为大块的色彩、满蓬的花朵,表演以动作为主,粗犷奔放,不受场地限制。即兴表演为南北两地区的共同特点。
建国以后,经过挖掘整理、推陈出新,出现了一些较好的灯舞作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记载如下:
秧歌灯
明朝末年发源于本县广大乡,是由农民对“神灵”的祈祷活动发展起来的。起初以唱为主,伴以极简单的动作,后来形成了秧歌灯雏形。清代,秧歌灯歌曲曲调和演唱内容较前丰富得多,伴奏乐器已有笛子、二胡、四胡、琵琶、三弦和民间锣鼓。
秧歌灯的曲调丰富多彩,抒情悦耳,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歌词通俗流畅,动人以情。由于以上特点,秧歌灯很快流传到滁州、全椒和江苏省六合、江浦、浦口一带乡间。群众自诩秧歌灯“有九腔十八调,调调有花色,三天三夜唱不完,唱转头不算本事高。”
秧歌灯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歌舞,以前均在广场演出,上场人数多则82人,少则32人,角色分为“主伞”、“鞑子”、“包头”。主伞为灯头,持串铃领舞;鞑子为男角,服饰为箭衣、马褂、圆顶卷边黑色帽,脑后垂长辫,脚穿短筒靴;包头为女角,身着彩色大衣襟褂子,脚穿彩鞋。主伞服饰与鞑子相同。其余男女表演者均手持纸扇和荸荠形彩灯。
秧歌灯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和“小场子”之分。“大场子”中的队形有“串花阵”、“金龙盘柱”、“二龙戏水”、“剪子交股”和“叠罗汉”等;“小场子”的节目有“姜太公钓鱼”、“小放牛”、“对花名”、“看灯”、“卖杂货”等。无论是“大场子”还是“小场子”,都具有“灯中有戏,戏中有灯,边唱边舞”的特点,故秧歌灯又叫“雨夹雪”。
1957年1月,本县排演的《秧歌灯》作为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节目,获得表演奖和挖掘整理奖。1959年,该节目经过加工,又参加省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并赴北京为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等16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演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