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北大有个中医学社[美文转载]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3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3-27 10: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大有个中医学社

中国中医报记者 樊丹



3月的清晨,未名湖畔,不时传来《黄帝内经》的诵读声。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分别发邮件了,看了没?”

  “读‘诊要经终论’之前,先要了解中国历法,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这个穴位,我们再看看《针灸图谱》。”……

  6位分别来自中文、化学、生物、数学等专业的北大硕士、博士生各捧一本《黄帝内经》,逐段阅读《素问》里的章节,不时对其中疑惑的字句交流分析。

  他们都是北大中医学社的成员,自发组织了一个内经读书班,每周六定期来此交流。

  两小时的读书结束。回宿舍途中,他们边走边欣赏校园里种植的车前子、连翘花等药用植物,借此又温习了中药方面的知识。

  “别忘了下午学社的中医讲座!”分别时,大家还不忘相互提醒着。

  “我为中医着迷”

  讲座前,大家齐诵两遍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北大二教501室一如既往地挤满了人,后面的墙壁也密密地贴了一排人。听众中,除了大学生,还有很多校外人士,年龄从20岁到70余岁的老人不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讲座前,大家齐诵两遍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下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心远讲授《中医学望闻问切之象数思维》,此前他还在此讲解了《医学三字经》。

  “我为中医着迷!”“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之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深奥的中医理论一下子变得容易理解了。”一位学员如是说。

  “我们家是中医世家,但自太姥爷那一代失传了。”一位在北大攻读心理学研究生的女孩告诉记者,加入中医学社之后,她对中医有了深入认识,对中医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将来,希望我这一代能肩负起继承中医的使命。”

  记者听课期间,咳嗽发作。旁边的一位听众忙示范告之按摩哪几个穴位止咳。这位听众是中国国航的飞行员,喜欢中医,对经络稍有研究。“日常的一些小疾病,按摩按摩就会好了。”他说他不是社员,但只要有时间就坚持来听课,“能学到不少中医知识和养生常识!”

  一位刚刚失业的女士激动地表示,她对中医非常感兴趣,以前是从事互联网行业,下一份工作,希望能找到与中医相关的行业。

  一位身着黄袍的禅师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在北大宗教学系学习。他说学社组织的课堂他每一节都没拉下,他认为中医和佛教一样,关注人的生命,注重“医心”。通过心身调整,起到修身养性,调节阴阳,保健康复的作用。

  晚上,《道上感悟中医》讲座仍在继续……

  善用中医疗疾养生

  一位社员教姐姐手法推拿,第二天孩子发烧咳嗽就好了

  “帮助社员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提升身心修养,获得身心健康与安宁;帮助喜欢中医的朋友学有所成,乃至传承中医,弘扬中医与中国文化。传承古圣先贤济世利人的本怀,振兴中华,造福天下苍生。”当记者浏览教室门口的中医学社宣传板时,多个路人询问如何加入该社。

  被评为北大“十佳社团”的中医学社成立于2005年10月,目前已有1400多人加入,其中北大学子千余人,还有外校大学生和社会人群。他们大多因为自己或家人有过中医治病经历,或是喜欢传统文化。

  除了讲座外,学社还对部分骨干进行重点培养,通过邀请知名专家举办内经学习班、《金匮要略》学习班、中医骨科与传统手法学习班、经络系列研讨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养生学以及中医之道与儒释道“三宝”漫谈、道家养生课堂之中医养生学等讲座,举办辨药、采药、制药学习活动,同时跟师学习,提高理论和临床水平。

  现在,这些骨干不仅掌握了许多养生保健知识,学习了中医按摩、针灸、拔罐等技能,还能对一些疾病进行诊治。在该校每年一度的社团文化节中,由专家和学社骨干组织的义诊活动,深受大家欢迎。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来参加活动,部分老师一生病,就来找他们看病。

  一位社员姐姐家的宝宝出生7个月,偶受风寒,发烧咳嗽,治疗多日不见好转。他就在电话中教姐姐在宝宝手臂内外侧进行简单的手法推拿。第二天,孩子就不发烧了,咳嗽停了,痰也没有了。

  60多岁的王奶奶一两个月会犯一次牙痛,每犯辄数日,剧烈持久,寝食难安,牙腮肿疼。一位社员给她诊脉后,针其合谷、二间,刺其商阳出血各一滴,色紫红,痛即减大半。又温灸其命门、肾俞二穴等。前后约半小时,牙痛即止。又辅以汤药一剂,煎热汤两大碗顿服之。次日,王奶奶就痊愈了。

  这位社员感慨道,中医太神奇了,用之得当,真是效如桴鼓。“我对医道仅是粗识门径,就能有如此效果,如果登堂入室,又将是何等天地?心向往之啊!”

  “永远别想灭中医”

  几十年后,这批在各个领域的北大学子将是“铁杆中医”

  着一套中式马褂,认真摆弄着茶道,将沏出的清茶恭敬地奉送给免费授课的老师,今年29岁的王正山,是北大中医学社的创始人。

  “自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写书法、学茶道、读国学,近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医。”中医学社的前身是北大禅学社中医研习班,王正山是禅学社副社长。最初,禅学社偶尔会邀请一些中医专家讲座,学一些养生知识。

  有过很多朋友因为患重病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的经历后,王正山偶然听到一堂“伤寒论序”课,深受启发,决定创立中医学社,潜心学习中医。

  此后,他开始带领大家研读各种中医经典著作,邀请有实力的专家给大家讲解,同时跟随老师上临床,学习脉诊、开方、针灸、按摩等。

  “学习期间,我疑惑过,失望过,动摇过。但在和老师谈心的过程中,得到启示,疑惑消除了,学中医越来越有信心了。”

  已经在百度公司工作3年的王正山,仍坚持每天阅读医书两个小时。“我只看清朝以前的医书。”工作之余,王正山还经常帮朋友、同事、亲属看病,因为治疗效果好,来找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学中医其实不难,中医是一个条理特别清晰的学科。”王正山说,3~5年后,学社或许会培养出几位名中医。“近期,我准备报考中医文献的博士。”

  “只要坚持做下去,几十年后,北大中医学社一定会成为一个‘百年老店’。”王正山说,那个时候,在中国数学、计算机、化学等各个领域里的顶尖人才中,将持续不断地出现一大批“铁杆中医”,加之他们具备庞大的资源和网络关系,将影响更多的人跟进学习和研究。到那时,反中医的人永远也别想灭掉中医了。

  “你想加入学社吗?”王正山问记者。

[转自新浪网武医养生的博客]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