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安徽教师考编教综常考人物归纳2 荀子 1、个人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对重新整理儒家经典也有相当的贡献。 2、著作: 《荀子》 3、观点: 1.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2.教育目的: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3.教育内容:教育的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五经,其中《礼》是重点,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4.教学方法: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4、历史地位及评价: 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倡的“性恶论”,常被后世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较。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5、相关考点: (一)“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因此他认为应该以“礼”来约束。关于荀子的性恶论,考试中就只以性恶论的代表的形式考查,不会有其他更深入的形式。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也使选择题常考点。 (三)环境决定论 荀子有一句名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者过度强调了环境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种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考试中常考这句,就以“环境决定论”来考察。 (四)“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1)闻见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2)知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第二,“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3)行 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五)论教师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梁启超 1、个人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等。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2、著作: 其代表作有《变法通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等,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传世。 3、观点: 1.梁启超认为,教育的作用和宗旨就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特性和品质。 2.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教育改革主张有:变科举、兴学校;兴办师范学校;倡导女子教育;改革儿童教育。 3.论学制。借鉴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受教育者划分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宣传家,世所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坚决反帝的旗手以及杰出的教育家。
杨贤江 1、个人简介: 杨贤江(1895-1931) 著名教育家,南高师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者,字英父,又名李浩吾,浙江慈溪人(原属浙江余姚),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也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 2、著作: 《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 3、观点: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杨贤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2.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点的批驳:批判“三论”,阐述教育的职能;批判“四说”,阐述教育的涵义。 3.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杨贤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家,他的著作《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
陶行知 1、个人简介: 陶行知(1891—1946)男,安徽歙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等。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2、著作: 《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3、观点: 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表达,他以这样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陶行知去世的次日,中共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毛泽东的评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董必武称其为“当今一圣人”。 5、相关考点: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杜威提出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观点,陶行知则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表达,他以这样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陶行知去世的次日,中共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毛泽东的评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董必武称其为“当今一圣人”。(师出教育,我们用心培训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