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教育咨询] 【罗老师教育智慧在线】——“打击式”教育,最后会毁掉孩子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24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分享到:
发表于 2024-7-16 16: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击式”教育,最后会毁掉孩子
作为家长,你挖苦过孩子吗?因为很多的人都有挖苦人的才能,做了父母也没有丢下。还觉得这是一种幽默的方式。的确,自嘲和朋友间偶尔的挖苦,可以说是一种放松示好的方式。可当父母揪着孩子的问题,挖苦孩子的时候。那样的乐趣感荡然无存。哪怕说的那个大人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说的话有水平,击中了孩子的要害,又没有那么赤裸裸地指出来。可是周边但凡是关心孩子的人,也会觉得这样的幽默是无趣的,而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痛苦,只是容易被人忽视。这是大人们把快乐建立在了孩子的痛苦之上。
在很多的家庭里,孩子是必须承受来自父母的这种挖苦打击式的爱。特别是很多老人,更是信奉这种“打击式”教育。觉得孩子不能夸,怕孩子太骄傲。所以习惯性地去打击孩子,他们觉得打击教育才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有的父母们会说这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指出问题,还能激励孩子。可是你忘记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得到尊重,需要平等地沟通。
亲戚家有一个男孩,刚上中学。每次去,会发现他好像很害怕见到他爸爸。因为每逢吃饭,爸爸就会开始挖苦打击他。本来这个男孩平时就很沉默,跟爸爸没有多少话讲,只是跟妈妈和妹妹亲近一点,见到生人也是躲躲闪闪。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坐好了,还不见他过来。他爸爸就叱喝他,他就低着头端着碗小心地坐在桌子的边角处。“真的是没长眼睛,每次吃饭都要人叫,自己不知道主动点啊!”“你看你妹妹都坐好了,就你慢吞吞的,像只蠢猪。”孩子妈妈劝说他少说几句,这才停下来。
可还是没有真的停下。吃菜的时候,如果孩子夹的都是干菜。
爸爸又会挖苦说:“难怪又黑又瘦,看都吃的是什么菜。”孩子有点生气,看着爸爸。爸爸会脾气更大:“看着我干嘛,我说的不对吗?你是什么人,难道我不清楚啊!”男孩红着脸,伸出的筷子又停在了半空,不知道夹什么菜吃。只得匆匆扒拉几口就走了。“唉!怎么就生了个这样的崽。”
你说他的爸爸难道真的不爱他吗?其实他并非不爱孩子,而是他觉得儿子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他希望儿子能自信开朗,可结果呢!见到自己都是躲开的。他没有去反省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却早已把这一切归咎于孩子了,所以不遗余力地去挖苦打击孩子。他期待自己的打击成为一种鞭策,能改变孩子。可实际上呢?你的“打击式”教育,只会让孩子离自己预想的状态越来越远。
亲子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生疏。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就好像我们自己经常会照镜子,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有时也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进行自我反思。孩子也是如此。小小的他们,也会思考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是受欢迎的吗?我是聪明的吗?我长大后会有出息吗?
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跌跌撞撞,小心翼翼地找答案。敏感地捕获外界的的信息,大家是怎么评论我的?我在爸妈的心中又是什么样的?你也许会觉得孩子小,这些东西重要吗?当然重要!假如父母总是说孩子是愚蠢的、懒惰的、令人讨厌的。他们只会听到“原来我是愚蠢的,是不是我真的比其他人蠢?”“原来我真的不受大家的欢迎,我爸妈也是这样说的。”哪怕你说孩子的时候,本意是希望孩子能多读书、多思考,变得聪明一点,变得勤快一点。可你这样的否定评价,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为父母的否定无法在孩子那里激发出正面的形象。假如持续不断地去挖苦否定孩子,那孩子就会把这个当作真正的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就这样一步步毁掉孩子的自信心。
在平时的养育过程中,很多父母往往轻易地忽视孩子当时的问题,反而喜欢把孩子过去犯的错误都拉扯到一块。做什么用呢?
用来作为“批判”孩子的有力证据。在毫无理智的情形下,真正的、眼前的问题被忽视了。而孩子的人格被拿来抨击。如果是弄丢了东西,情急之下会下一个定义,你就是个粗心的人,迟早会把家里的东西都给败光,你知道什么叫“败家子”吗,就是你这样的。如果是跟同学打架了,往往不说打架这件事,反而数落孩子,你这么爱打架,迟早会进监狱,要警察来管你,我是管不了你了。这样的场景非常常见。
如果孩子有问题,为什么不直接问题,就事论事呢?因为很多父母缺乏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耐心。已经习惯挖苦讽刺孩子的父母,不能说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却无法走出这个心理泥沼。在这里,他们感觉到了压力、困难,甚至是难堪。别说养好一个孩子要付出多少心血,哪怕是养一盆花草,也是要下不少功夫的。要养一个好孩子,父母得自律,得学习,得不停地改变自己。只有只这样才能反思、改进,从而解决一些问题。而很多的父母是不想花这份时间的。他们遇到了问题比孩子还要暴躁,只想着发一通脾气,然后躲起来。气急败坏之下,还会挖苦打击孩子,觉得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
可实际上呢,发过脾气之后,只留下难受和悔恨。生气时想抛掉的这一切,真的能舍得吗?最后还是要去缝合,去弥补。那为何不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做一番准备呢?因为打击式的教育,毁掉的是父母跟孩子间的亲密关系。让孩子感受不到内心的安全感,还有那种渴求的爱。
父母最起码的一种修养,就是不挖苦打击孩子。当情绪起来了,想大骂孩子一通时,请冷静30秒再说。当那些伤人的恶言恶语涌上心头时,请管好嘴,别伤人。其实放开一点心想想。换个角度看看,你会发现每个孩子其实都有优点,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你何必总是揪着他们的缺点不放呢?假如有人天天找你的麻烦,跟你过不去,你还会理这个人吗?想必是怕躲都来不及。孩子因为种种限制,无法躲开父母。有时又非常容易原谅父母。但这都不是默许你挖苦打击的理由。所以与其总揪住孩子的问题不放,不如发现孩子身上的那些闪光点,鼓励他,让孩子觉得自己其实很棒。真正尊重了孩子的父母,最后也会得到孩子的尊重。能理解孩子的父母,也能换来孩子的理解。假如你抱怨、责备孩子做得不够好时。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做得足够好吧。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054 天

连续签到: 1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7-17 21:40:16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