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梦周其人其事 韩梦周(1729-1798),字公复,号理堂,山东潍县东关人。韩梦周幼年丧父,自小随母亲读书。贫寒的家庭环境,促使他勤奋好学。有一次县令郑板桥夜访,闻得其声,大为赞赏,以后经常资助和鼓励这个贫困的孩子,使他更为发奋。乾隆十七年(1752)他乡试中举,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安徽来安县知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被罢官回乡。出仕前后均从事讲学,强调一举一动必须守礼,为人当以求闻达为可耻。清代文苑有二理堂,前为韩理堂(梦周),后是焦理堂(循),二人先后辉映,享誉南北。罢官后,归乡隐居程符山,聚徒讲学。一生笃守程朱之说,研治理学,以“存养、省察、致和”为根本,身体力行,推为齐鲁醇儒。其治宋儒之学,兼事博涉,复工诗文。著述甚富,主要有《理堂文集》、《理堂别艺》、《近思录注解》、《阴符经注》以及诗、日记若干卷。
任来安县令五年,韩梦周不畏权势,法令严明;修桥治水,体恤民情;种桑养蚕,发展民生;修建书院,弘扬理学,深得来安百姓厚爱。《道光来安县志》有记:“当夫下车伊始,捧檄方来。惩吏胥之狡猾,察风俗之淳浇。雀鼠行偷,折罢片言之狱;鶢鶋祀逆,编成三箧之书 。因长吏而折腰,陶渊明米羞五斗;为灾黎而请命,汲长孺粟发千钟 。桥建青阳,成略彴者不违夏令;河开黑水,披图记者犹号殷渠 。春雨劝耕,龚遂则身除犊佩;宵灯课绩,氾胜则手著蚕书 。创鹅湖之讲舍,延鹿洞之经师” ,“甚有政声,时江南、江北没有不知道‘韩来安’这个人的”。 韩梦周一到任就将欺压民众的衙役开除。“未下车,访衙蠹及无赖子,籍记姓名,遇事尽法惩治,狱讼为之一清”。并改革旧习,提倡种桑。来安县北部多山,农民生活贫穷。他将家乡山东种桑养蚕的经验引进来,让农民依山种桑,并招募兖、沂两州善养蚕者教养蚕,著《养蚕成法》,供养蚕者学习。他在《劝谕养蚕文》中说:“来安多山,山中多簸萝树(柞树),可以养蚕。此蚕所织之绸,名为山绸。每蚕一亩,可以得五六十斤、七八十斤不等。山东省处处养蚕,俗语“一亩蚕,十亩田”,可知是大利。尔等百姓不知将簸萝树养蚕,都砍伐来做柴薪,甚属可惜。前已示谕尔等,不要砍伐。今本县又好得《养蚕成》一本,散给尔等学习。其中养蚕织绸栽树之法,无一不备。尔等有簸萝树、椿树的,便学养蚕;无树的,先学种树;本县一面差人往山东去请蚕师来教你们。期五六年后,遍山皆树,满树皆蚕。昔为荒废无用之地,今日都成产金之场,岂不是地方上第一件好事”。其言之谆谆,情之切切,可见其实为为民着想的好官。 来安南部多是圩田,“东南水之所汇,率筑堤作圩田。然河狭而地逼 ,涝则不能泄,旱则易竭而不能资灌溉”。为使瓜埠口等地芋田免受水灾,他率人测量、规划,将浦口黑水河改道流入长江,著《芋田图三记》,详述地理测量工程。又建桥梁和恤孤院。韩梦周在来安建桥最有代表性是青阳桥和龙泉桥。青阳桥原名毛家桥,县东4里,乾隆三十四年,韩梦周重建,改名青阳桥,应是现在对河桥位置。“龙泉桥,涧水桥也,去邑东十里许。初募建于前明,邑人周廷佩、蔡本成更修之。旧名丁家桥,其水发源于龙山,故易名龙泉桥云。桥为来安、六合之通衢,久圮矣。居人垒乱石为渡,低入涧腹,水涨辄没。丁亥春,余始命治之,因其废石,益以所不足,逾月而工竣。桥跨涧上,水大不能漫,行旅以便”(龙泉桥记 韩梦周)。新设恤孤院,就养孤贫之人。“土地之利,商贾得以操纵而转移之。于是富者连千畛 ,贫者无寸土。衣食之源既失,室家之道不立。鳏寡孤独者日积而莫得所施,弊之益甚,则兼并者之为害也。夫土地不加多,民不加少,此有盈则彼绌矣。失业弗生之民既众,不恤之刑无所施,于是振恤乃专任之官。来安额设孤贫二十人,额外孤贫二十人,凡四十人。外此之颠连无告者尚随在而有,乃谋诸邑之好义者,醵金三百两、田种四十石,为新设恤孤院,就养者亦四十人”(新设恤孤院记 韩梦周)。康熙三十三年大旱,韩梦周在关帝庙祈雨,有文为证:“呜乎!入夏以来,雨泽告愆 ,梦周再祷于城隍之神。以诚之不至而神不我德,万姓恫惧,祈祝皇皇,靡神不举。梦周身为长吏,惟民是司。其忧其乐,长吏以之。其死其生,长吏视之。夙夜徬徨,莫识所为。伏惟尊神,忠义冠今古,英灵震环区。自我大清受命,圣祖、神宗代有宠封。我皇上式遵前典,嘉神灵贶,准行易谥。诏谕薄海内外 ,敬昭新号以崇典礼。当圣天子纶綍焕颁之日,正尊神灵爽式凭之时 。梦周俯承皇命,仰赖神聪,秩祀在迩,先期陈词。惟神受圣天子隆礼宠嘉,其必将图厥报。伏念一区之民,皆皇上赤子;一命之士 ,皆为天子牧民。况于尊神覆庇苍黎,靡有涯量。梦周不揣猥陋,且愿为民请命,敢以十事誓于神,惟神罚其吏而哀其民,梦周死且不朽。其一,有若贪黩货利,朘民之生,愿罚算十年 。其一,有若残忍酷刑以戕民,愿罚算十年。其一,有若受请托、枉是非,愿罚算五年。其一,有若骄逸弗念民戚,旷厥官事,愿罚算五年。其一,有若法弗及恶,以莠贼良,良者弗式 ,愿罚算三年。其一,有若置民依桑农弗兴,愿罚算三年。其一,有若学校不举,教士不以诚,愿罚算三年。其一,有若谄上以利与色,思固宠位,愿罚算三年。其一,有若厥鳏寡膜不在抱,惟心之丧,愿罚算三年。其一,有若纵吏役假官之威用,毒虐于小民,愿罚算三年。凡兹十事,长吏有一于身,实为恶德愆伏之由,惟神殛之。累事而加夺其算数,用赴告于皇天后士。其疾既去,其民将苏,及时大霈霖泽,俾万汇昭回,民生康赖,则神之恩德世世答贶。其无斁,尚飨 ”。这充分反映了他体恤百姓的贫民思想,也是理学“内圣外王”**价值思想的体现。 在建阳书院设朱子祠堂,宣扬理学之道。《建阳书院朱子祠堂记》( 国朝邑令韩梦周潍县人)记载:“余既延吴县汪君大绅主建阳书院讲席,遂于院之北偏辟楹三间为祠堂以祀朱子 ”。“仆窃不自揆,欲以振兴文教为已任。操术疏陋,成功盖寡,中怀歉仄 ,三年于兹矣。诸生不以仆为不似,弥见亲习。有所陈说,辄油然不疑于中。虽过而存之,亦足见诸生之志在取益矣。夫古人为学之术具在也,或由则废,或不知而不由。岂所习之业殊哉?亦所以讲明者有未至耳。夫学之不力,学者之过也。讲明之不至,教者之失也。今与诸生约:每于月之十日会讲四了书于建阳书院,诸生以次质所疑。讲毕作制艺文一首,以观所得之浅深离合焉 。呜乎!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我诸生其勉之哉!”(与诸生会讲约 韩梦周)。有人评其讲学:“政稍暇,引小民讲乡约,如家人父子语。凡及家庭孝友伦纪之故,感恻流涕,听者亦多流涕 ”。 康熙三十五年,韩梦周调任江宁为同考官。“忽淮南北诸郡蝗大起,分巡道某按勘至县北乡,问来安令为谁,或仍以梦周对,竟以捕蝗不力罢职 。去官之日,士民送者雨泣,茕独者号于野 ,香烟百里不绝”。 韩梦周一生致力理学,把宋朱理学**思想贯彻于为人做事之中。以存养、省察、致知三者为入德之资。为官清正严明,勤政爱民,体恤百姓。然被曲罢官,实乃憾事!或许他内心并不愿意为官。他有一首诗表达罢职后的感慨:“仆本山中客,试作山中吟。山中多白石,拂烟弹素琴。寒云出峡冷于水,苍松压壁横秋阴。北风吹瓢声满耳,有酒欣然还独斟。何来作客到江介,风尘漠漠相侵寻。封丘随时悲高适,远游无计追向禽。芥子功名亦可丑,何异海若当蹄涔。关山北望渺烟雨,模糊岱麓空沉沉。朝来门吏忽挝鼓,朝命罢职归山林。此时养疴正高卧,霍然疟止披衣襟。郝君好奇兼好客,烟霞怜我能知音。淡香亭畔聊置酒,八公山色城头临。此亭结构三百载,花石荒古娱人心。到此心迹巳寂寞,何况故山一曲敌千金。我醉作歌歌未已,离思忽觉同商参。君不见满林霜叶鸦啼晚,西崦落日驰骎骎”。本是山中客,何苦追功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