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路 天 使 周 元 桂 看到马路上服饰亮眼的环卫工们之孜孜劳作,思绪常常会穿越时空,而想到唐朝都城长安(西安)、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二者各自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那广阔纵横的街道上,该有多少清洁工在碌碌然打扫?然而,正史、野史、笔记、杂谈等史书,似乎都无记载(也可能我浅陋寡闻)。但据时代特点,可以想象而知其时清洁工们低贱的情状,无疑与如今堂正而庞大的环卫人群不可同日而语。稍加留意街道上的清洁工,虽属劳碌凡常之小人物,但绝非低贱人物。他们的道德情操有着易被忽视的高尚——屡有拾金不昧、救伤扶残、见义勇为以及敬业殉职等感人事迹见诸报端。仅就他们日常打扫的细节及平和的心态,已足以使人刮目起敬。 据说环卫工们最讨厌秋风舞落叶,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一个秋季要额外增加扫叶之辛劳,他们谓之“扫秋”。始闻此说,闪不经心,转而玩味,忽感“扫秋”二字意味深长,个中一定别有缘由。于是,油生一窥环卫工们的职况和心境的念头,决定寻机采访有一面之交的环卫工老王。五十多岁的老王虽读书不多,阅历却不浅,能说出一些子丑寅卯来。 中秋之后一个晴朗的上午,我兴致勃勃地走向老王的清扫路段,途中就遥望到老王正认真的在树叶疏影光斑与树荫的双重映衬下,悠然地挥动着扫帚,有板有眼地打扫着。为一看究竟,我开始缓步徐行。发现他的路段比其他地方整洁得多,有道是“莫言寻常事,同样分高下!”这忽然让我联想起少林寺中那默默无闻的扫地僧来,似乎眼前之执帚“僧”也满脸禅意,欲扫尽红尘之滚滚杂念,一求凡世应有的美与净,不禁惠心一笑。 与老王亲切交谈得知,原来他每天凌晨四点便开始打扫,直到近午十一点半,劳动量颇大,而且时有恶秽污目和人为塞畅之不悦。但他却乐此不疲,辛辛然、责责然地为街道美容了整七年时间。由于他任劳任怨,成绩突出,常受到表扬和奖励。我好奇地问:“你们有烦恼吗?”“有!烦恼有两大方面”,老王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一是行人乱扔垃圾和你捉迷藏,二是秋风舞落叶,时绕时逐逗你玩。你们读书人讲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则说一年之恼在于秋风,一日之恼在于乱扔。”我惊佩老王的口才,便趁势讨问他打扫有何章法?老王立即不无炫耀地说:“春扫浮尘、夏扫落花、秋扫黄叶、冬扫散土。时令不同,垃圾侧重点也不同,要准备在先。”“有窍门吗?”我追问道。“至于窍门吗,那就很有讲究了”老王如数家珍地说:“横扫平地、竖扫沟缝;有风让人,车来从轻;尘多反手扫,尘少正面匀......”老王越说越兴奋。当我对着他竖起大拇指时,老王又滔滔然起来:“其实,我很喜欢这份差事,特别关心这条路的林荫道,有时我地段的路面扫光洁后,我赤脚在上面走几趟,觉得很舒心。”接着又自嘲道:“无人留心看我们,就自我欣赏。” 诚然,我曾留心观察过道路两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大多对服色极其醒目的环卫工不驻一眸。偶有驻足于路边者,也是拇指一族的缠绵者在打手机或发短信,其目光更是隐晦得旁若无人。其因有二:一因他们是芸芸众生中之芸芸者,乃士大夫意识里的“小人物”,虽昭昭然于咫尺,人们潜意识却屏蔽了他们——熟视无睹。二因他们的职业过于接地气,而今人之心态大多与“地气”渐行渐远,情调与之格格不入也!可见,行人还不如日月风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吾等之城内居民面对此况,憾然也,汗颜也! 此后,我每从老王身旁经过,总要向他敬上几眸,见到他始终从容、坚毅地注目他那“一亩三分地”,有板有眼地律动着。正是他那布满老茧的一双手,扫过春秋,迎来冬夏,送走孤月,迎来朝霞;光阴的脚步在他手中穿梭,岁月之艰辛在他的额前沉淀。再观其形影,觉得他伟岸起来了。由此引发了我的遐想:我国的环保境况尚未能令人满意,但老王赤脚走在自己打扫的光洁路面上以示珍爱,应是一种成就感乃至幸福感的自然流露。他朴真的话语,不卑倒亢的心声,悄显出心灵之高尚,使平凡脏累的劳动者身份别具魅力。俨然一“修心得道”之马路天使也!此乃国人纯厚、善美、勤劳等优秀品质之展现,在华夏大地上诚诚朴朴地洋溢着。而对“马路天使”而言,则兼有汗水去污价更高之洋溢。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 话:13093321368 邮 编:239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