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老师 于 2017-10-8 13:18 编辑
宝宝的玩具越多越好吗? 玩具,是幼儿重要的玩伴,但是玩具太多了,可不一定是好事。 因为玩具多了,孩子看书不再那么专注了,看两页就开始关注别的事;玩玩具也是摸摸这个,又摸摸那个。原来,给小孩过多的玩具,只会助长他养成散漫的性格,这样的幼儿会注意力不集中,见异思迁,兴趣爱好也会变幻无常。建议妈妈收起一部分玩具,一天只玩几个。 让孩子最着迷的“玩具”,往往来自大自然。 一类来源于自然,如沙子(类似的有米、豆子、面粉),泥巴(类似的有面团、橡皮泥),水、冰、雪、石头,小动物,地上的小虫,羽毛、花瓣、树叶,甚至灰尘。它们的千变万化和丰饶质感是人工的玩具所难以企及的。 另一类则是大人们日常使用的东西,电子产品之类。过家家玩具只是孩子无奈的选择,他们最向往的是和大人一样玩真的。一把扫帚,一把洒水壶,一个扳手,一个计算器,就能让孩子兴奋的鼓捣半天。 一个妈妈曾给儿子买过一些昂贵的大牌玩具,颜色光鲜,声光俱全,按钮和机关设计精巧。可是渐渐的,它们大都被儿子冷落在一边,偶尔想起来才去玩两下。当儿子20个月时,在不需父母刻意引导下,儿子每天必玩的是大米、石头,各种各样的笔,各种各样的书,橡皮泥,水,大大小小的球,用各种键盘打数字他几辆就四个轮子加上一块板的小车。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涂鸦如痴如醉,洒大米的安静,踩水的疯狂,是在玩那些电子玩具时从未见过的。也许你不知道这些返璞归真的工作对智力有多少裨益,但它们对孩子情感和人格的滋润,一定是远胜于人造玩具的。 天下的父母只要用心去观察,都会有同样的发现。 让孩子被各种各样人造的玩具包围,要什么得到什么,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幸福。一位美国父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一天到晚不高兴,整天哭丧着脸。爸爸为了让他不缺少快乐和幸福,以为是因为缺少玩具,就买了许多高档贵重的玩具,放在他的房间里。小儿子整天说说笑笑,爸爸认为他不缺少快乐和幸福,不需要玩具,就拉来一车马粪,放在汽车房里,让儿子去玩。两个小时后,这位父亲走进两个儿子玩的地方,大吃一惊。大儿子正在玩具堆里哭呢!爸爸问他:“儿子,你有这么多好玩具,难道还不快乐吗?”儿子哭着说:“爸爸,我一点儿也不快乐,我怕把玩具弄坏了!”这位父亲又走进小儿子玩耍的汽车房,发现小儿子满头大汗,正用一个小铲子在马粪堆上使劲地刨。 “儿子,你在做什么?”父亲惊讶地问。“爸爸,你给我拉来了马粪,我想这里一定藏着一匹金色的小马!”儿子兴奋地说。这位父亲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眼中最好玩的玩具,并不一定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而是可以动手创造的东西。 玩具是有性别差异的。 男女孩子喜欢的玩具是不同的,也不应该相同。小明小时候,最多买的也都是能够组装才能玩的玩具,像拼图、飞机、航模等等。有一次,他组装一艘军舰,老也装不上,一边巴嗒巴嗒流着泪,一边装。装不起来的时候,也不让家长帮忙。反正他知道,不装就不能玩,所以想尽办法装起来。后来,他的动手能力很强。什么电器坏了他一会儿就会修好。上六年级时,自己装了一个五个台的收音机,在区里获了奖。长大了,他成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 玩具会说话。 无论是婴儿还是幼儿,对孩子来说,只能看、只会动的玩具,孩子玩一会儿就置之不理了。因为这些玩具和他们自己没关系。只会发声的电动螃蟹,会发出青蛙、小猫、小狗的叫声,还能发出电话等声音,而且打开开关,它还会在地上转圈爬。 培养孩子肯钻研、有创意的精神才是我们给予孩子玩具的目的。一颗纽扣、一个瓶盖,往往会胜过一个电动玩具。玩具不在多,在于让孩子专心地玩;玩具不在贵,在于让孩子动手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