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心情驿站] 永远的母亲!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585 天

连续签到: 10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分享到:
发表于 2021-9-19 10: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两湖布衣 于 2021-9-19 10:13 编辑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怀念母亲

    2020年5月17日,86岁的母亲带着一身的病痛走了,永远地走了!
    当我们将母亲送上山,送到父亲身边入土为安后。原先那种时刻为想着母亲的病痛而紧张、担忧、害怕的情绪,虽历几个月时光的消磨,依然挥之不去。我也曾多次劝告自己,往后不用再去为母亲的身体和起居忧愁焦虑了,不用再担惊受怕了,但想忘却,却总难忘却。
    母亲身患心脏病(房颤)、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多种慢性、顽固性疾病已有二十多年的病史,每个月我们都要到白湖医院为母亲开一次药,每次都是一大包。有的药一时短缺,我们还要外出到县城大药房购买。一年365天,一日三餐,每一次饭后,母亲都要吃七、八种药,放在手心里就是一大把。由于长期的吃药,和大剂量的服药,特别是含毒性较大的如“地高辛”等药物。我们知道:是药都有毒,是药皆苦。这些药,已严重地损伤了母亲的肌体和内脏。尤其是对人味觉的损伤和破坏,导致母亲后十来年吃什么都感觉无味,看到我们端上来的饭菜就皱眉头,没有一丝食欲。
    再到后期,随着母亲的年事增高,记忆力也在减退,母亲好忘事,也常常忘记吃药。靠药物维持生命的母亲,也常常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吓,每每因忘记吃药而引起病情波动,迫使我们多次将她紧急送往医院。后期,虽然由我们兄妹三人轮流当值看护母亲,照料母亲的日常生活起居。但无论当值或不当值,每天一觉醒来,首先想到的便是母亲:母亲今天是否起床了?是否吃饭了?饭后是否吃药了?是否能下床走两步?天好了是否能坐在院子门口晒晒太阳?每天上班时,我总要扭头回望一下母亲的院子门(母亲和我住同一小区一楼,仅隔一条马路),如若哪天看到母亲的院子门没开,心中就会咯噔一沉,母亲是否病重了?等等,等等,这些脑海里固化了十多年的担忧,神精质似的害怕,迫使我会经常身不由己地走到母亲住的院门前,侧耳听听院里和屋内的动静,这已是我生活、生命中的头等大事。
    现在母亲走了,虽然免去了我们身体上的劳累,但心理上仍然没有丝毫的减轻,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突然想起,噢!我该回去看看母亲了,想着便会拔腿往家赶去。有时一觉惊醒,浑身大汗,呀!赶紧送母亲去医院!稍微清醒后方知是一场噩梦,随后便是等待天明的慢长失眠。看着天花板,听着窗外的虫呜或雨声,我常想,想着母亲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母亲来自于农村,没有文化,命运被礼教束缚
    母亲出生于旧中国,成长于安徽省巢湖北岸的一个封闭落后的山村,祖祖辈辈避居山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母亲上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可惜三个姐姐早早地夭折了。虽然外公特别痛爱这个迟来的小女儿,并由其性子地把她养大。但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在旧时的农村,在外公、外婆的脑海里,依然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累死累活地土里刨食,把大儿子培养到大学毕业,却让他们的小女儿拿着一节竹棍,跟在猪后或牛后,满山遍野地放牧。
    母亲生性要强,从小就跟着村里的小伙伴们结伴帮助家里干活,她打过猪草,赶过猪,放过牛,上山搂过松毛,到收后的田地里拾过别人丢弃的山芋纽子,小小年纪,却做着与身形极不对称的家务。稍长后,便跟着外公、外婆和哥哥下田干农活,所以犁田耙地,插秧割稻,挑稻谷,点油菜,摘棉花,纺棉线,织土布,样样不让须眉。
    母亲手巧,学什么会什么。当她野跑到七、八岁时,外婆又逼着女儿拿起了针线。因为在当时的农村,女孩子如果没有一手像样的女红手艺,不仅不好找婆家,出嫁时,婆家人脸上也显得无光。所以烛光里,月光下,母亲放下白天的犁耙,又拿起了夜晚专属于女性的针线,纳起了鞋底,摇起了纺车。在外婆的严格要求下,母亲的一手针线活不仅在娘家那个大村落里,妇乳知晓,有口皆碑。就是后来在婆家这个山村,也是姑娘、小媳妇们每每提起时,人人都竖大拇指的。听外婆讲,当年有不少姑娘出嫁前,还曾悄悄地央求母亲为其做两双撑面子的陪嫁布鞋呢。
    记得三十五年前,当我的孩子出生后,直到上小学毕业,衣、帽、鞋,尤其是鞋,基本上都是母亲利用晚上,在灯下一针一线用手工做出来的。当小家伙穿着奶奶做的,不分男女的纯棉小花袄,踏着耐磨吸汗又透气的千层底布鞋,走在上学的路上时,曾引来许多同学家长的注目,纷纷打探在哪里可以买到?每每此时,我很骄傲地说:买不到。是奶奶纯手工“定制”的!
听父母之命,受媒妁之言,来到陌生的白湖。
    一九五三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家百废待新,社会治安状况也不稳定。为了响应毛主席的“三个为了”方针,地处安徽省无为、庐江、巢湖三县交界的白湖,被开垦为关押改造罪犯的劳改农场,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来到当时的“安徽省地方国营白湖农场”(实质是关押改造罪犯的监狱),担负起了教育改造罪犯的新任务。一九五五年,母亲受媒妁之言,听父母之命来到白湖,同父亲开始婚后的新生活。他们没有经历现代青年人的花前月下,更没有现代青年人所要求的有房有车。新衣是母亲亲手纺织的家乡土布,新鞋是母亲亲手自做。外婆陪了两床棉被,两个木箱,两只木盆,剩余的就全靠父母白手起家了。
    22岁前,母亲没有离开过家乡那片她所熟悉的土地和熟悉的乡亲。22岁前,她也从来没有见过她生命中的另一半到底长的什么模样,是干什么的。舅舅挑着极简的行李,把母亲送到白湖农场下属的一个叫五大队的地方,母亲便成了白湖农场的一名干部“家属”。就这样,新的生活,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加上母亲那双闲不住的手,强迫母亲由不适应到适应。住茅草屋,大风吹走了屋顶的草,端个木凳子,自己爬上去压几根粗柳枝;渴了,喝稻田边毛沟里的水,水浑浊了就打点矾;用三块石头摆成品字形,上面支上铁锅,一捆半湿的枯树枝,一盒火柴,一把点火即燃的野茅草,泥巴墙的茅草屋前便升起了袅袅炊烟。有了烟火,便有了人气,便有了家的味道。
    不识字的母亲,谨守的是“嫁鸡随鸡”古训。她知道她嫁给的这个男人,既是她的生命中的伴侣,也是她终身的依靠。尽管她不知道父亲每天忙些什么,为什么总是十天半个月也不回来一次,有时回来换件干净衣服就又走了。但她看到,这个大队的其他姐妹们的男人也都是这样地生活着,这些男人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如同家乡的汉子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所以,虽然母亲感到闲闷的慌,但她也从来不问父亲的事,不拖父亲的后腿,她和她的那些姐妹们知道,她们的男人都在做“大事”。
参加“三八”队劳动,母亲有了用武之地
    母亲生前,每每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她参加了白湖农场早期组建的“三八”队劳动,讲到了沈妈妈(沈健,老红军。当时白湖农场的主要领导之一)经常到她们“三八”队去看望她们(其实是检查工作),每次去,如果没有看到母亲,总会问“小张到哪里去了?”(母亲姓张)看到母亲后,总要将母亲拉过来,或者揽入怀中,说些既是安慰,也是鼓励的话,亲如长辈在疼爱自己的儿女。
    后来,我才知道。农场初成立时,条件极其艰苦,计划经济下的副食品配给制是有限的,缺钱少物,生活极度困难。而且当年来白湖的干部所带的家属,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工作的,子女又多,且还有不少干部家的父母也从农村老家随儿孙一起来到农场生活,我的祖母就曾跟随我们家在白湖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仅靠父亲每月30元多点的工资,难以维继。面对干部家庭生活上的困境,怎么办?1956年12月白湖农场组建了白湖“被服厂”,中队建制,独立核算。老红军出身的场领导夏长庚、沈健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农场干部家属组织起来参加劳动,既把这些闲散的劳动力聚拢起来,为农场的建设出力,同时,也能让每个家庭增加一点点收入,解决一点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可能都是女同志吧,母亲她们亲切地称之为“三八”队。母亲说,“三八”队的原队址就在今天的阀门厂那里(后改建为安徽省白湖修配厂,白湖阀门厂,现在是“安徽省庐江监狱”),白湖建场初期那里是一片荒芜的芦苇荡。组建“三八”队后,劳动任务主要是给犯人绗棉衣,也就是在棉衣还没有成衣前的片状衣片上用针线打趟子,将内外布面和中间的棉花用针线固定下来,不致于衣服穿上身后,里面的棉花会向下滑坠,难看且起不到保暖作用。
    但绗棉衣也是很有讲究的活儿,每片要绗多少趟,前后襟不一样,衣袖和腿片也不一样。绗多了不行,那将耗时费线。绗少了也不行,固定不了中层的棉花。每趟的针眼有多大,也有讲究,针眼大了不行,外观难看,也极易被外物刮断。针眼小了也不行,起不到固定的作用。这些都有较严的规定,否则就要返工。
    做针线活是母亲的强项,师傅只要讲一遍,甚至不要示范,母亲起手就来,且绝不走样。所以每天的任务,母亲是第一个早早完成,也是质量最好的。后来,母亲不仅成了一名优秀的手工劳动者,份外又兼职,做了产品验收员,这是当年“三八”队领导对她的信任。正是由于母亲的劳动表现和产品合格的质量,加上“三八”队领导的汇报,引起了场领导沈健(母亲她们喊沈妈妈)的注意。母亲说:沈妈妈没有架子,待人亲热!
    小小“三八”队,时间虽不长,但他缓解了当年白湖干部们家庭的不小困难,也让母亲津津乐道了一辈子。
    后来,随着干部队伍的不断扩大,家属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各农业大队成立后,家属们也随各自的丈夫们不断地调动,搬家,分开。再后来,各大队相继成立了“五七”连,也是群众性的组织。母亲在“五七”连里,编过芦席,打过草席,抬过石头(烧石灰),打过草绳……。再后来随父亲工作的调动,来到总场,在场部“五七”连里,夏天做冰棒,冬天做糕点甜食,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母亲和她的那批白湖“三八”队的老姐妹们,接到一张类似奖状的证明书后,被劝退回家了,主要是年龄关系。“五七”连随后被宣布为小集体建制单位,但母亲和她的那批老姐妹们,已不属于该单位编制人员。没有了单位,没有了劳动,也就意味着没有了收入,没有了退休金。母亲仍然是一名白湖农场干部“家属”。看着自己洒满汗水,一路走来,一路不断壮大的,从“三八”队(被服厂)到“五七”连的厂区、厂房,和现在在里面已拿工资或退休后可领退休工资的员工们,母亲心里很不是滋味。
六次遇洪灾,最难忘的是一九六九年
    白湖原是一个千年荒湖,是1953年靠人工开挖,围堤筑坝,排水整田后,形成了到目前为止的,由东西两个大圩子组成的,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劳改农场,也是安徽省最大的监狱。母亲自从嫁给父亲后来到白湖,我们家一直住在西大圩,到母亲去世时,为保周边人民群众利益,白湖共经历了六次破堤蓄洪,且1964年和1969年的前两次大水,破堤蓄洪的都是西大圩。尤其是1969年的那场大水,我已经记事了,记得那几天雨下得特别大,如江河从天倒灌而下,持续不断的暴雨让人无法出门,无法睁眼,也无法看清窗外的任何物体。
    7月14日破圩那天,母亲已将家里的东西提前打包收拾好,随身带了一个小包裹,将我们四个小孩揽在怀前,随时听着大队部喇叭的通知。父亲依然在押犯中队回不了家,家里事,母亲也从来没指望过父亲。等到下晚接到大队喇叭通知,大队所有人员要全部撤离到串河大堤上的命令时,天已经就快要黑了,母亲领着我们,冒着雨,趟着水,深一脚浅一脚地随人流往大堤上蠕动,好不容易上了大堤,天已全黑,大堤外的河边,已有好几条大木船在风雨中静静地等候在岸边。母亲将我们四个小姊妹从湿滑的跳板上牵入其中一条大船后,便把随身带的小包塞给姐姐,并叮嘱姐姐照看好弟妹后,母亲转身又下了船,消失在茫茫的雨幕中。那天晚上,风声、雨声、雷声、人员上下船的嘈杂声,还有不时滑到后小孩子们的哭喊声,持续了很久,很久。当所有的小孩都在母亲们的庇护下躲入船舱下的雨布下面时,我们小姊妹四人还站在船头,冲着雨幕哭喊着“妈妈…妈妈…”
    我们不知道,母亲将我们送上船后,她又“违反”总场的“通知”和大队的“命令”,再次冒险,冒雨趟着逐渐上升的洪水,摸黑几里路,回到了西大圩湖心中的五大队,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将事先用绳子串连在一起的几件家具和包裹,借着上涨洪水的浮力,一步一滑,一滑一跌,艰难地拖到了大堤边,并拽上了堤岸。
    事后,当有阿姨问:小张,你真够大胆的!你是怎么看得见路的哟?你就不怕掉水里吗?母亲淡然地说:趁着洪水还没有全部上来,只要顺着模模糊糊的两排柳树中间往前趟,就是走在机耕路上,不会出事的。树的外边才是大水沟,平时水就很深,我知道,那里才是最危险的。事后想想母亲都很后怕。
    母亲之所以要冒险回去,那是因为她经历过艰苦的岁月,她懂得和理解生活、生存的艰难和不易,破家值万贯,她舍不得那几件随她生活了多年的家什,丢了找不来,丢了就折手。也只有苦过的人,才懂得珍惜、珍爱生活中的一切!
一生爱劳动,从无“休息”的概念
    由于从小就养成了劳动的习性,母亲的一生,从来不舍得休息,也不知道什么是休息。从我记事起,就没见母亲闲过,即使阴雨天在家里,也是丢下扫帚,便又拿起了针线。从“五七”连回来后,她闲不住,此时眼早已经老花,不能再做针线活了。但她看到农场的边角荒地较多,于是,她今天在这儿挖一块,明天在那里挖一块,种上时令蔬菜,种上芝麻、黄豆和绿豆。尽管她的子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都有了自己的工作,也都有了各自的收入,父亲的工资也足以保证维系他们老两口晚年的生活,再也无需她在外劳动创收来贴补家用,何况,母亲年事已高,身体又患有多种疾病。我们姊妹们也坚决反对母亲再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甚致为阻止她外出劳累而对她“发火”。
    但要真正让母亲闲在家里,我发现母亲除了无所事事外,就是“生病”,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不舒服,有时会躺在床上发出呻吟,闹得我们也心神不安。
    一次,我向一位医生咨询母亲病情时,叹息道:老太太(我已添孙子)就是不听话,天天要下地、种地,劝都劝不了,真拿她没办法!而那位医生却说:像你母亲现在的身体现状,适当的劳作,对她目前的身体和病症不无裨益。
    结果还真被这位医生言中了,我发现只要母亲今天出去劳累一天,晚上回来,心情好,吃的香,睡的沉。尤其是当母亲将自己劳动的成果拿到院前晾晒时,看着满竹筛子的黄豆,芝麻,绿豆,笑容藏不住地露在脸上。
    后来,糖尿病、脑梗和心脏病已使母亲无法正常行走了,但她拄着拐棍,一步一挪,仍然在院门前用大大小小的盆盆罐罐,种上辣椒、茄子等。临去世的前一个月,还向别人要了一把小香葱苗,种在门前一个被废弃的水磨石洗手池子里。如今小香葱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但已是人去物留,睹物思人,徒生我们的悲伤。
    母亲的一生,是劳作的一生,她从无“休息”这个概念。
爱家庭,爱子女,爱生活
    母亲自从来到白湖以后,一生除了早年可数的几次回娘家看望外婆外,几乎没有离开白湖半步,生命中的四分之三都是在白湖度过的,她已将白湖视作为自己真正的“家”。
    爱家庭。为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母亲勤劳了一生,节俭了一生,并坚守了一辈子。从最初的“三八”队,到后来的“五七”连,母亲每时每刻都在为她这个“家”的兴旺添砖加瓦。母亲一生节俭,仅就衣着而言,我们就经历过: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拼拼凑凑是老四的穿戴岁月。困难时,母亲虽然没钱给你们添置新衣服,但母亲通过巧改,巧拼,巧缝补,就是带着补丁的衣服,母亲也总是把我们打扮的穿着合体,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体体面面,毫无邋塌现象,母亲不想让别人瞧不起她的儿女,瞧不起她辛苦编织的这个“家”。
    爱子女。母亲一生共生育了6个儿女,除了头胎的一对双包胎未出世就夭折外,当她的大女儿出世不久,因肠梗阻住院,被当年白湖医疗简陋,设备落后的医院确诊为“死亡”,并被送入太平房后,母亲不死心,她抱着姐姐在阴森的太平房整整坐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清晨,发现姐姐瘦弱的嘴唇微微的一动,她像发了疯一样,抱起姐姐又跑回到医生面前,这才终于救回了姐姐。
    当我和妹妹出世后,一次三人同时出“麻疹”,高烧不退,因怕传染,无人敢接近,父亲又工作在押犯中队,根本回不了家。母亲便端来两大盆凉水放在床边,三条毛巾轮流不时地给我们敷头,采取物理降温。那一个多月不眠的日日夜夜,她衣不解扣,身不离床,以冷饭凉水充饥,时刻不离地陪伴着我们,守护着我们。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即使到现在都不敢想象!
    为了增强我们儿时长身体而营养不足,在买不到肉,也买不起肉的早年白湖,记得有好一阵子,母亲每次从河塘边洗衣服回来,总能带回一些河蚌。那时,白湖的灌溉水渠里和池塘边,有很多那种能接种珍珠的大河蚌,大大的,黑黑的,扁扁的,厚厚的,母亲将它们捞回来,剖开清洗干净后,配以姜蒜辣椒等爆火炒出来,那个香味和诱惑力,馋得我直流口水,我曾在一篇专门的文章中讲述过。所以,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母亲烫过马齿苋,蒸过槐花,捋过榆钱,到沟渠边摸过螺蛳……,总之,在我们长身体的阶段,很得益于母亲的这种爱和呵护。
    爱生活。母亲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和乐观的,生活困苦时,她没有消沉和报怨过,总是想方设法去改善它,积极乐观去应对它。生活改善后,她没有丝毫的奢侈和浪费,仍然坚持勤劳和节俭,掉在桌子上的饭粒,她会趁我们不注意时悄悄捡起来放到嘴里;孙儿们吃剩下的饭菜,她会把它们合并合并,留作自己的晚饭。看到儿孙们工作进步,事业有成;看到重孙辈们个个活泼可爱,她忘记了浑身的病痛,信心满满地还要看着重重子们上学,并要为他们付学费。没有对家人的热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是做不到的。
以“家属”之身,奉献无量,贡献无价
    母亲以白湖干部“家属”之身,来到白湖,并在白湖养儿育女,生活了一辈子。她支持了白湖第一代,养育了白湖第二代,见到了白湖的第三代、第四代,最终又以白湖干部“家属”之身,回归黄土,结束一生。虽然终其一生都在白湖,但“白湖农场”或“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的民警职工花名册上没有她的名字。她也从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椅,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工资”。父亲去世后,她领取的是遗属生活费。辛劳一生,没有得过一张奖状,没有得过一个荣誉证书,甚至去世后也没有一张讣告。
    但母亲陪伴了父亲一生,支持了父亲一生,支撑这个“家”一生。所以,母亲的一生,在我的心目中,她和她的那帮姐妹们,所做出的贡献,是任何奖状和荣誉证书都无法褒扬的。如果没有她和她们,白湖的开拓者们在奉献中,是无法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白湖精神”也不可能有如此深厚的内涵。父辈们所取得的成绩里,是她们在背后的默默支持;父辈们所获得的证书或奖章,哪一本,哪一枚,不浸透着她们代夫行孝、为夫持家、替夫育子的汗水!
母亲,终其一生都是“家属”,但劳苦功高,对家庭,对子女,对白湖,奉献无量,贡献无价!
母亲走了,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念
    母亲后期病重,行无力,食无味,卧难眠。为了增加她的食欲,以及增加她的营养。我们兄妹想方设法,变着花样给她或买或做她喜欢吃的,她喜欢吃那种油炸糯米糍粑,于是每天早上,我脸不洗,牙不刷,第一时间赶到小区门外的早点铺,买两个热乎乎的油炸糍粑,送到母亲的床前。因为买的久了,早点铺的老板远远看到我来,就已将两块热呼呼的糍粑包好递给我。
    糖尿病人抗不住饥饿,但又不能过多吃米饭和面食。后期,母亲因病消化系统紊乱,很多食品又不能吃,吃不好就会腹泻,于是只能试着找替代品。冬季,我就去买藕,买那种小土藕,洗净后放一点小苏打用水烀出来,这种食品,冷热皆宜,当母亲感到“饥饿”时,就吃一小节,缓解一下饥饿感。因为买藕,我还和那位卖藕的农民大叔混熟了,常常是过完秤后他又会给我加上两小节。夏季,我就去买黄瓜,超市、路边摊都有,洗净去皮,半上下午时各吃一根,既解渴,也缓饥,又补充了维生素。我知道这不是最终良策,但也是实在没法的“法”。有两年,母亲很高兴地对我说:黄瓜解决了我一个夏天,藕解决了我一个冬天。
    母亲走后,这三样食品我最怕看见,却又常常面对,只要路过街边的早点铺子,就会看到那炸的黄灿灿的糍粑。只要去菜市场,就免不了有黄瓜和藕。即使你再忙,再不想去想那些已过往的事,但看到这些食物,我就会立马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病重时我陪伴她的那些最后岁月。
    我多么想再在这条路上永远地跑下去,再为母亲买回她爱吃的糍粑,买回黄瓜,买回藕,再多多陪陪母亲,但余生是没有机会了!此时此刻,也是我最能感悟“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真切透骨的含义。
    母亲走后,每每睹物思人,伤怀难抑时,“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些诗句便会一次次地撞击我的心房。母亲,您在哪里?!
    想见母亲,只有在梦中了!
    愿天堂里的母亲,不再有病痛!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1-9-19 10:36:12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7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9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1-9-19 10:53:29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9-19 11:27:33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585 天

连续签到: 10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9-19 15: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585 天

连续签到: 10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9-19 15: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585 天

连续签到: 10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9-19 15: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1-9-19 16: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058 天

连续签到: 1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1-9-19 17: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母爱伟大!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1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9-19 20:28:07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