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老师 于 2019-2-11 07:03 编辑
隔代教育要注意什么? 放眼身边,小区花园里陪伴孩子玩耍的是老人,幼儿园门前接送孩子的还是老人……很多家庭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已经不仅仅是父母,更可能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只是,这些祖父母、外祖父母怎么也不明白,自己充满爱心且无微不至的照顾,怎么就成了孩子日后成长和学习问题的根源? 一、隔代教育的烦恼 父母工作忙碌,将照顾孩子的重任交托付给老人。而因教育观念差异所产成的矛盾,也在各个家庭中随时上演。 一般孩子每次玩完玩具,年轻的爸爸妈妈都会要求孩子自己收拾起来,养成好习惯。可姥姥总是非常及时地帮助孩子将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批评孩子时,老人又非常自然地成为孩子的挡箭牌。这样的小问题非常多,我也试图沟通过,但是老人不以为然。”爸爸妈妈都会经常这么说。 一个很懂教育的妈妈带女儿出去玩,她发现女儿玩滑梯的过程中,牢牢把住滑梯入口不让其他小朋友玩。老人带孩子容易让她‘吃独食’,比如好吃的食物,老人自己不舍得吃,只让孩子一个人吃,慢慢孩子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事实上,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两代人带孩子的方法不一样,老人倾向于经验,而父母依靠的是科学知识。 我们知道老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误区,比如过度保护、延迟满足能力缺失、关注焦虑等。其实,老年人传统的看护模式在当今社会早已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比如电视、网络、游戏等),也出现了许多他们想不清的问题(例如青春期逆反、虚拟网络人格等),甚至一些像吃饭睡觉这样的小事情也变得与以往不同。 今时不同往日。而对孩子的"过度满足"就是从食物开始的,这也恰恰是一个人心理需求的起点。以前物质条件匮乏,无法满足孩子需求,只能让他们‘等等’。这虽然是被迫提高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但却帮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现在即时满足或过度满足的现象导致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成长不起来,意志品质差,各种问题随之出现。" 烦恼的不仅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也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殊不知,正是他们时刻不停地看管、照顾和关注,使孩子变得更加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逆反行为增多。 二、沟通需要智慧 年轻的有文化而且懂教育的爸爸妈妈都非常希望在不伤害老人情感的情况下,解决根本问题。只是面对经验至上,不以为然的老人,如何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与父母站在同一战线上呢? 首先,我们发现问题后,不能急于和老人"讲道理",可以将老人同样带到游乐场,将"问题"直接呈现在老人他们面前。"孩子还是把住滑梯不允许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爸爸妈妈前去制止,并陪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也让孩子意识到分享的乐趣。" 沟通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当面顶撞老人。要先感谢老人这么辛苦为我们带孩子。然后将反面例子呈现在他们面前,这个例子可能是自己孩子的某些行为,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和身边的孩子。当老人见识到一些看似很小的行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后,你的语言就变得更具说服力了。 这样还远远不够,年轻的爸爸妈妈还要通过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每次买东西,也要给老人也买一份,并让孩子主动送过去。有好吃的东西,也会适时引导孩子主动和老人分享。 “你不都是我带大的吗?”面对一些比较固执,并且不服子女的老人,更加需要有效的沟通方法。 老人虽然很惯孩子,但是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开始头疼,并寻求解决办法。最好的办法是找个第三者(相关书籍、某位专家等),告诉父母‘你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会把他的能力抹杀掉’。如果我们很平静地去讲,老人往往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愿意配合。" 家长与老人的沟通尽量在私下进行,可现实情况往往是老人在孩子面前批评家长。这个时候需要特别服气和听话,因为你正在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如果争吵被孩子看到,你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给老人道歉,然后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老人讨论问题。这其实是在营造一种家庭氛围,也告诉孩子我们有了问题不回避,并且有勇气面对。" 三、到位,不越位 在老人身边长大的孩子成年后,总有一两个温馨动人的画面,让他们永远不能忘怀。 丰富的养育经验完全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细致耐心的陪伴也大大增强了孩子的安全感……虽然隔代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并不能抹杀祖母、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正面"与"反面"间,只有一线之隔。隔代教育只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虽然日常生活中会矛盾不断,但也应该提前与老人进行一些约定。 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或者说最理想的教育模式。不要让老人全部包办,家长最起码要积极参与进来,在孩子成长中发挥作用。即使亲子教育无法完全占有主要地位,家长也应该保证每天与孩子有固定的相处时间。" 四、隔代教育中,老人应该扮演的角色 中国老人的定位往往是孩子安全的保护者和教孩子识字的教育者。其实,孩子更需要你成为他的"玩伴",真正的陪伴他成长。"如果你能跟孩子玩到一起,那么你所起到的作用就会更大一些。老人和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他从你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说教更多。而你在教会孩子识字的同时,是否也教会他一些生活技能,帮助孩子锻炼动手能力?这些会对孩子未来更有帮助。 隔代教育需要"到位,不越位",越俎代庖和大包大揽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显然没有好处,也只会引发更多的家庭矛盾。 家庭教育的主角应该是父母。如果老人无法选择地成为孩子"第一任老师",那么也至少应该是一个"成长型的老师"。事实上,很多老人已经渐渐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是丰富的养育经验,而非教育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