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有哪些“好处”? 一位著名的心理咨询师说: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来谈谈身体与心理之间的联系。 曾看到一个真实事件。一个女孩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崩溃,而是开心。她在微博中说:他妈的我终于要死了!随后辞掉工作,拿出积蓄,一个人出去游山玩水。 令人更惊讶的是,在她的这条微博下大多数的留言不是对女孩患癌的遗憾,而是纷纷赞扬她——“好酷!”,以及还有对她的羡慕——“我也好想得癌症,这样就不用背责任了!”这样荒唐的死亡愿望,似乎很多人都有:他们希望通过身患绝症,得到关怀,摆脱自己厌恶的一切。 还有个女孩曾是个留守儿童,从小就很少见到父母。不巧的是,妈妈决定回到老家工作那年,刚好轮到她离家几百公里去上大学。寒暑假成了她唯一见到妈妈的时间。她一直患有肾结石。奇怪的是,平时没什么感觉,但放假一回家就会反复疼,有时还会疼到她彻夜难眠,呕吐。直到她发现,在学校时也会疼,但她总是能一下子忍住,而在家里她可以放松地疼。因为每次疼的时候,妈妈会用前所未有的温情对待她:带她去医院检查,还会牵着她的手。在医院时,她像个委屈的小孩问妈妈:万一很严重怎么办?妈妈坚定地回应她:那我们就治。当天妈妈还会请假不上班,给她做饭。这样的疼痛,让她感到安心。 这个女孩说,她当时需要的不过是妈妈的亲密陪伴,但这份陪伴,似乎一旦她身体健康,就不配得到——只有生病,被妈妈疼才变得合情合理。可为什么我们无法直接要,而必须这样生病,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关心和生活? 生病的好处 心理学家说:得病,是国人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都知道,中国人和西方人心理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比中国人更直接,他们如果有心理问题,比较愿意直接对心理医生说:我情绪很不好。而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较少直接表达消极情绪。很多时候,中国人会把不良情绪转化为躯体的不适。中国人更愿意表达身体的不舒服。这个特点在心理学上术语叫做“躯体化”。 内心的感受、情绪无法被好好地看见和呵护时,身体就会精准地生病,来帮自己达到内外的平衡。这样的生病,对我们来说大概有 2 大好处: 第一,亮起保护自己的信号灯。我们不难发现身边那些沉浸在压力中的创业者、媒体人、广告从业者的肠胃都不太好。因为他们一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就会经常性忽视身体,例如忘记吃饭,忘记睡觉,忘记让呼吸放缓一点。并且这种紧张焦虑,是时时刻刻弥漫着的。这时身体罢工或是陷入抑郁,都是在提醒你:朋友!你忽略自己很久了!也给你一个契机隔离压力源,让身体透透气。 第二,帮助我们更快地达到目的 很明显,生病的人总能得到更多照顾和优先权: 一个不愿上学的孩子,用发烧和呕吐,达到自己不用上学的目的;一个想要被儿女关心照顾的空巢老人,通过频发高血压,来获取儿女的嘘寒问暖。但我们并不是故意生病的,毕竟没有人想要难受和费钱。只是当我们实在太需要休息或被关心时,却很难直接索要,所以潜意识不得不用生病的方式,悄悄帮我们做了表达。 这不禁让人感到难过和困惑:明明已经成年,为何连照顾自己都做不好?原因,或许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成长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