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防治专家——来安人史宗俊 苗正斌 1958年6月30日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第一首诗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血吸虫病的猖狂肆虐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第二首诗写新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治山理水,同时大举填壕平沟,消灭钉螺的动人情景。 血吸虫病也称丝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丝虫病是由丝虫(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所引起。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严重危害流行区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我国只有班克鲁夫丝虫(班氏)和马来布鲁丝虫(马来丝虫)。两种丝虫引起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本病由吸血昆虫传播。丝虫病的症状体征因丝虫寄生部位不同而异。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我国曾是寄生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1956年《农业发展纲要》要求积极防治、限期消灭的九种危害严重的疾病中,寄生虫病占了五种,这五种寄生虫病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疾病防治的重点。丝虫病是我国和全球热带地区流行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预防方法为消灭传染媒介,加强个人防护,治疗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药以消灭传染源。来安县属于江淮之间,也是属于丝虫病高发地区。小时候也常见到那种腿粗如柱的人。老人们说是血吸虫病引起的。经过几代丝虫病防治研究科技人员矢志不渝的奋斗和广大流行区基层卫生人员几十年的共同努力,1994年我国实现基本消除丝虫病。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2006年我国率先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丝虫病的目标,2007年5月经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消除丝虫病的主要流行国家,2008年11月卫生部召开大会宣布中国消除丝虫病,取得了疾病控制史上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成就。这是全球公共卫生的成就和重要里程碑。这一成就的取得,归因于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归因于坚持科研为防治服务的方向,使防治对策和措施不断完善,适合我国不同时期丝虫病防治的需要;归因于一大批有担当的科技人员,他们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以不畏艰辛、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付出了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我国总结的丝虫病防治研究经验,为其他丝虫病流行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对世界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份贡献。史宗俊为自己能参与这个历程,为改善人民健康、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做出努力而无比欣慰! 一、来自农村,立志从医 史宗俊, 1925年8月生于来安县独山乡。1946年秋季考取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终于圆了上大学读书的梦。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上大学”的史宗俊开始接受反对封建专制独裁,支持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思想,开始思索、探寻人生的意义,建立了新的思想观:人生不仅要通过努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还应该对社会和国家做些有益的事情。在上海解放前,史宗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史宗俊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为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了原来想搞临床外科的志愿,选择了寄生虫学专业。他把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称为危害农民健康和生命的“四大家族”,是我们医学工作者应该与之战斗的敌人。 1953年夏,从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第二届寄生虫学高级师资进修班结业后,史宗俊被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学教研室(195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成立寄生虫学教研室)任寄生虫学助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于1956—1957年,与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合作,深入小兴安岭林区伐木厂第一线,对森林脑炎的传播媒介蜱虫进行调查研究,查明了该林区蜱的种类、分布和动物宿主,查明了森林脑炎主要传播媒介全沟蜱的生活史。 1961年史宗俊工作调动到上海,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丝虫病研究室工作。几十年来,除曾被调往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工作10年(1971—-1981年)外,其余时间大部分是在现场从事丝虫病防治研究。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丝虫病研究室工作期间。史宗俊先后在江苏和浙江农村驻点进行消灭丝虫病的现场实验。1964年,在总结江苏吴江县震泽人民公社研究点两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史宗俊到浙江吴兴县选择一个三面环山、相对隔离、人口近万的妙西人民公社进行消除丝虫病的实验研究,使丝虫病率下降95%左右。该公社属马来丝虫病中高度流行区,采取乙胺嗪(海群生)1.5克全民普服作药物诊断兼治疗,对出现发热或(和)淋巴管结节反应者再用乙胺嗪治疗两个疗程,最大限度消灭传染源的措施,加上两年的蚊媒防治,使丝虫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急性淋巴管(结)炎(流火)发作的人数大幅下降,措施经济、简便,效果好,取得初步成果。 1970年1月,史宗俊还在宝山县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天突然被通知回所,说是有重要任务。原来是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要求对丝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和防治情况进行一次调查。调查分两个组,一组赴湖北和福建两省以丝虫病调查为主,兼作钩端螺旋体病的调查,史宗俊参加了这一组的工作;另一组赴云南和广东两省以钩端螺旋体病调查为主,兼作丝虫病调查。经过三天的学习讨论和情况交流,为了减少行程中的时间,调查组决定乘飞机分赴湖北和云南。当时乘的是苏制伊尔17,只有20多个座位的小飞机,这还是史宗俊第一次坐飞机、他印象深刻。这次调查相当深入,从省、地、县、乡一直到村,听汇报、开座谈会、访问患者,晚上大多还要和当地卫生人员一起采血,第二天参加看血片,调查历时一个多月。调查结果向中央报告后,很快就于5月中旬以文件形式下发。这次调查在丝虫病方面主要的收获是: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武汉市洪山区大面积连续3~4年高质量的反复查治的成功经验,人群微丝蚴率从原来的20%左右下降至1%左右。历时11年,调查组抽查1420人,微丝蚴阳性者仅6人,未发现新感染,从而进一步证明采取以乙胺嗪消灭传染源为主导措施的丝虫病防治策略是可行的。报告也同时提出当时在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夜间查血不方便群众,二是治疗药物乙胺嗪过敏反应很大,群众不易接受;为科研指明了方向。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中央血防办于1970年10月在上海召开《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座谈会》,学习中央文件,交流各地情况,讨论防治科研工作中的问题。随后,各地相继出现丝虫病防治科研新高潮。 1971~1981年,史总俊在被调往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工作期间,每年按时完成生产脊髓灰质炎糖丸活苗6000~8000万人份的任务,满足占全国供应量3/4的需求。 1978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和卫生部全国医药科学大会,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四项 1981年以后,史宗俊先后任寄生虫病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所党委书记,原卫生部全国丝虫病技术指导组副组长、组长、顾问。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丝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回到寄研所的史宗俊首先用两个多月时间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新进展。根据当时我国丝虫病防治进展情况和国外防治丝虫病的经验以及科研动向,经过反复思考,他认为,当时我国丝虫病防治科研工作应着力解决防治后期丝虫病的传播规律,解决丝虫病能否消除和如何消除的问题。因此,史宗俊提出了两个课题:一是到现场进行《防治后期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二是《丝虫病传播阈值和监测方法的研究》。1981年,史宗俊与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合作,在德清县进行第一个课题的研究;1982年,与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合作,在确山县进行第二个课题的研究,并在卫生部的支持下,组织全国11个有关单位协作。经过5~9年的长期观察,以上两项研究结果为我国制定阻断丝虫病传播的指征和建立消除丝虫病的监测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史宗俊著述颇丰。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编写《全国丝虫防治经验交流资料选》《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1949~1986)》《中国丝虫病防治研究论文集》《中国丝虫病防治》《丝虫病防治手册》等多部文著。主持编写的《中国丝虫病防治》一书,于2003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组织翻译成英文出版。《中国阻断淋巴虫病传播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课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又获得杜帮科技创新奖。 二、 离而不休,奉献不止 离而不休,奉献不止,是史宗俊的真实写照。1990年离休后,史宗俊仍然没有离开他为之奋斗几十年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工作,他继续协助卫生部总结我国丝虫病防治经验,编写《中国丝虫病防治》一书;参与制定消灭丝虫病标准及其审评方案;参加有关会议和评审工作,对我国丝虫病防治与研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为我国消灭丝虫病献计献策、尽心尽力。1997-2006年,史宗俊连续9年担任寄生虫病所离休党支部书记,他工作认真负责,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老同志的自身特点,本着有利于老同志参加活动、有利于开展思想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发挥老同志作用的原则,通过组织学习、讨论和参观等活动,增加老同志的凝聚力,努力成为团结老同志、关心单位发展、为寄生虫病防治事业建言献策和为社会服务的桥梁和纽带。在单位开展的“深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他作为特约群众代表,为全所的发展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还多次受所里邀请参加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和报告会,对全所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他担任离休支部书记期间,把保持老干部“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作为党支部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他心系大局,自觉学习,根据党中央、市委精神和所党委确定的中心任务开展学习讨论,就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交换看法,离休支部党员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支部内部团结、相互坦诚相见,并注重表率作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声望,在卫生系统中受到广泛赞誉。 史宗俊多次受原上海市卫生局邀请,给卫生系统的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他以几十年寄生虫病防治和研究工作的丰富经历和切身体会,向后人诠释了什么是奉献精神,如何践行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他有一句人生格言:“人要有信念,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搞科研就要甘于寂寞,甘于清平,勇于奉献。”凡是听他上课的入党积极分子都非常感慨,深受教育。 三、热心公益,德艺双馨 史宗俊热心公益事业,在捐款的名单上常常能看到他的名字。2008年5月,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史宗俊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向灾区捐献特殊党费1万元。2001年史宗俊接受上海市向明中学的聘请,担任该校课外辅导员,他先后联系了两个班级,历经5年,每学期由学校安排活动2次,每次活动他都事先认真准备,史宗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深刻体验和同学们畅谈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还多次带领同学到寄生虫病标本馆进行参观、学习。为了帮助家乡农村的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2013年开始,史宗俊自费为家乡7个村卫生室各订阅了一份《中华全科医学杂志》月刊,各买了两本大型参考书《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学手册》,以敦促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业务,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此外,他还承诺,对通过参加考试,获得助理医师资格者,每人发放5000元鼓励奖,2014年已有1人通过上述考试。史宗俊的真情付出和无私奉献,得到了当地医务人员的高度赞誉。 2000年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牵头,全国16个丝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防治机构协作完成的“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史宗俊是项目第一完成人。史宗俊2001年获杜邦科学技术创新奖;同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获第五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同年被评为卫生部全国丝虫病防治先进个人;2009年获“上海市教育卫生系统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0年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授予建所60周年突出贡献奖;2015年获“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机关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0年获上海市首届“医德之光”奖。 史宗俊用他的精彩人生和突出贡献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风范和医学大家的德艺双馨。 1925年8月生于安徽省来安县独山乡,我国著名的丝虫病防治研究专家,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