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的一场“中国梦” 周元桂 公元1279年正月,在元军的征讨、追剿下,南宋灭亡。其实,早在1276年,南宋已奉表投降。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南宋旧臣组织义军、乡勇,顽强反击元军,同仇敌忾坚持了三年时间。彻底亡国后,南宋遗民们忠于故国的怀旧情绪无比高涨。其中最著名的是郑思肖。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的杭州,元兵压境,危亡在即之际,郑思肖悲愤满腔地写了《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其一曰:“力不胜于胆,逢人双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此乃诗中最早提到“中国梦”的记录。诗之概意是:在这无力挽救亡国之际,唯有垂泪饮恨,但内心却萦回着强国之梦,思绪总爱默念《诗经》中的“下泉”诗。离人较近的太阳(指宋室)还看得见(指在心中),遥不可及的高天(指何时能强国)就无法知道了。我天天朝着南方(指抗元最顽强的广州一带)向义军跪拜,祈望他们能凯旋!“下泉”诗乃《诗经》之名篇,其主要表达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诗作者郑思肖(1241—1318年)字忆翁,号所南,其名与字号都乃宋亡后更取的。“思肖”即思赵(趙,宋室姓氏),亦即思宋也!“所南”表示永远以南方(故国)为居所处。在郑思肖的意识里,视金、元(都乃外族)为番邦,汉人之国度(大宋)为中国。“中国梦”即祈盼恢复大宋。不仅如此,郑思肖画的兰花,都裸露其根(不画泥土),以示故国的疆土已被掠夺。更有甚者,郑思肖的失国之痛一直梗梗然终身。例如,他曾借机罔言元廷将人分为十等,知识分子为第九等(九儒),其社会地位低于妓女(“八娼”)而仅略高于乞丐(“十丐”)。致使后世史家真假难辨,谬继讹传,旨在诋毁元廷。清乾隆时翰林院编修赵翼,就在《陔余丛考》一书中认同了郑思肖的说法(也可能是他姓赵的缘故)。 凡此种种,足见以郑思肖为代表的南宋遗民们,怀念故国之情无比浓烈,这一具有鲜明民族象征色彩的怀旧心声,乃强烈的爱国意识。郑思肖的“中国梦”乃恢复华夏故国(驱逐蒙元,恢复大宋)之期盼,惜憾这一中国梦未能实现。而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中国梦”,乃强国、富民、屹世之追求。二者同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涵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梦激励国人振奋而豪迈也! 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话:13093321368 邮编:239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