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在批评别人? 在心理学领域,指责型人格指的是那些倾向于频繁地将问题和错误归咎于外界或他人的个体。这种人格特质不仅影响到本人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细致探讨指责型人格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心理学中的解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此类人格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1.什么是指责型人格? 指责型人格是在个体性格的形成中形成的一种倾向,其核心在于逃避个人责任并持续性地把问题的根源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倾向可能来源于多种心理学因素,如个人历史、防御机制运作以及固有的认知失衡。 生活中,那些习惯或过度批评别人的人,他们内在的风景,可能各有一番不同。 (1)批评你,是想靠近你 家庭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孩子犯了错误,爸爸搞不定孩子,就把矛头指向妈妈:“都是你惯的,你个当妈的不好好管教,孩子变成这样你要负责!” 妈妈很冤枉,也不甘示弱:“怎么就成了我的责任,你整天甩手掌柜,孩子出问题了你想起来了,你够当爹的资格吗?” 夫妻两人为了孩子的事情,表面上互相指责扯皮,暗地里很可能是在表达亲密。用互相批评的方式表达亲密,是一种反向形成;如果家庭“祖传”表达亲密的方式没有温暖轻松这一项,往往我们是不敢这么做的,那会显得自己是个叛徒。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如果从心底里感受到父母关系的冷漠,他们也会使用犯错的方式促进父母重拾“亲密”。父母一交锋,关系就建立了,孩子才放心。 另外,在家庭的三角中,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每两个成员之间都可以建立平等有效的沟通关系。当丈夫把与孩子的沟通权让渡给了妻子,是在象征性表达与妻子融合的需求;意思是,我消失在“你”中,你替我去面对孩子。为什么不能自己去面对呢?因为他们有一个虚弱的自体。孩子的一些被视作错误的行为,分分钟都能激活他们潜意识中的危险和恐慌,为了不面对这些内在的痛苦,批评他人就成为自我防御的有效手段被使用。 在家庭以外,我们也能看到有人习惯把错误甩锅给别人,好像这样别人就不知道他们有问题了。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在转移自己的视线,直面自己的虚弱是需要非常大勇气的事情。 (2)批评你,是我害怕自己需要你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想要远离那些喜欢批评别人的人。从批评者的一方来看,他们是在用让人不愉快的方式将关系推开,本质上是害怕知道自己对别人的需要。如果期待别人,终将失望而归。这是他们的内心台词。在这些人早年的经历当中,能够放心去依赖一个好客体的愿望始终没有得到满足,他们骨子里无法对稳定持久的关系产生信任,通过批评别人,重复体验自己对关系的失望。同时,正因为从未拥有,他们也会幻想一个完美客体的存在。但一进入真实有瑕疵的人际关系里,失望也会如期而至,就会不自觉批评起别人来。 生活中,有些批评比较婉转,一样会让听的人感到不爽。有位女性网友气恼又无奈:“我妈表扬完我,后面都要跟着‘但是’,她就不能痛痛快快单纯表扬我一次吗?”对此假设之一是,这位母亲每表扬女儿一次,内心对好客体的需要就被激活,她恐惧看到自己对这部分的需要,所以后面就要用“但是”来打压一下。另外,这也是母亲内在边界不清的体现。她以为女儿和自己一样,需要时刻提防好客体的离去以及坏客体的存在,并不能安心享受美好的关系时刻。 其实仔细体会一下就知道,我们在被别人表扬的时候会开心,同时,心里很清楚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这种被别人指出来的“屈辱感”,多少会让我们觉得失去了一些自主完整性,或者活在对方的控制之下。 2.指责型人格的特征 (1)外在归因 一种倾向性的认识,认为问题和不利状况总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从而忽视或否认自身的责任。 (2)逃避行为 为了减轻个人内疚感和不安,常通过指责他人来回避解决问题的责任。 (3)防御性 由于潜意识中存在较强的自我保护欲求,对批评或建议表现出显著的防御性,有时会通过攻击性行为以防自身受到伤害。 (4)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不断地指责他人,这种个体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困难。 (5)自我确认偏差 即使面对与自己行为相关的直接证据,这类人格的持有者也会选择忽视,并强化自身的信念。 (6)权力和控制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指责他人掌控局面,企图维护或增加个体的权力和控制感。 3.心理学背后的解析 自我保护机制。在精神分析学中,指责他人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用以保护个体不受内心冲突和不愉快情绪的影响。 学习行为模式。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指责型行为可能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和强化学习到的,尤其如果这种行为曾带来过积极后果。 认知歪曲。在认知行为治疗中,指出指责行为可能源于对现实的认知扭曲,比如过分概括、灾难化思维或个性化。 4.应对指责型人格的策略 (1)反思和自我意识 鼓励个体通过反思自身行为的动机和后果来提升自我意识。 (2)沟通技巧 通过非暴力沟通等技巧,帮助个体以更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不满和需求。 (3)认知行为疗法 适用于挑战和重构其认知歪曲的理念以及学习责任分担。 (4)边界设立 在涉及他人时,设立清晰的界限,确保不因应对指责行为而自身的权益受损。 (5)培养同理心 帮助个体发展对他人境遇的理解和同情,从而降低对外界的指责冲动。 在理解指责型人格的心理机制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后,既可慎重处置这种行为,又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治疗计划。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专业心理辅导中,以上提供的策略都能够协助个体在理解和管理指责行为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从而促进更健康的自我形象和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