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吏部尚书—胡松 苗正斌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安徽省来安县新安镇南十二里半乡新和村发现一处墓葬,当地人俗称“天官墓”。墓葬占地4000平方米,系明朝嘉靖年间的古墓葬。该墓座北朝南,呈圆土堆形。墓前原有碑石两块,中间置有石供桌,上刻龙纹;左右各立1对文武大臣石雕。越前15米,有石马、石狮、石羊各1对。正门为石牌坊,高5米,耳门高4米,石柱顶端雕有石猴,柱身雕有二龙戏珠,门楣书有“明胡庄肃公松之墓”字样。墓地整体布局合理,石雕工艺精湛,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石雕被“红卫兵”砸毁,墓碑也被用作墙基石。1978年,该墓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松(1503-1566),字汝茂,号柏泉,来安县人。胡松出身寒门,自聪颖好学。“幼嗜学,尝辑古名臣章奏,慨然有用世志。”嘉靖八年(1529)进士,知东平州。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深得百姓爱戴。“设方略捕盗,民赖以安。”再迁南京礼部郎中,历山西提学副使。 胡松为人刚直不阿,敢于直谏。他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甚至因此触怒皇帝。但他始终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嘉靖三十年(1551年)秋《上边务十二事》。谓:去秋俺答掠兴、岚,即传箭征兵,克期深入。守臣皆谂闻之。而巡抚史道、总兵官王陛等备御无素。待其压境,始以求贡上闻。又阴致贿遗,令勿侵己分地,冀嫁祸他境。今山西之祸,实大同贻之。宜亟置重典,以厉诸镇。 大同自兵变以来,壮士多逃漠北为寇用,今宜招使归。有携畜产器械来者,听其自有。更给牛种费,优复数年。则我捐金十万,可得壮士二万。拊而用之,皆劲旅也。孰与弃之以资强敌哉! 大同最敌冲,为镇巡者较诸边独难。今宜不拘资格,精择其人。丰给禄廪,使得收召猛士,畜豢健丁。又久其期,非十年不得代。彼知不可骤迁,必不为苟且旦夕计,而边圉自固。又必稍宽文纲,非大干宪典,言官毋得轻劾,以坏其成功。 至用间之道,兵家所贵。今寇谍获于山西者已数十人,他镇类是。故我之虚实,彼无不知。今宜厚养死士,潜纵遣之。得间则斩其名王、部长及诸用事贵人。否亦可觇强弱虚实,而阴为备。 又寇贪而好利,我诚不爱金帛。东赂黄、毛三卫以牵其左,西收亦不刺遗种,予善地,以缀其右,使首尾掣曳,自相狼顾,则我可起承其敝,坐收全胜矣。 他所条析,咸切边计。帝嘉其忠恳,进秩左参政。 松疏上,当事者已恶其侵官。及迁擢,益忌之。不畀以兵柄,令于三关听用,欲因以陷之。寇大入,抵太原。给事中冯良知遂劾松建言冒赏,无寸功。纪功科道官张尧年、王珩劾总兵官张达等,并论松虚议无补,遂斥为民。家居十余年。屡荐,辄报罢。至三十五年,以赵文华言,起陕西参政,分守平凉。复条严保甲、均赋税、置常平、简伉健数事。三迁江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所部多盗,松奏设南昌、南丰、万安三营,遣将讨捕,以次削平。进兵部右侍郎,巡抚如故。以会讨广东巨寇张琏及援闽破倭功,两赐银币。居三年,召理部事。进左侍郎,改吏部。迁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代郭朴为吏部尚书。奏言:"抚按举劾,每举数十人,虚誉浮词,往往失实。所劾犯赃,仅拟降调;罢软贪残,仅拟改教。赏罚不当,人何所激劝?且巡抚岁终例有册,第属吏贤否,今皆寝阁,乞申饬其欺玩者。"帝嘉纳之。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胡松升任吏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他任内整治吏治,选拔贤能,为朝廷输送了大批人才。在兵部尚书任上,他积极整饬军备,加强边防,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来安人,他始终心系家乡。《来安县志》有载《修学记》(明尚书胡松滁人):“夫学之作也其于中古乎 ?作者其有忧世之志乎?羲皇以前莫之考也,由虞夏而来其孰能废之?余尝览镜古今学之废兴崇替、隆忽疵醇,与国家之盛衰修短、安危理乱,若响应桴 ,莫之能违也,可不谓重哉!嘉靖癸卯冬,蕲阳顾君问以名侍御谪知来安。始至,谒庙升堂,见诸圯坏,慨然叹息已。复周视廊庑斋舍,下至垣堵门坊,悉皆不治,意将新焉。会博士诸生力以为请,典史王海复从旁赞之,君乃度废程材 ,请诸抚学诸台,皆报曰可。适岁大饥,君劳于安集,不遑寝食。今年春,疲民赖君抚字,咸乐祇役 。君度时之可,诹辰始事,费出公帑,力取闲氓,百手并勤,绩用讫底 ,其诸前圯一旦易观。邑人来游,思乐泮水。既又悉覆境中旷土,藉以赡士。于是教谕李君丹等惧无以昭示久远,以状来请纪岁月。余惟顾君之修若学,赡若田也,所以待诸君子者备矣。诸君子盍亦躬修乃学,自芸乃田,以对答贤令尹之意乎?《传》有之:百工居肆成其事也 。既禀称事,所以劝也。学百工之肆也,田之入;百工之既禀也,士何事?曰学。学何学?曰道、曰礼、曰义、曰伦。今学不有礼门乎?不有义路乎?不有明伦堂乎?礼义非由外,伦纪不在远,取诸吾身若心焉耳矣 。身自有之而弗能履,自贼焉耳矣 。有工于此,旷时弃肆,毁瓦画墁,则吏必怒詈而斥罚之矣 。士也旷其学而莫之修,芜其田而莫之治,则何以异于百工之不居肆而毁且画哉?亦未之思矣。顾侯清修而端恪,明恕而雅驯,学足为人师。诸君子其以余言质之,窃愿有闻焉 。” 此外胡松还为魏大用主编的《来安县志》作了序。“来安置邑虽始自南唐,不甚久远,然自中兴戊午至今,则亦六百有余年矣。乃官师自杜君居敬而下,乡哲自赵君察、苟君与龄至明兴常中丞辈,寥寥数人而已。虽其间固多独行一节之士,然非有负将相经纶之略、畜内圣外王之学,烨然命世者,岂山川精秘之发有时耶?抑尝有之,而遭时多故,人亡籍去,文献无征,遂以泯焉弗传也?语有之: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千跬之内必有丰草 。岂有来安数十百里之广,历数十百年之久而顾无其人耶?盖唐季庞、黄之乱,宋北狩、南渡之祸 ,来实边邑,遭燔烧屠戮之惨凡几矣。明兴,虽荡群氛而大明之,然承元陵轹儒学之余,加之参用重典 ,人不乐为儒,至劳搜拔人才于殷富状貌之间,仕与学者大都多苟,不暇为久远计,又奚惑其牢落无闻 ,仅仅数子而已也?虽然,数穷阨极,会必有钜人、硕士、名卿、贤大夫,负将相经纶之略,畜内圣外王之学,若而人者出焉。而又遭际昌明,二百年来无烽燧枹鼓之警,适有此志以为之先,盖自是不患其无传矣。然则魏侯之创始垂绪,有功于来安。方来之人士顾不闳且侈,而予也以其庸陋,附以并远,其又不喜且幸与?故为叙简末,使赖以传者。原本山川,幸逢明盛,而因以永魏侯之名于无穷焉。若夫疆域之广袤,经制之沿革,赋税之重轻,户口之登耗,徭役之烦省,与物产之有无众寡,风俗之媺恶污隆 ,魏侯之建置劳勚 ,则览者当自得之,此可无详焉。” 胡松晚年主铨柄(选拔、任用、考核的权力),以振拔淹滞为己任。甫七月,病卒。赠太子少保,谥恭肃。著有《胡庄肃公文集》八卷(明万历十三年胡氏重刊本),与《滁州志》、《唐宋元名表》,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胡松的一生,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他的为官之道和人格魅力,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作为来安历史名人,胡松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