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要不要管? 孩子到青春期后,随着其生理年龄的增长,以及所见所闻的日益丰富,他们慢慢会形成一套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这是个体心理发育非常正常的过程。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他们想要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做事方法与生活习惯。这自然会对家庭中约定俗称的规则产生挑战,而父母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做的关键性调整则是让家庭规则变得有弹性,允许孩子对原有家庭规则进行适当的挑战,并反复和孩子沟通协商,建立大家都能接受的新规则。 平衡父母和孩子之间管与不管最好的方法是协商。在亲子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就事论事地就当下双方各自的责、权、利进行协商,形成口头协议或书面协议,以便对双方都起到约束的作用。 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协商需要做到两点: 1.父母能够接受家庭规则的改变; 2.父母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如果父母不愿意,那么与孩子协商就毫无意义。 和孩子协商的原则与方法 1.一次只谈一件事 在协商前,父母需要清楚这次和孩子谈话具体谈哪件事、哪个习惯或哪种行为。不要一次谈很多事情或者谈一个空泛的话题。例如,“我们来谈谈你上床睡觉的时间。”而不是“我们来谈谈你的生活习惯”。 2.轮流讲话,不插话 协商时,父母、孩子双方轮流发言。发言顺序可以通过抽签、猜拳等方式决定。当一方在讲话时,即使其他人有想法,也要等讲话人说完再去表达,而不是直接去打断。 3.做到具体、简洁 在协商协商开始可以轮流把自己的看法和对彼此的期待说出来。父母在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前要整理好思路,把自己真正想说的建议、想法和期待以简洁明了的话讲出来。另外,父母提出的期待最好具体到看得到的行为。例如,“我们希望你晚上最迟十一点半上床睡觉。”而不是“我们希望你能早点睡觉”。 4.多提几个备选项 当双方都提出自己的期待后,就可以进行协商了。协商的目的是尽量在双方的观点中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折中点。如果能互相妥协最好,如果双方互不让步,那父母就需要想可能的其他备选项。 5.奖惩分明 谈好双方各自要做到的事情后,需要讲清楚做到后可以得到的奖励,以及做不到需要付出的代价。奖惩制度对父母和孩子都要设置,并且双方最好达成书面协议(包含奖惩条款)并签字。 6.跑题要暂停 和孩子谈话要围绕既定主题展开。例如,父母本来打算就上床睡觉时间,结果转到玩手机上了。这样就需要拉回主体上来。 和孩子协商的结果固然很重要,但是协商的过程本身同样是关键。一个理智的、相互理解的、不带个人评价的亲子沟通过程本身能够给孩子一种不一样的人际相处体验。 青春期的孩子要管,但是父母最好是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而不是支配者。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做事方法和生活习惯,将更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